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南水族“九阡青布”工艺调查及特色解析

2019-07-03马晨曲卞向阳

丝绸 2019年7期
关键词:蓝靛水族木叶

马晨曲,卞向阳,任 珊

(1.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设计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

水族自称“睢(suǐ)”,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半数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历史上便以擅于织布染布闻名于当地,清代李宗昉《黔记》中就有记载,“水家苗:在荔波县自雍正十年由粤西拨辖黔之都匀府。男子渔猎,妇人纺织,故有‘水家布’名之。穿桶裙短衣,四周俱以花布缀之”[1]。其中三都县南部九阡镇与荔波北部水族聚居区所产的青布由于纱质匀细,染工深透,经洗耐穿,早在百年前就闻名远近,旧时常为当地士绅争相购买去作礼品[2]。这种九阡与荔波地区所产的青布,又名“九阡青布”。现在互联网中很多资料介绍“水家布”即“九阡青布”,历史上确实也有关于“水家布”的记载,但是由于并无历史文献证明“水家布”是因织造技艺还是因染制技艺得名,因此本文中采用“九阡青布”这个名称来指代本文的研究对象。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蓝靛来染色布料极为常见。但与一般蓝靛染的面料所呈现的或者色彩浅淡、或者质地粗硬、或者遇汗褪色有所不同,“九阡青布”解决了一般蓝靛染的土布质地粗硬、容易掉色的问题。“九阡青布”虽然同属于蓝靛染的一种,但是其特色的染制材料与工艺,形成了其自身的优秀特点:首先是独特的染料形成的独特色彩。以木叶加稻田泥组合的染料来增加布料的黑色为周围民族所独有。其次是持久的染制工艺流程形成了独特的质感。“九阡青布”要经过三年反复数次地染色、清洗、捶打,如此持久的染色过程,实属罕见。反复地染洗使得“九阡青布”的色彩浸入面料纤维里面,因此相对于其他蓝靛染的土布更不易褪色;反复地捶打使原本僵硬的土布面料变得柔软,呈现出其他水族地区的土布及周围其他民族的土布完全不同的柔软质感。“九阡青布”不仅特色显著,而且在当下民族手工艺普通面临失传的情况下却依然广泛存在于三都县的南部与荔波县的北部水族聚居区,并且用途广泛。除了以此制作民族服饰外,婚丧嫁娶中也沿袭传统以送布为礼。学术界对水族传统面料的关注较少,笔者查到仅有的两篇期刊论文也只是针对于水族特色豆浆染的研究[3-4]。

保护好“九阡青布”的制作工艺,对于展示水族人民的创造力,发展水族的民间工艺,增强民族自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九阡青布”虽好,但是在当下却一直没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优秀的工艺也并未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属可惜。因此,本文将以“九阡青布”的染制工艺为研究对象,以荔波县水利乡水利大寨为考察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摄影、录音等调查方法,对染布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根据田野调查的客观事实,尽量详实地展现“九阡青布”从染料与面料的制作到面料染整的全过程,突出其特色的染制工艺及其不同于其他土布的独特魅力,以期将这种个人化的日常实践经验原理化,以便在日后当这一传统技艺失传后仍可留下恢复技艺的依据。

1 制作材料

制作“九阡青布”的材料包括面料和染料两部分。水族妇女擅于纺织,所织造的面料有“水家布”的美誉。因此,制作“九阡青布”主要使用的面料便是水族妇女自织的“水家布”。由于“九阡青布”属于蓝靛染的一种,因此染料的原料中包括一般蓝靛染布所用的兰草、石灰、碱面、米酒、牛皮。除此以外,最为重要的原料——木叶与稻田泥,形成了“九阡青布”独有的黑色。

1.1 面 料

水族生活的地区种棉的历史十分悠久。为御寒的需要,水族先民早就掌握了种棉花的技术。明朝时期黔南的都匀府就有种棉的记载。清朝开始发展,特别是1742年(乾隆七年)清政府“立法劝民纺织”和川湘滇桂邻省棉花与植棉技术传来以后,当时黔南的都匀、独山、定番(今惠水)等县各族农民都植棉不断。直到民国,黔南的罗甸、荔波、三合(今三都),都是产棉量较多的县[5]。水族民间也一直有“棉花和谷种的来历”的传说,还有例如“春节前后白笋死叶叶,来年棉花黄豆特别好”这样的民间气象谚语,以及“种棉花和小米时,忌谈关于棉花和小米的话,认为谈到它们,将会生长不好”这些生产习俗与禁忌[6]。但是,随着现代水族聚居区所产的棉花品质不高及与外界交往的日趋便利,棉花种植已经逐渐在当地消失。虽然水族人民依然保留手工纺纱织布的技艺,但是棉花原料却大都是从外地购买。

水族妇女自古擅于织布染布,在清朝乾隆时期的《独山州志》中就有记载:“水家苗,衣尚黑、长过膝。妇女勤纺织。”[7]过去,水族妇女所织造的面料品种繁多,如《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水族社会调查(节选)》(1985年)中讲到“土布分为花椒文布、斜纹布、细纹布、方格纹布、鱼骨纹布、笆擢纹布等”[8]。《板引村水族社会调查(节选)》(1988年)中也提到“这里织的布一般长3.6丈,宽1.3~1.5尺,也有织5~6丈长的,织出来的品种有花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笆摺纹和波浪纹等。这些花色品种中,每项品种又有6种不同的花样,如花椒纹布就有正花椒、反花椒、大花椒、中花椒、小花椒、倒花椒等”[9]。现在由于年轻妇女少有愿意继承织布技艺的,所以很多妇女都从集市上购买原色的坯布来染制青布,因此可以看到的面料品种少了许多。

不同于苗族、侗族喜欢用平纹织物作为制作传统服装的面料,水族妇女则更常使用如图1所示的斜纹织物制作“九阡青布”。因为斜纹织物浮长线较长,在经纬纱粗细、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布面有明显斜向纹路,手感比较柔然、光泽较好,更适合“九阡青布”所追求的质感。

图1 染制“九阡青布”常用的斜纹织物Fig.1 Common twill fabrics used to dye Jiuqian black fabric

1.2 染 料

1.2.1 马 蓝

作为制作传统靛蓝染料的原材料,蓝草有马蓝、菘蓝、木蓝等多种,本文的田野调查点——水利大寨主要种植马蓝作为制作蓝靛染料的原材料。作为收入可观的经济作物,马蓝在黔南地区普遍种植,尤其是独山县、荔波县等地。水利大寨的后山上便种植了五六十亩马蓝作物(图2),用来制作蓝靛膏自用或者出售。一般每年过完水族卯节(每年农历六月的辛卯日),正值马蓝成熟的时节,人们将从马蓝植株中间割下植株的茎叶,备作制作蓝靛膏的材料。

图2 水利大寨的马蓝种植地Fig.2 Baphicacanthus cusia bremek plantation place in Shuili Village

1.2.2 木叶与稻田泥

“木叶”(图3)是当地的一种植物的茎叶,这种植物水语直接翻译过来叫“MeiHum(梅凤)”,学名为“化香树”。化香树的果序及树皮富含单宁,是染黑色的天然染料。化香树在水利大寨附近的山上极为常见,在化香树成熟的季节,多采摘一些,晒干后储藏起来以备染布时用。

图3 化香树植株Fig.3 Platycarya Plant

稻田泥不能单独作为染布的材料,必须与木叶一同使用。稻田里面的淤泥富含铁酸,与木叶中的单宁发生化学反应可以产生单宁酸铁,而形成黑色素沉淀附着于织物之上,化学反应式为6T-OH+FeCl3→[Fe(O-T)6]3-+6H++3Cl[10]。如杜燕孙先生在《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中所说:“单宁与铁化合,成为单宁酸铁而生灰色及黑色之沉淀,固着于纤维之上,我国古时染黑,胥唯此物是赖。……靛蓝等打底者,可得优美而坚牢之黑色。”[11]虽然以含单宁的植物与淤泥一同染色并非这一地区所独有,日本鹿儿岛的“泥染”、香云纱、凉山彝族毛毡染色等都用到这一工艺,但“九阡青布”深厚的黑色是与其他蓝靛染叠加一起形成的。

1.2.3 牛 皮

牛皮主要用于煮制牛皮水。牛皮一般选用黄牛皮,经过烧毛、脱脂、浸泡多日的工序处理牛皮,便可制作牛皮水。由于染色时织物要在碱性染液中长时间浸泡,强力会受到影响。为增加织物强力和提高染色色牢度,染色后的织物要进行过胶处理。将牛皮煮化后稀释成汤,浇在布上起到给面料上浆的作用,使面料硬挺结实,颜色也更加稳定[12]。

1.2.4 石灰、碱面和米酒

石灰主要用于制作蓝靛膏,而碱面(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米酒则是用来调制蓝靛染液。具体使用方法在一般制作蓝靛染料的研究成果中多有呈现,本文不再赘述。

2 染制工艺流程

染制“九阡青布”步骤极其复杂,且要重复3年。同时染制时忌讳也颇多:下雨天不染,气温太低不染。但是经过这样反复染色、捶打后的面料,色泽黑亮自然、质地柔软又固色耐洗,远胜于一般蓝靛染制面料所呈现的色彩、色牢度及面料的舒适性。染制“九阡青布”首先要制作蓝靛膏,再调配蓝靛染液,之后才能开始染蓝色。由于劳动人民进行手工制作都是通过经验来判断的,所以本文所述的一些材料的用量、时间等都是约数。笔者在田野调查时跟随观察的对象是有十几年染布经验的潘嫂,将根据她所述的染制工艺流程进行展开。

2.1 制作蓝靛染料

2.1.1 制作蓝靛膏

制作蓝靛染料第一步要先制作蓝靛膏。传统制作蓝靛膏的工艺已十分成熟,在各民族地区之间基本无异,都要经过浸泡发酵—石灰处理—沉淀分离的过程,只不过在一些细节上有细微的差异。在水利大寨制作蓝靛膏时,先把采摘回来的新鲜马蓝叶子置于缸中用清水浸泡2~3 d,如果天气变冷温度不够时,则需浸泡时间久一些。经验丰富的水族妇女基本通过观察来确定浸泡的时间是否足够。浸泡完后将未腐烂的枝叶捞出,在缸里加入石灰粉。加入石灰粉时不要直接倒进去,要用瓢舀着石灰粉,慢慢浸入水中,让石灰在慢慢溶解过程中与水充分溶合。待石灰充分溶解后,用竹笼在浸泡蓝草的水中上下来回搅拌,直至水面产生茂密的泡沫为止。然后把缸静置,让蓝草与石灰的混合物沉淀,过滤掉上层的清水,蓝靛膏便制作完成了。制作蓝靛膏时,蓝草与石灰的配比是10∶1,一般10 kg的蓝草加上1 kg的石灰,可以做出3.5~4.0 kg的蓝靛膏。

2.1.2 制作蓝靛染料

制作蓝靛染料所使用的染缸一般多年不换,一年染色结束后染料不扔,留到来年继续使用,据说越陈的染料越好着色。水利大寨的妇女所使用的染缸一般容量200 L左右,每年第一次调染料时,要加水至桶的七成,先把原来的染料稀释。然后按照蓝靛膏0.5 kg,酒0.5 kg,碱面1杯(约30 g),水1桶(约20 L)的比例进行调配。把材料加配好后,以木棒用力搅拌染液,直至搅出气泡,气泡堆积长久不破,染液便调制好了。每日染布前都要按照上述的比例新加染料,这些染料可以完成10匹土布的一次染色。

2.2 面料染色工艺流程

相比较其他蓝靛染色的工艺,水族“九阡青布”的染色工艺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木叶汁煮布与稻田泥洗布的工艺,除此以外,染制时间之久,也绝无仅有。因此,评价“九阡青布”优劣的标准除了色泽均匀,还有时间,要经过三年的反复染制捶打所制成的“九阡青布”才算优质。图4为染制“九阡青布”在一年里的流程,一般每年从盛夏马蓝植物成熟开始制作蓝靛染料,到入冬气温太低不利于着色后完成当年染色,捶打完收起来待来年再染。染制“九阡青布”主要有五个工艺流程,首先是基础的蓝靛染,然后以木叶煮布与稻田泥洗布来增加面料的黑色,再以牛皮熬制的液体浇于布中增加织物的强度,最后就是在染色过程中一直穿插的捶布工序,来增加面料的柔软度与光泽度。

图4 染制“九阡青布”在一年中的流程Fig.4 Process of dyeing in one year

2.2.1 蓝靛染布

染制“九阡青布”要在几年里反复很多次蓝靛染的过程,不断地使面料的蓝色加深。在染制过程中要求染色均匀,因此开始染布前,先要在面料的正面做标记,染制过程中务必注意正反面的朝向。

根据前文介绍的染缸大小与染料配比,可以同时完成5匹布二次的染色。布下染缸时务必正面朝上且对叠,让布的正面更好与染料接触,染出更为均匀的颜色。下布的时候用木棍慢慢把面料压进染缸中,为了让面料更好地与染液接触,放完一匹布再放入另一匹。布浸染液10 min左右捞起,挂在挂布架上等染液滴完,再次下染缸染10 min左右,捞起等染液滴完。

沥干染液后进入下一步漂洗的环节。漂洗最好选择水质清澈且是流动的水,这样更容易将布洗干净。漂洗的时候切记不要像平时洗衣服一样揉搓,要拎起一匹布的两头,将一头抛向远处的水面,然后把布一段一段地在水中来回摆动进行漂洗(图5),最后将布收回手里,再相互拍打沥去多余的水分,整个过程重复三遍。

图5 漂洗的手法Fig.5 The way of washing fabric

将洗干净的布晾在太阳可以直射的地方晾干。晾布的时候单层晾晒,布的正面朝上,一段一段地搭在晾衣杆上,用夹子夹住固定,晒干后收回。布正面朝上是为了更好地受到太阳照射,可以增加布的光泽。因此,下雨天不染布,原因是雨天染布没法晾晒,没晾干的布收起会影响其光泽。

2.2.2 木叶汁煮布与稻田泥洗布

木叶汁煮布与稻田泥洗布是“九阡青布”染制过程中最具特色的工艺流程,以此形成了面料黝黑的色彩。不同于其他工艺流程可以交替进行,在这一环节中必须先进行木叶汁煮布的步骤,而后进行稻田泥洗布的步骤,使两种材料中的有关元素产生化学反应。

制作木叶汁时用大锅,先放满木草加满水大火焖煮5 h。木叶汁制作好后将木叶掀开,布单层浸入锅底,再将木叶盖于布上(图6),改文火再煮2 h,煮好后将布正面朝上铺于平地之上晒干。晾晒过程中将剩余的木叶汁舀至水桶中带到晒布场地,用剩余的木叶汁进行第二次染色。染制时先将布单层慢慢浸入盆中,使木叶汁完全浸透面料(图7)。一匹布完全浸透后,不多停留,直接晾晒,晒干后再染,至木叶汁用完为止。布最后染完晾干后收起,进行下一步骤——泥浆洗。

图6 木叶汁煮布的过程Fig.6 The process of boiling fabric with Platycarya dye

图7 木叶汁染布的过程Fig.7 The process of dyeing fabric with Platycarya juice

图8 泥浆洗布的过程Fig.8 The process of washing cloth with mud

泥浆洗布前,先在收割完稻谷的田里挖一个坑,加水将里面的泥土稀释成泥汤,用手清理干净泥汤里面稻草的残渣。然后把木叶煮过的布单层压进泥浆中(图8),等布完全浸入泥浆中,不多浸泡,直接捞起用净水将布洗净。洗布时切记要洗得干净,否则残留的泥巴会使得布染色不均匀。洗完布后依然正面朝上晒干收起。

寨子里的妇女并不清楚用木叶汁煮布后用泥浆洗布的原理,只说可以让布更红更亮。这也是民间手工艺在传承中的一个普通问题,手工艺人经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需要研究者将这些民间经验记录下来,分析其中的原理,从而形成更便于学习的系统知识。

2.2.3 牛皮水浇布

首先按2.5 kg牛皮制作牛皮水可以浸染20匹布配比计算使用的牛皮量。制作牛皮水时将牛皮放入高压锅加水炖煮2 h,待牛皮完全炖化后出锅。此时的牛皮胶水浓度过高,不宜使用。将其分成4份,每次取用1份再加水稀释煮开,制作成可以浸透5匹布的用量。煮制的牛皮胶水虽放久后会变质发臭,但是不影响使用,因此不必一次使用完所有的量。

不同于苗族、侗族在使用牛皮胶水时将其涂于面料之上,制作“九阡青布”时将牛皮水浇于面料之中。浇牛皮水时将布分匹卷好放入尺寸适合的桶中,慢慢地沿着布缝浇下,使布卷的中心也能浸透(图9)。将牛皮胶水全部浇完后,静置一会,让布完全被牛皮水浸透。

图9 把牛皮水浇进布里Fig.9 The process of dyeing with bovine skin glue

浸透后直接将布匹拿去捶打。捶的时候要注意在石头上垫块塑料布,防止牛皮胶水染到石头上影响平时捶布时使用(图10)。捶布时要用力,同时要保证四边和中心都捶到。让牛皮胶更好地黏住棉布纤维,增加面料的耐磨性和硬挺度。捶完一遍将布卷从最里层拉开成空心卷,将原本处于受力边缘区域的面料对折至中心位置,继续捶打,使面料的所有部位都均匀受力,捶打完后面料正面朝上摊平晒干。

图10 捶打牛皮水浸透的土布Fig.10 The process of beating the fabric dyed with bovine skin glue

2.2.4 捶 打

捶打是制作“九阡青布”过程中的重要工艺,一般进行两次蓝靛染之后便捶打一次,或者闲暇时也可继续捶打。因此,经常在月挂枝头时还可以听到寨子里各家传来“咣咣咣”的清脆捶布声。捶布工艺始终穿插在染布的环节中,染染捶捶,“九阡青布”就在这样复杂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及水族其他地区传统土布的柔软度与光泽度。

捶布时要注意力道,双手举起木棰,举至头顶,以大臂带动小臂的力量用力捶打面料(图11)。捶布与晒布不同,要将布的反面朝上进行捶打,以免破坏面料正面的纤维。经验之谈是多捶多好,可见捶布在染制“九阡青布”过程中的重要性。

图11 捶布Fig.11 Beating cloth

3 “九阡青布”的特色解析与用途

3.1 特色解析

以蓝靛染布的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后在各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九阡青布”属于蓝靛染的一种,在传统蓝靛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通过与传统蓝染布、融水苗族亮布、肇兴侗布进行比较,分析水族“九阡青布”不同于传统蓝靛染及周围其他民族蓝靛染的特色(表1)。

表1 不同蓝靛染面料的工艺与特色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different indigo-dyed fabrics

首先是色泽方面的特色。由于不同地区、民族审美标准有异,因此在色泽上的追求也各不相同。传统蓝靛染色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蓝染、过胶、汽蒸、捶打,因此面料的色彩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而呈现由浅至深的不同蓝色,光泽度一般,呈现哑光效果。融水苗族亮布在传统蓝染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以薯莨、鸡皮杨梅树皮汁增加面料红色,刷蛋清增加面料亮度的工艺,因此面料色泽红亮。肇兴侗布的工艺流程基本与融水苗族亮布一致,只是在增色工艺上是以树皮汁来增加的红色。“九阡青布”则继承了传统蓝染染色、过胶、捶打的工艺流程,去除了汽蒸的工艺流程,增加了木叶汁煮布与稻田泥浆洗布的工艺环节,使含丹宁的植物与铁酸结合而增加了面料的黑色,所形成的面料色彩黝黑、光泽自然。

其次是质感上的特色。质感上的特色产生与染制过程中的一些工艺关节有关,传统蓝染布则由于染制过程较短,捶打时间不多,所以面料的柔软度一般;而融水苗族亮布、肇兴侗布则追求面料的硬挺质感,因此在工艺流程中加入刷牛皮胶水与蛋清的工艺,来增加面料的硬挺度;“九阡青布”追求柔软的质感,因此在染制工艺中捶打的环节特别重要,需要在染制的3年中始终贯穿。

最后是固色上的特色。传统天然植物染色一直存在严重的褪色问题,但是“九阡青布”以3年的反复染制、清洗、捶打,使色彩深深地沁入面料纤维之中,造就了不同于传统的蓝靛染布及周围其他民族蓝靛布的强色牢度,从而解决了天然植物染面料所制作的服装遇汗褪色的尴尬。因此,这一点不仅是“九阡青布”的特色,也是它的优点。

3.2 用 途

“九阡青布”不仅特色明显,用途也十分广泛。一是作为制作节日盛装的面料(图12),二是作为儿女嫁娶的礼物,三是作为老人丧葬的陪葬用品。以“九阡青布”制作的水族服装与其他地区的水族服装不同,其他地区的水族服饰以华丽的刺绣装饰为美,而这一地区则以“九阡青布”色泽的上乘为美,所以头巾、上衣和裤子、围腰都要以黑色的“九阡青布”制成,不加入任何色彩与装饰。但是“九阡青布”珍贵,因此只能制作盛装服饰,日常服饰则使用其他面料,而送布为礼的习俗至今仍在延续。送布的习俗一般送嫁娶送布匹,送丧葬要把布做成衣服和垫单;嫁娶时要送双数,丧葬时要送单数。而且,送老人丧葬的衣服和垫单要成套送,根据家庭情况一般送5套、7套或9套。一套需要做两层青布所制的长衫、裤子及头巾,还要做7条宽度为4条土布门幅宽的垫单。由此算来,为老人置办丧葬用的衣物,就要20匹以上的青布。例如,笔者在田野调查时跟随观察的潘嫂,女儿出嫁时送了20匹,儿子娶媳妇时送了4匹,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女儿嫁妆要多送,以期女儿可以得到夫家重视。

作为带有仪式感和家庭情感联系的产物,“九阡青布”通常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妇女们在制作时尽其所能的将工艺做到最好,将染制时间做得长久,以期穿戴或赠予亲人时用来表达满满的祝福。

图12 三都县南部与荔波东北部的水族节日盛装Fig.12 Festival dres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Sandu and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Libo

4 结 语

“九阡青布”独特的染色材料、染制工艺及广泛的用途,形成了独有的面料特色。以含丹宁的木叶与稻田泥中的铁盐结合的染黑工艺,使其形成了独特的黝黑色彩;3年的反复染制、捶打,使其质地柔软、光泽自然、色牢度高,解决了天然染色普遍存在的褪色严重的问题,并且柔软的质感增加了穿着的舒适感。本文深入探析“九阡青布”的工艺特色,希望可以展现其特色与优势,使其能够进入“非遗”的视野,更好地保存与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蓝靛水族木叶
水族敬酒歌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蓝靛果的酶解工艺优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盏中,木叶似小舟
上帝的水族馆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蓝靛种植增收调研报告
蓝靛果忍冬果实的种内变异研究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