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2019-07-05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感染性预防性脑出血

杨 丹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四川 彭州, 611930)

脑出血是老年急性脑血管病, 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与认知功能障碍,常由高血压等因素引发,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需要第一时间治疗[1-2]。术后感染是高血压脑出血后的常见并发症,可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配合必要且合理的护理步骤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了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入院的80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 ① 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3]且经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的首发患者; ② 入院48 h内且存在高血压病史患者; ③ 脑脊液为血性者。排除标准[4-5]: ① 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② 合并严重肢体功能障碍与认知障碍患者; ③ 预计生存期<6个月且存在失访风险者。预防性护理组中,男25例,女15例; 年龄64~73岁,平均(67.50±2.70)岁; 基底节出血15例,小脑出血7例,丘脑出血10例,脑室出血5例,脑叶出血3例。常规组中,男26例,女14例; 年龄62~78岁,平均(67.90±3.80)岁; 基底节出血16例,小脑出血8例,丘脑出血9例,脑室出血4例,脑叶出血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与出血部位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指导、用药操作、围术期护理、病情监测与出院指导等。预防性护理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 ① 环境与支持系统的建立。介绍入院环境,在建立沟通桥梁基础上营造和谐护理环境,加强换气与通风,并采用空气消毒剂每隔2 h进行1次消毒; 嘱家属陪同患者,参与护理过程,护理过程中支持与鼓励患者等。② 健康教育。采用多元化教育,包括床边一对一教育、讲座、公休座谈会、发放教育手册与安装走廊教育板块等,邀请病友现身说法,交流经验与体会,并针对护理技能较差的患者家属进行技能培训等。③ 并发症预防。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同时给予雾化吸入,告知正确翻身与叩背的方法,必要时可采用振动排痰机与吸痰措施干预; 注意会阴部卫生,尽量不留置导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及时倾倒尿液并经常更换尿袋,观察尿液性状等; 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采用气垫床、棉垫或保护膜等保护受压部位,经常按摩骨隆突处; 减少制动时间,略抬高下肢远端,协助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尽早协助患者下床,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定期复查凝血指标; 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定期复查CT, 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使收缩压、舒张压控制在140、60 mmHg以下等。④ 康复护理。联合神经外科、中医针灸科与康复科医务人员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包括早期被动运动、翻身/体位变换运动、Bobath技术、坐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按照床上体位-床上运动-坐起训练-平衡训练-站立平衡-步行的顺序进行逐步训练,并对需要的患者进行中医针灸干预等。

1.3 观察指标

上、下肢运动功能参考Fugl-Meyer(FMA)量表[6]中的肢体功能评价部分,总体运动功能则参考FMA总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评估[7], 分数越高代表肢体功能、总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越强; 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8], 分数越高代表缺损越严重。满意度采用本院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9]测定,得分0~50分,以40~50分为非常满意, 30~<40分为一般满意, 20~<30分为略表不满, 0~<2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与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后,预防性护理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与FMA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与运动功能比较 分

FMA: Fugl-Meyer量表; NIHSS: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感染率比较

预防性护理组患者的总感染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感染情况比较[n(%)]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2.3 2组患者非感染性并发症比较

预防性护理组的总体非感染性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预防性护理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3 2组患者非感染性并发症情况比较[n(%)]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表4 2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n(%)]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2.5 2组患者远期生活能力比较

预防性护理组末期随访时的ADL总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组患者远期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分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流行病学资料[10-11]显示,脑出血的发病率较高,急性期病死率高达30%, 常由高血压等引发,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第2大致命疾病。有资料[12-13]指出,75%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与认知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活能力造成极大影响。

及时手术可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降低脑疝风险,是尽量避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认知功能丧失程度加重以及挽救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14-15]。因患者多为老年人群,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加上手术治疗会降低机体防御能力,术后感染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如发生肺部感染,病情逐步复杂化,由肺部功能下降而造成的脑部缺氧更为严重,可形成继发性损伤,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促进脑出血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辅助提升手术治疗效果的最有效手段[16-17]。

预防性护理为具有预防目的性的护理途径,是在一级预防理念下进行干预性措施,可针对肺部感染、颅内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进行预见性分析与针对性干预,减少感染危险因素,降低感染风险,并减少其他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环境与支持系统的建立、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康复护理等步骤逐步加强护理,从而达到辅助治疗作用[18-20]。

本研究数据显示,预防性护理组干预后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与总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总感染率与总体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组,末期随访ADL总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由此表明,预防性护理可明显降低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运动与神经功能恢复,提升远期预后,从而改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感染性预防性脑出血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思考心电图之177》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