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

2019-07-03阮惠英

教育界·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阮惠英

【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关注。伴随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心理问题正向着年轻化的方向发现。本文主要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问题,目的是在积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课程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挖掘小学生心理潜能的研究”作品之一,课题编号135XK071。

心理教育学最先在西方兴起,设立该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会在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厌学、逃学等。如何利用课程教育的形式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门尤为关注的问题。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小学心理校本课程进行创新和实践,可以促使小学生心灵向着更加纯净健康的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过程。

一、在课程框架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校本课程

本次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主题为“心灵阳光”。“心灵阳光”课程主要以“爱”为主题,将传统的受时间和空间影响的心理咨询课程模式打破,采取心理社团服务到各个学校的课程模式。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校本课程指导。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关爱自己、爱护他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和学校”的心理品质。此外,心理教育主题和教育目标确定好后,还需要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本次教学实践中采用“三全课堂模式”,分别是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课程以微剧本的形式展开,微剧本形式的心理剧设计在10分钟内。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便于“心理阳光”工程的顺利开展。采用评比的方式选出表现优异的微剧本,并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学习,这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化指导有重要意义[1]。

二、优化师生关系下,提高校本课程的有效性

1.心理校本课程的学生要带有孩子味

本次实践以“心灵阳光”为主题的心理校本课程,主要是倡导学生在心灵上的和谐,促使学生与人、自然以及社会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上充满着童真。因此“心灵阳光”课程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体现孩子的童真性。微剧本内容要以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喜欢做的事情开展。比如可以以“小孩子过家家”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让小学生的天性得到回归。充满孩子味的心理校本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幸福感。本次“心灵阳光”课程的开展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将“好”与“坏”剔除。在活动中小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如唱歌、跳舞、涂鸦画画等。此外,学生也可以沉浸在自己编造的故事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样具有孩子味的“心灵阳光”课程,即使针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小学生也很实用,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收获自己成长的故事[2]。

2.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要带有孩子味

本次心理校本课程设计的“心灵阳光”活动模式,要求课程教育中的老师要带有一定的孩子味。具有孩子味的老师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被关爱、被理解等感受。而针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小学生,他们普遍存在体验爱、感受爱和表达爱的能力缺失的问题。而具有孩子味的老师可以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让小学生找到心灵上的玩伴。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取了具备绘画能力的老师,让该老师与小学生们一起涂鸦,促使老师真正走入孩子内心的世界。此外,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有耐心听取孩子们的故事,在适当的时候要学会点头示意。举例来说,当小学生在演绎小怪兽生气的片段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小怪兽也需要关爱:你来扮演小怪兽,让我们来守护你好不好?这样富有孩子味的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参与本次“心灵阳光”课程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心理校本课程有效性有重要意义[3]。

三、促进“智”“心”“德”三维一体化发展

1.引导学生向“知行合一”方向发展

本次心理校本课程“心灵阳光”主题活动中,所倡导的发展体系是“智育”“心育”以及“德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因此,心理校本课程围绕的内容除基本的课堂内容外,还需要将课外知识以及老师具备的生活经验告知给学生。这样与生活更贴近的课程内容更容易引发小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向着“知行合一”的方向发展。本次课程中所指的“知”为心动、灵动等内容。而“行”是指在心动的基础上产生行动。每次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都需要注意时刻围绕学生,制定的教学内容需要引发学生内心向善的动力,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性的作用。“心灵阳光”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实际生活贴合。此种模式可以摒弃传统说教性教学模式的不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学校要积极完善心理校本课程体系

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学校积极完善原有的教学体系。教师可以将本次以“心灵阳光”为主题的活动发展成为网络性的共享资源。此种模式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心理校本课程的影响力显著提高。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学习和指导。此外,除积极促进心理校本课程的网络化发展外,还需要创新原有的教学评价模式。针对心理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积分形式的评价方式。比如,在德育工作中将学生的具体表现赋予不同的积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并能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再者,心理校本课程在开展的同时,各科教师需要保持步调一致。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为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这样协同发展的模式可以将心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得到全面体现[4]。

3.采取全科育人的心理校本课程模式

全科育人的心理校本课程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精巧性的课程设计。本次心理校本课程以“心灵阳光”为主题,所采取的活动有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同学科的老师需要根据自身能力特点,主动参与其中。举例来说,心理教研组的老师可以利用戏剧的形式为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种教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也可以采用心理教研组老师的教学方法,利用舞台剧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某篇戏剧性较强的文章。这样小学生们可以在自己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省去了中间老师讲的过程。小学生通过自己表演再分享的方式,可以将原有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心理校本课程采取的某些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在其他学科上。(2)全员育人方法的简单可靠性。心理校本课程具有显著的特色,需要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学校需要加强对心理教研组教师的专业性指导,可以利用晨会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短期的培训,保障所有的老师都可以掌握心理校本教育基本的方法。举例来说,心理学科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老师擅长的教学内容积极地与心理校本课程相联系。如电教老师喜欢画画,可以将多媒体的内容渗入其中。这样相互分享的教学模式在操作上更简单有效。(3)全程育人的连贯性。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将学生作為活动的中心,老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困惑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这样全程性的陪伴教育模式,可以避免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帮助小学生拥有纯净健康的心灵[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校本课程是素质教育模式下尤为重要的学科。以上就是笔者分析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的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总结对该门课程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鲍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 创新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1):77-80.

[2]陈铮.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考[J].文存阅刊,2018(23):134.

[3]吕经纬.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为例[D].沈阳:沈阳大学,2018.

[4]严晓丽.基于音乐活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上海市P小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5]林列如.农村小学地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8(8):40-41.

猜你喜欢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初探
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