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提问 提升教学实效
2019-07-03朱玲
朱玲
[摘 要]问题教学不应仅停留于教师提问这个层面,而要更加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自读文本后,在文本的重难点处,在全文讲解结束时,通过提示法、鼓励法、竞争法、示例法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学生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48-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教学法就在语文课堂中得以广泛运用,其基本模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强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问”的主体也逐渐从教师延伸为学生。“学贵有疑。”在新时代,我们要走在教学改革的前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敢问、爱问、善问。
一、引导学生发问的前提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提问的前提,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意识(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就是“在认知过程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并且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
问题意识能够体现个人的思维品质,也反映着思维的创造性。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去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问题意识的缺乏会使学生变得木讷呆板,逐渐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而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实际教学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如果教师总说“这个不考”“不用知道”“你问的怎么这么幼稚”等,连续几次,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久而久之,学生的求知欲也就减弱了。所以,在面对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多一些鼓励和肯定,而不是打击学生。孙双金老师就深有体会地说过:“要让学生敢提问,就要破除学生怕问、怕被嘲笑的心理疑虑,使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所以,在面对学生的“怪”问题时,教师要机智理答,既不影响课堂教学,也不打击学生信心。
如于漪老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就巧妙化解了学生的“怪”问题。
有一女生问:“万万”是多少?
(学生们哄堂大笑)
师:“万万”是“亿”,看来大家都懂了,但作者为什么用“万万”而不用“亿”呢?
生:“万万”听起来响亮,比“亿”好听。
师:(微笑着点头)使用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言表现力。你的这一知识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一齐看向提问的女生,她的胆怯、羞愧一扫而光,感觉自己变聪明了)
于漪老师在处理学生提的很简单的问题时,既没有嘲笑,也没有指责或是盲目表扬,而是通过另一个问题,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叠词品味上。又借助“这一知识是怎么得来的”,无声地赞扬了提问的学生。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顺畅自然地进行下去。
二、引导学生发问的准备
在引导学生提问前,教师应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教学计划,这样才不至于被学生问得措手不及。
(一)挖掘文本可提问处
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首先自己要对文本熟悉,对文本要做到熟、透、化。同样地,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提问,那么自己就要先挖掘出文本中可以提问的地方,了解哪些地方是比较难懂的,学生可能会有疑问,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提问。
挖掘文本可提问之处,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抓住文本标题;二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三是抓住学生少有接触的知识点。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学生可能会在哪些地方产生疑问,估计他们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是为了更好地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三)有计划地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提问
教师在准备教学计划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计划中预留一些时间供学生提问,或者计划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来提问。虽说学生能自发提问效果会更好,但在他们缺乏提问意识的时候,教师就要刻意地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在思维训练中逐渐产生提问意识。
如斯霞老师在教《李闯王渡河》一文时,在讲解“渡黄河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谁有不懂的地方?可向大家求教。”像斯霞老师这样,在教学中给学生留白,在课堂中提供时间给学生思考,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提问意识。
三、引导学生发问的时机选择
学生在什么地方会产生问题,在什么时候会提出问题,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教师应把握好教学时机,引导学生提问。
(一)学生自读文本后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或是在初读课文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在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把问题写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讨论。这时,学生的问题千差万别,也最能体现其个性。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应从中选择一些典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其他的问题可以在课下单独回答学生。
(二)文本的重难点处
文本重难点处是教师讲解的关键地方,也是引导学生提问的关键处。重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理解了它,也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难点是文章最难理解的部分,学生对此往往会产生疑惑,所以教师在教到这一部分时,可以鼓励学生提问。
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对于“碰壁”这件事的理解是文章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在讲到这一部分时,就可以把权力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疑惑。师:“伯父与我谈鼻子,谈碰壁,众人哈哈大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鲁迅是真的把鼻子碰扁了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然后,教师再依托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这样既解决了文本的难懂之处,又巧妙地引导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三)全文讲解结束时
结课之前也是引导学生提问的一个好时机。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认为学生不容易懂的地方都讲了,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真的全部懂了。有的可能是教师讲过的但学生还是没有听懂,有的可能是教师没有涉及而学生心存疑惑的地方。因此,在结课之前让学生提问,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教完《三顾茅庐》后,教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个学生提出:“诸葛亮是假睡还是真睡?”教师一般在讲课中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这确实是学生的困惑。而教师在学生提问后,注意到这一问题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结课时进行了补充说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诸葛亮的形象。这样做,既完善了教学流程,又引导学生提出了问题。
四、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引导学生提问也要讲究技巧,以下介绍四种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一)提示法
有时候,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提问;有时候,没有学生提问;有时候,学生有疑却不敢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可以提问的地方,教师就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提醒学生哪里可以提出问题。在这样的反复操作中,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就能逐步掌握提问的方法。
(二)鼓励法
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一束肯定的目光,一个赞扬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在学生无问题时,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提问;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用激励的话语肯定他们的提问,以提高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三)竞争法
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良性竞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竞争机制就是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采取提问竞赛等措施,借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竞争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小组竞争,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小组竞争引导学生提问。二是个人竞争。在竞争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奖励(物质或精神奖励),或是利用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将他们提出的好的问题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四)示例法
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的学习也是从模仿开始的,观察、模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都能给学生提供示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自己的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是从哪几方面提问的,如针对题目提问、针对矛盾处提问、针对关键句提问等,然后让学生模仿着提问。
语文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军.问题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2] 黄井前.初中语文问题教学法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宋振韶.課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J].学科教育,2003(2).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周蕖,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5] 孙双金.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6] 王宗海.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1978~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 任月珍.小学生学会提问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