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不用打碎杯子,而是把杯子里装的东西变得更适合时代发展
2019-07-05向煜
○文 向煜
过去四十年,中国开始了史诗级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25年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更是这样。在这种史无前例的进程中,园区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而如今,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讨论城市更新的时候,“敢为人先”的园区,早已开始了属于她的蜕变。
历史规划与当代眼光
“‘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实验(启动区)后推广’的模式,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开了一个先河,回头看,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当代眼光与远见的决定”,陈冰,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研究生专业负责人,从业多年的他,走过了全球很多地方,但园区的规划,令他记忆深刻。
这种深刻的记忆,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如果说,2015年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3.0模式,那么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的第一个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应该是开启了中新两国合作的1.0模式。“而恰恰,这最先开始的模式,又是最精彩的。”
实际上,从最开始,园区就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起点高,不同于当时国内一些城市和园区建设还停留在‘边开发、边规划’的阶段,园区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经验,编制了一份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保证了园区后续发展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但同时,这份规划也是‘动态’的”,在陈冰看来,过去25年,园区一直在不停地转型,并通过这样“新陈代谢”式的动态有机更新,有效地维持着该地区的活力和生命力。
我们都熟知,园区的这张规划图,“管”了20多年,而为了更好地保证规划实施始终如一,园区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刚性约束机制。但需要强调的是,园区的规划建设并非是“固执”到一成不变,而是会“留有余地”。在很大程度上,规划追求的是一种基于弹性发展原则的动态的不断完善而非静止的高完成度。
据了解,当初的规划对土地、建筑、布局等有严格的用途安排、执行操作要求,不可随意更改,但也做了长远考量,并且合理可操作,具有灵活性,为未来可能发生的调整留有了空间,以不至于调整波及整体规划。“我们再看当初的发展蓝图与园区现在的实际模样十分接近,这在中国其他地区是罕见的。”
“园区也是我见过,国内最早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并实施‘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区域。”陈冰对湖西CBD的规划颇为赞善,“在20多年前,园区规划的图纸上,湖西CBD就是一块形似手电筒的区域,苏州中心、东方之门就在手电筒的头部,向西延伸到星明街中央公园的是办公楼群。让人惊喜的是,20年后,当这些建筑一个个落成后,真实的样子,居然和当时的规划得一模一样,国内应该很少能找到第二个区域,能够把规划、设计结合,然后完整付诸实践的了。”
“城市更新未必是大拆大建”
陈冰善于用简单有趣的例子,讲述一些死板的概念。谈及城市更新,他随手拿起了桌上的杯子,“现在,这只杯子装的是白水,但转换场合,我可能想装红酒,再转换,我想装咖啡。现在,园区就是这个杯子,而园区内的社会经济活动就是杯子里的液体。我想换杯子里的液体,但我又不想把杯子打碎,或再用一个新的,那就需要对原有的杯子做一些调整,园区的城市更新就是这样的状态。”陈冰强调,我们所说的城市更新,未必是大拆大建,特别是园区拥有这么好的规划基础。
陈冰告诉我们,园区的规划每5-10年都会进行一次调整或修订,“随着这些调整与修订,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也在慢慢发生转变。”
回顾25年进程,1994年到2000年,园区开始成片开发,以工业化为主,吸引大量外资入驻,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2001年到2005年,园区发展模式在中方主导下开始慢慢调整,将一些重工业外迁,并通过制造业升级和科技跨越计划等举措加速推进园区的跨越式发展;2006年到2011年,园区开始注重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现代化商业新城,人们的焦点也从金鸡湖畔开始移向独墅湖畔,园区南部开始崛起;2012年至今,园区将完善城市生活、生产环境,加快美丽新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每一次的变化与调整,事实上都可以看作是一次‘更新’,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园区每一步的发展步伐,都走得非常清晰、踏实。”
陈冰强调,规划是可以引领社会经济活动的。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例,2002年,发展了近十年的园区,决定落子南部,建设高等教育区,以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014年更名为科教创新区。同时,区域内建起了生物产业园、国际科技园、纳米城等等,高精尖产业逐步向独墅湖汇聚。
“这两者其实是相互促成的”,如果说最初是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园区逐渐意识到城市要更好地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人才驱动,所以建设高教区孵化人才,并把人才留在园区,为日后发展做储备。那么随着重工业外迁,园区意识到,如果产业结构不转型的话,培养出的高端人才也留不住,于是,在2011年之后,逐步将三大支柱产业作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现在就形成了学校培育高端人才,毕业后可以继续留在园区为企业、产业服务,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加快了城市的转型升级。”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在这些年的发展中,逐渐将环评指标低的企业外迁,对区域的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营造一个更好的人居环境,人才也更愿意留着这个宜居新城。
在陈冰看来,未来园区需要通过“更新”,将自己建设成为“具有苏州特色的国际化都市”。事实上,每座城市都需要个性,千城一面的城市更新不仅让城市表象不再有差别,城市的特质和市民认同感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城市品牌竞争力式微。
“所以,城市更新必须让城市的个性更浓、特色更明显”,陈冰坦言,过去25年,园区的国际化一直让人惊叹,而相比去其他区域,园区又有一个天然优势,其地处千年古城苏州,那么建成既有苏州特色、又具国际化范儿的新城,是园区城市更新可以参照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