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毕露的才子解缙
2019-07-04王吴军
王吴军
在明朝的历史上,解缙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解缙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曾经是老板的得力助手,他不仅才华横溢,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才子,而且尽心辅佐皇帝,毫无二心,最关键的是,解缙这个人很有锋芒。
解缙自幼就是个颖敏绝伦的孩子,5岁时读书成诵,7岁时赋诗有老成之语,10岁时日读数千言而不忘,12岁时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明洪武二十年(1387)解缙在家乡江西参加全省的考试(称为“乡试”),名列榜首(称为“解元”)。
解缙刚进入仕途当官时,明太祖朱元璋就很欣赏他的才华,常命他侍奉左右。朱元璋冠冕堂皇地对解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意思就是说,我们名义上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实际上情同父子。既然老板就这么说了,既然朱元璋叫他提意见,解缙果然就大冒傻气地上万言书,当仁不让地历数朱元璋政令的许多不是,希望国家的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制定礼乐,表彰贤士,崇祀先哲,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
随后,解缙又给明太祖朱元璋上书,说是朝廷用人当择贤者,授职当最德才,应改革时弊,鼓励农耕,实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免去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要尚武以固边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连妻子,捶楚不加于属官。朱元璋看了解缙的建议,连连称赞他有安邦济世之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不久,解缙又献《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惹得朱元璋老大不高兴。
但是,解缙却不知道收敛,他依然忘乎所以地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兵部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解缙。身为皇帝的朱元璋责备解缙,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太祖处死,解缙代替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上疏,揭发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怀恨在心。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锋芒太露,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于是,朱元璋召解缙的父亲进京,让他把解缙带回家先休养十年,再出来做官也不迟。解缙只好随父回归老家。
在老家闲居了8年后,明太祖朱元璋病逝,解缙进京吊丧。袁泰乘机攻击解缙,解缙被贬。当时的礼部侍郎董伦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这样,解缙才在明建文四年(1402)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缙为翰林侍读,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和《列女传》。这时,明成祖对解缙很信任,他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这是解缙仕途最得意之时,当时皇帝的命令,都是他写的。
由于解缙从小就是神童,这类年幼就名噪全国的人,骨子里的才气放逸和桀骜不逊,是别人无法接近和比肩的。不过,这种人有一点不好,如果他的品性不加自修,很容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的下场就不会太好。“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解缙写给当时社会上的那些文人的对子,讽刺他们不学无术,这样的对子是任何文人都不愿意听的。
其实想想也是,人家文人有没有真才实学,与你解缙何干?你解缙一肚子学问又能怎么样?瞅准机会一定给你来点颜色看看,让你看别人都丑,看不见自己的丑。当时,曾经一个权臣依仗自己的权势,想给解缙一个教训,就出了上联难为解缙:“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一点也没给人家面子,上来就是:“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老畜生”在解缙面前的确出丑了,但是,“老畜生”却恨解缙一辈子,不陷害他陷害谁?要说起来,解缙是个美的追求者,他写有这样的对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谐音、立意、意境都是美的,可是,解缙的这种意境是那些世俗小人无法理解的。
面对当时那些文人、权势和世俗,解缙勇敢地坚持着自己的立场,进行口诛笔伐,他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后人提起《永乐大典》,就不能不说起解缙的功绩,然而,对于解缙的才气逼人而造成的人生悲剧,也让人悲叹。
解缙历经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三朝。朱元璋因解缙的才气过人而重用他,后来因抗旨敢言被罢官,建文帝朱允炆的时候,重新启用解缙,解缙不喜欢建文帝统治下的明朝,因为建文帝生性懦弱,不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有心计,所以,在朱棣推翻建文帝的争夺皇位的战斗中,解缙帮了朱棣一回。
明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召解缙入宫,商议立太子之事。当时,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高煦为太子,但解缙却反对,朱棣很不高兴。最后,明成祖只好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深恨解缙。高煦有战功,又深得朱棣宠爱,解缙劝明成祖不要过于宠爱朱高煦,朱棣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对解缙很有意见。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独不给解缙。大臣邱福将朝廷机密泄露,高煦却趁机嫁祸于解缙,解缙被贬到外地。
明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奏事,正好明成祖北征未归,只好觐见太子高炽。朱高煦又乘机说解缙私见太子后而去,明成祖为此震怒。这时,解缙见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明成祖更加恼怒,诏令将解缙逮捕入狱。解缙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并株连多人。
明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的一天,朱棣要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把监狱的囚犯名单给他看看,一下看到“解缙”的名字,就说了句:“解缙还在吗?”这就等于死刑判决书。纪纲回到狱中,将解缙用酒灌醉,扒光衣裳,扔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那时,解缙才47岁。
解缙被害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被流放到了辽东。直到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八月,才赦还所抄家产。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朝廷才为解缙平反,赠朝议大夫,谥号“文毅”。
解缙虽然才华横溢,对做人的哲学、官场关系学和皇帝心理学一窍不通,所以,他处处遭人嫉恨。这是造成他的悲剧的主要原因。
当初,朱元璋叫解缙直谏,解缙就没想想,天子有几个是闻过则喜的?明知朱元璋喜怒无常,滥杀忠良,解缙却偏要去显愚忠,触犯他,这不是找死吗?解缙做了《永乐大典》的总编,老老实实编书就行了,他偏要介入最高层的权力斗争,终于被陷害入狱。胳膊拧不过大腿,这是真理,如果胳膊非要和大腿较量,那就是不识时务。
而且,解缙不明白,得罪了谁都别得罪小人,小人只认自己和利益,不认道理。面对解缙的嘲弄和毫不留情的攻击,当时的权臣和小人对他既恨又怕,所以,解缙被陷害而死就不足为奇了。
后人赞扬解缙的锋芒毕露,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是锋芒毕露的?表面贊扬一下是可以的,但是,更多的人不想自己被雪埋起来死掉,即使那样很另类,所以,更多的人只是赞扬解缙的锋芒毕露,却不会像解缙那样锋芒毕露地去做事。
人是可以有锋芒的,但是,很多时候不能锋芒太露了,否则,常常会刺伤自己。
解缙在面对世事的不公和邪气的时候,如果他不是一味地锋芒毕露,如果他能做到既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懂得策略、懂得保护自己,那么,解缙就不仅能更好地去做事,还会让自己不受伤害,得到理想的结果。
在很多时候,人是需要收敛一些的。低调,不张扬,踏实做事,敦厚做人,保护好自己,遇事讲究一些策略,既把事情做好,也不莽撞地让自己受伤,也未尝不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当然,该站出来的时候还是一定要有勇气地站出来,担当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