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知识的本质 聚焦方法的探索
2019-07-03刘玉琴
刘玉琴
【摘要】“進行有价值的学习,让数学真正地发生”,这一直是数学上永恒的话题。真正的数学学习需要让学习者从身动发展到心动,让数学思想扎根于他们的血液之中,这样才会构建出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和谐关系。文章对如何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探讨
一、概念性教学——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数学的概念虽然都是纯理论的,但它却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上的那种直接将概念灌输给学生的方式,去探讨别更高质量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线段时,我们可以进行层次性教学。第一层次通过观察:用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来让学生感受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让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可以用手指一指从哪里到哪里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接着让学生找一下身边的线段,用具体的事物来揭示了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二层次: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来创造一条线段。这里可以发给学生一个花边图形的卡纸,来帮助学生感知线段的存在方式。在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线段特征后,再进行第三层次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画线段,这时候学生画的线段都是直的,但可能没有端点,我们可以再次问问学生:“你的线段从哪到哪?”这时学生会指出来,教师便可以在线段上画出两个小竖线做记号,并介绍这叫作“端点”,让学生完成对“线段的认识”。
如果一上来就介绍什么样的图形是线段,然后笼统表示线段有两个端点,学生可能在自己画图的时候,会漏掉那两个端点。“线段”是比较抽象的几何概念,我们觉得很容易,可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比较低,认识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当学生学习线段的长度的时候,会搞不清线段从哪量到哪,造成了“食而不化”的局面。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呈现丰富的表象,抽丝剥茧,只有这样才能将概念的本质丰盈起来。
二、策略性学习——探究问题的本质
以前,“解决问题”叫“应用题”。改成解决问题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加注重在教学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很少,特别是二年级,抓题目中的一些字眼就能做了,有些老师就比较注重训练学生做题熟能生巧,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方法在低年级还行,到了高年级时,学生就傻傻分不清到底该加法、减法、乘法还是除法,造成学生思维的一片混乱,这也是目前中高年级老师比较头痛的地方。
【案例1】树上有28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7只,第二次飞走了8只,两次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小鸟?
很多学生根据“飞走了”是变少,然后把这道算式列成了28-7-8=13(只),还有的看到“一共”列的算式是28+7+8=43(只)。
【案例2】
在刚学了乘法之后,很多学生在求男生家栽了多少树时,列道:4×5=20(棵)
可这真的是学生做的?他们有这么笨吗?没有,那不是笨,只是不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就如一看到“平均”就有学生用除法,一看到“一共”就有学生用加法,一看到“比……多”就用加法,“比……少”就用减法等等,只要记住这些,低年级的解决问题做下来98%是对的。那作为教师,是不是就让学生记记这些关键词就可以了?如果真是这样,到了四五年级,这批学生可能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许那时候他们的数学老师就要重新开始教解决问题了。
数学的解决问题并不只是注重一个结果,更多的是注重思考的过程,以及问题本质的探讨。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教会学生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来分析题目。
三、批判性思维——审视思维偏差
有个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我们都认为他聪明。可是测验时他的成绩却忽上忽下,好的时候90多分,差的时候六七十分。这个问题困惑我了很久。我当时想这大概是个性格很随意的学生吧,哪天心情好,就考得很高,哪天心情不好了,阴天了,就考差一点。后来我发现,其实这都是他的真实水平。他课上表现是很好,但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做一半漏一半,字迹也不是很端正。很多时候,当某个学生成绩考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把它归为做题粗心;当某个学生考得很好的时候,我们会把它归为运气、题目简单。可事实是真的粗心吗?题目是真的简单吗?
试想一下,平常做作业做一会儿、玩一会儿吃一点零食,作业上列竖式计算经常不用直尺,解决问题时忘记写单位,最后懒得写“答”的学生,你能指望他能考得很好吗?这真的能归于粗心吗?这样的学习习惯导致的成绩差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要及时发现“自我服务偏差”的现象,对于造成的不良影响,要及时研究,及时督促改正。
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差”只会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可教师呢?
我们教师队伍当中不乏有些教师觉得:
“这个学生成绩这么好,肯定不用老师多费心。”
“这学生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不会。”
“这个学生语文学的差,数学肯定也不会学的有多好。”
“成绩好的学生肯定能考得很好!”
我们不能这样主观地去认为谁谁比较笨,谁谁比较聪明,更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一样聪明,更不能当学生某个知识点学得不好的时候,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我们要做的是:想想我们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偏差,或者有没有更加合适的语言来向学生解释数学知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
再好的教师,教学过程中都可能会有一些教学语言和一些教学方式不尽如人意,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去博采众家之所长,深思一下,熟虑一下,研究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