论过渡时期毛泽东关于农业和工商业改造的思想及其宝贵经验
2019-07-05李晔
李晔
摘 要:过渡时期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将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始终坚信,革命的胜利或者失败从根本上说都是由经济问题的解决决定的。研究过渡时期毛泽东关于农业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在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是具有开创性的,其中的宝贵经验仍值得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毛泽东;过渡时期;经济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通过镇压反革命、召开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巩固和发展政治协商统一战线等措施,肃清了反动派势力,推动了地方政府的建设,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建国初期,面对着战争的创伤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破坏,恢复国民经济,争取整个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经济和社会基础成为党和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由此,毛泽东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经济战线。
一、过渡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
1、恢复国民经济时期
新中国刚一成立,国内就连续出现了多次物价波动,平抑物价成为打响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第一仗。在党中央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稳定了国内经济、消除了通货膨胀后,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关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总体设想,即“在三年五年的时间内,我们的经济事业可以完全恢复;在十年八年的时间内,我们的经济就可以得到巨大的发展。”①当时,毛泽东最关注的两大国内问题一个是土地改革工作,一个是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三月,从苏联回到北京后,毛泽东认为虽然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平抑了物价,保障了经济的稳定,但是也使许多民族资本工商业和个体工商业发生了严重的资金困难,不利于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如何能够既稳定物价又维持生产呢?毛泽东认为“要稳固,必须土改以恢复农业,调整以恢复工业,整干以执行政策。两全其美是可能达到的”②于是,1950年开始了土地改革、调整工商业、全党整风运动以及人民解放军复员和节减国家经费等工作。正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按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部署,有条不紊地进行恢复国民经济工作时,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使党中央不得不又将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政权的巩固上,揭开了抗美援朝和大规模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序幕。1951年,毛泽东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中的成就,提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③11月,将东北局关于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转发全国并批语:“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④,“三反”、“五反”运动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随着国内、外政治局面的稳固和好转,毛泽东阐述了现阶段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⑤这也预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即将到来。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2年,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三反”、“五反”运动涤荡了旧社会留下来的奢靡风气,树立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提前完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济保障。
9月24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资本主义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政公开…农村也是向合作互助发展…”⑥毛泽东以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工商业产值中公、私比例的变化为依据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什么叫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步骤就是走向社会主义…在这个过渡阶段,要对私人工商业、手工业、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现在起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⑦1953年6月15日晚,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标志着毛泽东经过长期深思熟虑,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已经考虑成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的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⑧总路线的公布为在土改完成后各地相继成立的各种形式的农村互助合作组织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1955年在毛泽东提出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和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号召下,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高潮。
在改造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了要“实行私营工业公有化”⑨,但在当时还没有指明具体怎样实行的问题。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形成,中央逐渐明确了要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利用、限制、改造”作为总方针,逐年地、渐进地、一步步地把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作的开展,毛泽东又把关注点转移到了手工业方面,认为“个体手工业改造的速度…慢了点”⑩,要大力开展手工业的改造以配合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从建国初到1953年底,全国开展了组织手工业合作社的运动。1956年底迎来了手工业改造的高潮。“从1955年夏季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就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展开起来”(11)到1956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成了”(12)。
二、过渡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宝贵经验
在过渡时期,毛泽东提倡和赞同的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总路线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的实际情况;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后期,毛泽东把一些需要经过实践后才能得出的结论问题,说成是“迷信”而加以批评和破除;在农村出现粮食紧张的情况时,认为仅仅依靠减少粮食征购数量就能换来社会主义,而没有看到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等思想助长了农村合作化运动脱离实际的危险。在探索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于没有经验,以上这些思想多多少少都埋下了以后对经济建设追求过“纯”思想的隐患,对以后的社会主義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当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是十分不易的,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提出的很多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1、将改善民生的宗旨贯穿于全过程
将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是我们党在任何时期、做任何工作都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13),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4),“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5),“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16)
政治的稳固与经济的稳定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毛泽东关于经济问题的看法具有政治智慧,他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有益性,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思想精髓不仅体现在夺取政权上也体现在经济建设上,毛泽东始终强调不仅要在革命的手段上发动人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并且要让人民群众获得好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1953年毛泽东在听取汉口一个街道的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国营商业不能单纯追求利润,要关心工人就业问题。”(17);在九江视察时,在了解农耕情况后说:“要统筹考虑,帮助困难户搞好备耕,这种做法要坚持下去。我们共产党领导农民完成土改,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考虑的是农民的根本利益。”(18)在农业税征收方面提出:“从发展的环节上,去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19)的要求;听取徐州工作情况的汇报时,毛泽东强调“要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工商业税要按照资本家的情况,实行多等多级”(20)。不论是进行农业的合作化运动还是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思想都体现了毛泽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能够享受社会主义福利的宗旨。
2、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查研究、典型推广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中提到:“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21)这说明党的领导人在决定经济政策时总是秉承着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形式进行合理判断的思路。毛泽东在对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生产合作社的请示或决议稿的批语和修改中多次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批示党中央、各地省委、地委要按各地实际情况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要多注意对穷困的偏僻山区加以特殊照顾;对于农村合作社的领导“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22);因为洛阳古文物较多,毛泽东提出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古都洛阳,将拖拉机厂和机械厂建在郑州周边;因为广东广西的土改完成比其他地区较迟,故只在一办或三分之一的地方征购粮食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毛泽东在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完成情况,为下一步政策进行指导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调查研究和典型推广的方法。毛泽东对于经济问题始终抱以谦虚的心态,他认为自己和党中央的大多数负责人对于经济工作都是外行所以要努力学习和进行调查研究。在1953年间谈税收问题时提到工商界应当加强调查研究工作;(23)毛泽东不仅亲自离京访查并在改造期间派遣各地人民代表、中央工作小组以及警卫局干部视察和考察工作;在总结1955年上半年空气悲观时指出要全面规划,接近群众,要将许多侧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合作化运动遇到困难时提议各省委在每一个乡里,抓住一个至两个问题最多的合作社,深入进去,加以研究,找出解决方法,引导该乡一切合作社迅速地仿照办理;(24)在推进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毛泽东从来不是抽象地进行指导而是将各省报上来的工作经验下发到各地进行典型推广,树立具体的典范进行直观指导,鼓励各地干部要拿出一些时间到群众中去走一走,要想群众所想、思群众所思,仔细观察群众的做法,衡量群众的利益,从中找出先进经验再加以带头推广。
3、民主协商制度、整风、整党运动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政治保障
毛泽东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和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选择了将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指导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协商民主同样也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推进我国新时代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解放前夕,面临着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的挑战,毛泽东对党内干部提出要用极大的努力、恭恭敬敬地、老老实实地向行内人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要求。毛泽东认为关心和倾听党外人员的意见和要求是我们党的严重责任。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思想,明确了“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25)的方针。在阐述过渡时期一切工作的总目的时指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须要全国各民族、各民族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合作”(26);在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多次表达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联盟的立场并且在具体措施上多次征求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代表人的意见;提出“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也万岁”的口号;当外国客人询问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场时,毛泽东回答:“一个国家是有很多矛盾的,有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各个政党、各种宗教之间的矛盾,但是我们要通过协商的办法解决。”(27)
一方面,团结和请教那些有经验的又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者,把他们当作老师,虚心学习;另一方面,毛泽东坚信“政治是集中了的经济”,要通过对政治的引导和规范使之作用于经济的建设,严肃党内纪律以使政策最大效应发挥,做好企业党建工作,防止经济建设和技术工作走到邪路上去。继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纠正了党内干部的违法行为,打击了不法商贩后,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毛泽东发出了关于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和反对违法乱纪的“新三反”指令。毛泽东认为经济部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大多数部门缺乏思想和政治领导,(28)强调要在三级(即大区、省市、专区)联动机制上“检查领导机关和各业务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将检查县区乡三级的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作为典型试办,取得经验,以利推广。”(29)“新三反”运动纠正了政府部门在工作上和组织上的缺点和错误,为解决区乡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五多”(30)问题,为更好的推动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毛泽东不仅从党中央、各个政府部门入手进行整风运动并在各地没有党组织或者党员数量很少的地方接收和发展新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以配合生产工作的开展。在全国五百人以上的公、私营工矿企业中和专科以上的学校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31)在农村中选调一批专职组织员进行整党工作,将整社建社与整党建党相结合,完成落后村的改造和落后支部的整顿。(32)毛澤东通过开展党的整风运动,加强了党对一线工作的正确领导,通过扩大党组织队伍,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劳动群众提升了对党的认识,加强了非党群众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建立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
4、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
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点的确定上以及兼顾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关系上均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在如何安排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问题上,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始终坚持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曾经对比世界历史上工业化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西方资本主义从发展手工业开始经过上百年的原始积累逐渐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另一条就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巩固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道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道路是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确立的,不仅因为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借鉴并且由于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之时,虽然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但局部的冲突依旧存在,中国时刻面临着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和国内局部地区的残余反革命势力反水的严峻局面。当然,如果说在过渡时期毛泽东仅仅重视了重工业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是片面的。毛泽东在指导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33)“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34)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也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轻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不仅需要重工业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农业…才能够使农民有比现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购买力”(35)。同时,工业化也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只有工业发达了,国家才能多造新农具和农业机器来帮助农民发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即集体农场)”(36)。这就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在工业化过程中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同样,在如何摆正发展轻、重工业重要性的问题上,毛泽东也已经觉察到了蘇联和东欧国家暴露出来的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弊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阐述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方法,选择了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他认为如果假想发展重工业就打击农业和轻工业,如果真想发展重工业就要注重农业和轻工业。(37)毛泽东立足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阐述了只有加大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才能积累大量的物资和资金供应重工业部门,使重工业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不但在生产环节充分注意了在重工业为主导的前提下,更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使三者保持平衡、统筹兼顾的思想,也在分配环节上对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关系问题的给予了高度重视。毛泽东总结了列宁在建设和巩固苏联社会主义政权时期由对国家利益的强化到实行粮食税来调整国家与集体利益关系的新经济政策的经验,吸取了斯大林强化中央集权、忽视集体利益的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制的教训。毛泽东提出了要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不仅要兼顾集体利益还要兼顾个人利益的思想。在开展农业互助运动时,毛泽东允许农民保留小部分的自留地,业余性质的小型副业也允许社员自搞,号召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多种经营,注意社员的收入和合作社的积累。面对合作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农民和党内外人士对于统销的意见,搞“三定”政策,兼顾了农民个人的利益,获得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工商业改造上的政策上,毛泽东一直认为在工人阶级与农业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同时,也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了另一个联盟,因此就要对民族资产阶级偿付出一笔很大的物质代价。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对资产阶级私有的生产资料采用不是没收的政策而是直接赎买的政策,认为如果企业经营得当,依据比例关系,不仅上交给国家的税收会增加,并且用于企业自身扩大再生产和资本家的利润以及工人的福利也会增加,如此既给了资本家生产的一部分利润,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和国家的需要。这种统筹兼顾的经济建设思想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报告-《论十大关系》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和发展,并且作为党的经济建设的思想,指导着以后生产建设的全过程。
文化论坛
论过渡时期毛泽东关于农业和工商业改造的思想及其宝贵经验
四、小结
毛泽东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国情、世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上充分借鉴了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并结合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谨慎小心、不断修改提出的。毛泽东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度其实并不亚于对于政治的关注,在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之所以急于改变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是因为他始终认为政治如果离开了经济问题就不存在意义了,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视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关注点在于民众生产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去服务政治,经济的观点要体现政治的立场。虽然建国后经济建设的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某些地方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充分把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毛泽东继《新民主主义论》之后的一个重大发展,初步探索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中,关于改善民生、实事求是、民主协商、整风整党、统筹兼顾的思想为我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②《毛泽东年谱》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④《毛泽东年谱》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22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
⑥薄一波给田家英的信,手稿,1956年12月30日。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⑦《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32页。
⑧《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页。
(12)转自毛泽东同米高扬谈话记录,1956年9月23日。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67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35页。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38页。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96页。
(16)《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9页。
(17)《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页。
(18)《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6页。
(19)《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页。
(20)《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1页。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53页。
(22)《建國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18页。
(23)《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
(24)《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61页。
(25)《毛泽东年谱》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页。
(26)《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页。
(27)《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97页。
(28)《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2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30)“五多”即任务多、会议集训多、公文报告表册多,组织多,积极分子兼职多。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3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页。
(3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45页。
(3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页。
(34)《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10页。
(3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页。
(36)《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7页。
(3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参考文献]
[1]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8]逄先知、冯蕙主编:《毛泽东年谱》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9]逄先知、冯蕙主编:《毛泽东年谱》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0]逄先知、冯蕙主编:《毛泽东年谱》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14]林志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15]寿思华:《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