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三轮备考中史料的有效拓展

2019-07-04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史料课程标准历史

安徽

“历史学科是一门实证学科,任何研究都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出发,而在具体形式上,则是要从史料出发。”2018年全国卷Ⅰ选材丰富,布局合理,突出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以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和历史问题的现实反思,彰显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与学习借鉴价值。以第42题为例,以西欧早期近代化为命题视角,把小说主人公鲁滨逊的经历与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崛起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文学作品作为文艺史料,在感性的文学作品中实现对历史的理性思考,综合考查时空观念、唯物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梁启超认为,对于历史的研究在于根据史料而加以间接推理,而非直接观察。对于历史,或许我们无法真正的还原,但合理的利用史料可以让历史“昨日重现”。下面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浅谈三轮历史备考中如何拓展史料。

一、立足教材、实事求是,合理拓展历史史料

众所周知,历史教材是学生素养形成和能力培育的基础。教材是学生最熟悉的“历史史料”,教师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对历史史料的选择既要立足教材,实事求是,围绕相关历史知识点展开,同时也要判断其可靠性和利用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表明要在知识点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拓展中使历史的学习形成一种“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对历史的学习是对知识存储和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在众多的史料中,通过历史史料的组合,使历史史料在备考中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价值。但如何做到立足教材,拓展史料,始终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

教师在处理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中“理学的认识”这一难点时,可分别从理学的内容和对社会秩序的贡献;理学的时代特征、地位;理学的不足和价值等若干角度入手,有选择性地提供史料,在基于教材认知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宋明理学的认识愈发深刻、全面。在备考复习中,史料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一些史料虽然围绕着教材主干知识展开,但如果只是单纯的“以理入理”,就事论事,就不能真正做到在备考中对知识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教师对史料的选择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否则对于复习备考而言,将无法体现出备考的高度和复习的价值。

在人教版必修二“国民经济建设的起步”一课复习中,如仅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从美苏“两分天下”的国际环境入手,分析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原因与过程是常规的教学形式。笔者在讲解“一五”计划时,为学生呈现出一则图表组合类历史史料,以供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利用数据和图表的形式,学生可直观地对数据进行分析。把“一五”计划与20世纪30年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相比较,在分析总结中苏工业化道路的共性基础上,总结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殊性。在中外关联中进行知识点之间关联融会,既做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深入理解,也有助于立足时空,整体上帮助学生实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把握。在史料合理拓展的基础上,运用多样的教学素材,可将知识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如果史料过于简单,则无法体现出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考查;如果史料过于晦涩,亦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与思考的兴致,因此在合理拓展史料的基础上,可对史料进行合理地加工,不然史料教学将流于形式,无法产生真正的效果。

二、立足《课程标准》,面向高考,有效发散历史思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的风向标,《课程标准》则是高考与教材之间联系的桥梁。在《考试大纲》要求达到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历史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及“素养立意”的转变。因此,中学历史的教学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及应对未来挑战。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历史史料的选择与使用,既要立足《课程标准》,面向高考,也要能够使学生在吸收、内化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相应的能力和素养。教师在围绕《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处理时,为了厘清历史脉络突出历史的学科特征,应在史料与史料之间搭建起一条“桥梁”,并且用可见的形式使历史思维明晰化、具体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中,教师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细化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后,总结其经验教训。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针对这一块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史料,笔者呈现如下:

材料一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摘编自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摘编自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以上使用的三则史料,除了材料一是围绕着国际形势对“斯大林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展开阐述之外,后两则分别是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途径及西方国家对“斯大林模式”的借鉴。可引导学生从计划到市场,从一国到多国,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以史为鉴的延伸和思考。使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实现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联系、迁移和运用。在史料的基础上,可结合教材中有关“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经验教训,把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与美国模式、中国模式进行类比,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实现举一反三。这种立足《课程标准》的史料选取,通过情景设置和形成问题,把史料作为学生理解历史的手段,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立足于某一个知识点。通过史料进行知识的发掘、发散,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历史、感受历史。

当然,历史史料不是历史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史料随意“丢给”学生,而要对学生加以引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依据史料对历史进行思考、斟酌时,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能迷信书本。教师与学生选用史料时,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用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注意打破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固化,培养形成客观历史认知的习惯,使历史学习的质与量都能够得到提升。

三、立足素养、立德树人,彰显、传承学科价值

历史的学习是文明的“薪火相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史料实证为基础,立足时空进行历史解释,在历史理解的过程中学会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课堂更生动、形象、高效。针对2018年全国卷Ⅰ历史第42题,笔者做了一个以“文”入题的原创模仿,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试题如下:

材料 美国作家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又叫《黑奴吁天录》,写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小说概要如下:

乔治·哈里斯的黑人奴隶被主人送到工厂劳动。聪明的乔治发明了一台先进的机器,受到了工厂主的赞扬和工友们的尊敬。但乔治的主人赛门·勒格里认为乔治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工厂主因为失去这样一个出色的工人而倍感惋惜, 但受制度与法律的制约,他又无能为力。回到种植园的乔治,遭到主人给予的身体上、尤其是心理上的折磨。在汤姆临死前,汤姆在肯塔基州时的主人,“仁慈”的奴隶主的儿子出现了,他要买回汤姆的自由,但却发现已经迟了。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本题以美国作家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写于19世纪50年代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为命题素材,立足时空,以开放题的形式进行设问,在新材料的运用中进行问题的设置,可引发学生对近代以来美国崛起之路的思考。该题可灵活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命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教材知识为依托,以此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般而言,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中的历史史料主要以在《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范围内的史料为主。师生通过接触丰富的历史史料不仅可以感受历史的学科魅力,亦可以感受历史的多姿多彩,正如李良玉先生所说,“历史只有通过搜集和检阅史料,才能发现前人认识的偏差,才能发现新的意义和新的领域。”

三轮备考中,学生接触的历史史料越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刻,历史史料的拓展亦可培养学生求是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同时要注意对史料的选取和解读要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选取史料时注意历史史料之间的逻辑,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以史为鉴、立德树人的学科价值传承,将历史史料的价值充分发挥到高考复习备考的实处中。

猜你喜欢

史料课程标准历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史料二则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