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生态学理论下 家庭体育模式简析

2019-07-03赖颖慧李京诚燕凌李祺

体育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家校结合

赖颖慧 李京诚 燕凌 李祺

摘  要:家庭体育模式是家庭体育开展的规律性结构,社会生态学理论主张从人类社会的生态文化环境出发,理解家庭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如微观环境下家庭体育模式构成要素主要为家庭结构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体育活动的内容及频率;中观系统下简要分析了家庭居住环境的作用,外部系统主要以家庭经济地位为主要要素;宏观系统背景下,社会发展这个重要因素使得家庭体育活动的目的日趋多元,家庭体育模式逐渐丰富。

关键词:社会生态学理论;家庭体育模式;家校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5-0025-02

家庭体育模式是指家庭体育开展的规律性结构,它由若干不同要素构成,并且这些要素浓缩了家庭体育形成的本质特征,是认识家庭体育的基础[1]。家庭体育从宏观角度上理解,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张从人类社会的生态文化环境出发,理解家庭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其中,尤·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于1979年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是主要的理论模型之一。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发展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是一组类似俄罗斯套娃的嵌套结构。个体就嵌套在这个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并且与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个体发展也受其影响。该模型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并将这一系统按照与个体发展相互作用的程度从内到外分为了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次。可依照该理论模型将家庭体育活动置于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分析家庭体育模式在不同层次环境下的构成要素。

一、从微观系统解析家庭体育模式构成要素

首先,个体发展模型的最里层是微观系统,它是指包括个体在内的个体直接面对与互动的环境,如家庭、学校等。个体将在微观系统中形成特定的行为内容与方式、行为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家庭微环境又可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剖析,以下选取较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

最基础的静态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类型。所谓家庭结构,是通过家庭的人口数、夫妻对数、代际层次等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家庭结构的类型多样,如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夫妻组成,或者父母和一对已婚夫妻及其子女组成,或者父母与一对已婚夫妻及其未婚兄弟姐妹组成,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联合家庭,即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还有变异家庭、丁克家庭等。

不同家庭结构下人们的体育锻炼特征不同。有研究对我国“泛长三角”区域五座城市的七种家庭类型在体育锻炼频次、时间、人际环境、空间环境以及体育项目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体育锻炼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2]。这七种家庭结构类型分别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单身家庭、未育家庭、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

该研究发现,从锻炼时间和频次来看,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时间最长的是单身、未育和主干家庭,其次是核心、空巢家庭,最短的是单亲和隔代家庭。而每周锻炼频次最多的是空巢家庭,其次是单身、核心、主干和单亲家庭,最少的是隔代家庭。

不同家庭类型在选择体育锻炼的空间和人际环境方面有差异。单身和未育两种家庭倾向于收费型体育场所;核心、主干、单亲、空巢和隔代家庭选择锻炼场所倾向于经济实惠,以公园广场、自家小区和免费公共场所为主。羽毛球、乒乓球以及跑步是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选择度较高的锻炼项目。

除了家庭结構类型以外,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家庭体育模式的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可分为权威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等四种风格。目前关于教养方式与体育活动行为的研究有限。已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活动家庭支持性环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促进作用,表现在支持性环境下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均优于家庭不支持环境下的学生[3]。马自芳等人(2018)对太原市8所小学的四、五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对运动伤害的发生均存在一定的影响,父母避免采用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儿童运动伤害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4]。

除了这些静态的因素外,家庭活动频率和活动内容等动态因素也是家庭体育模式在微环境层面的组成要素。杉原隆等(2004)以日本4~6岁幼儿为对象,评估发现,家人从事跑跳式运动游戏频率较高的幼儿,运动能力表现较优[5]。活动内容方面,有研究者对南昌市各级幼儿园儿童和其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经常参加的家庭体育活动主要由游戏、骑自行车、跑步、散步、游泳等项目组成。

二、从中观系统解析家庭体育模式构成要素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观系统,指的是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家庭和学校之间、家庭和社区之间存在相互关系,这些联系可体现在家庭居住环境中。家庭体育活动情况会受到居住环境的体育设施情况影响,家庭成员的活动特点也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活动特点。

家庭居住环境由家庭及家庭周边的体育器材及设施情况、手足及玩伴情况、出生顺序等因素组成。家庭及周边的体育器材可分为球类器材、小型健身器材、大型健身器材、户外场地、户外健身器材、力量练习类器材[6]。研究发现,家有住透天井、家庭附近有安全运动游戏场所和家庭的运动器材数较多的幼儿,运动能力表现较优。手足多数、出生排行老大、同龄玩伴越多和父母亲较期待将来能成为运动选手等的幼儿,其运动能力表现较优[5]。

此外,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儿童的体育运动水平。国外研究者认为头胎出生的儿童,由于更可能受到过度保护,较不愿意参加冒险运动,较少参加美式足球、橄榄球和足球等接触性运动[7]。

三、从外部系统解析家庭体育模式构成要素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部系统,指的是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家庭经济地位等。

李骁天和邢晓燕(2014)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8年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社会阶层和家庭月支出均能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个人周工作时间短、个人学历高、年收入高的家庭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高[8]。

还有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父亲比母亲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影响要大。此外,家庭经济水平的差异会使体育消费投入发生变化。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的子女多选择网球、健美操等消费较高的项目。锻炼地点也多选择在网球馆、健身房等消费性场所[9]。而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子女,则会选择跑步、排球等在操場上进行的项目。

四、从宏观系统解析家庭体育模式构成要素

最外部的环境系统是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家庭体育模式的形成。

社会变迁已经使体育从以生存为目的的自然需要发展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例如,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家庭体育锻炼的需求多元化,以推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娱乐休闲和实现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强化家庭教育效果等为目的的家庭体育活动越来越丰富,逐渐涌现出休闲型、发展型和综合型等多种家庭体育模式。

综上所述,家庭体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可从微观系统到宏观系统进行剖析,以上通过文献分析找出了每个环境层次中较有代表性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图1),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挖掘和完善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沈建文.城市不同家庭类型体育锻炼特征分析——基于“7种家庭类型”的实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02):70-74.

[3]董彦会,杨招庚,王西婕,等.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性环境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9):1297-1300.

[4]马自芳,唐颖,胡瑞杰,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运动伤害的影响:儿童气质的中介作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22(09):889-892.

[5]宋珩.家庭环境对4~6岁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阳家鹏,向春玉,徐佶.家庭体育环境影响青少年锻炼行为的模型及执行路径:整合理论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3):118-123.

[7]黄金柱.体育社会心理学[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5.

[8]李骁天,邢晓燕.社会分层视角下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分析——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9):17-25.

[9]陈宝玲,卢元镇.家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8(01):100-102.

猜你喜欢

家校结合
对症下药有效辅导数学后进生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实践研究
浅析“家校结合”对小学生英语会话能力的促进
也说家访
农村小学家校结合有利提高写字质量
自主学习,走进数学课改深水区
家校结合:美国家庭体育作业的案例介绍与分析
素质教育下如何最大化展现班主任的价值
优化家校有效沟通的几条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