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2019-07-03靳晓凤杨远平谭敬峰
靳晓凤 杨远平 谭敬峰
(广东台山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台山 529200)
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妇要求分娩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分娩疼痛,提高分娩舒适度[1]。现阶段,减轻分娩疼痛感,提倡生殖健康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硬膜外阻滞麻醉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均属于椎管内阻滞麻醉,在西方国家主要被用来行分娩镇痛处理,且镇痛率在60%~80%之间,而我国分娩镇痛率只有1%左右[2]。为了减轻产妇分娩疼痛感,提高分娩舒适度,本研究针对分娩镇痛中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5年3月~2018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100例产妇,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2)单胎;(3)头位;(4)初产妇;(5)不存在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6)存在正常精神状态。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2)中途退出;(3)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3.52±1.25)岁;孕周32~40周,平均孕周(38.39±1.52)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3.27±1.18)岁;孕周33周~39周,平均孕周(38.12±1.49)周。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行分娩镇痛处理,当胎心监护结果显示无异常,且产妇不存在阴道分娩禁忌证与椎管内阻滞禁忌证之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将3.0mg 0.2%的罗哌卡因(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173194,生产厂家: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注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头向置管控制为4cm,30min之后将硬膜外管和硬膜外镇痛泵连接好,给予产妇2.0mg/L 0.1%的罗哌卡因混合液与芬太尼(生产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2076)混合液,注入速度控制为6ml/min,然后再以产妇实际情况为依据,以3.0ml/15min的速度追加,一直到宫口全开;若未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可在硬膜外追加5ml~10ml 0.2%的罗哌卡因,若胎儿或者产妇产道有异常情况出现则行阴道助产,若存在产妇骨盆狭窄、胎儿窘迫等现象则行剖宫产。
对照组产妇未行分娩镇痛处理,仅行常规产程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与胎儿窘迫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在统计软件SPSS20.0中将所有数据录入,计数资料均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经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程时间对比
对比两组第一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对照组(n=50)396.85±103.5242.15±17.527.63±3.36观察组(n=50)398.56±101.5878.98±26.687.15±3.15t0.11678.15920.1582P0.93370.00000.3326
2.2 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与胎儿窘迫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为(196.36±69.15)ml,对照组为(191.25±65.3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68,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8%、6%,对照组分别为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76、0.7092,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窒息与胎儿窘迫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例数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对照组507(14.00)2(4.00)观察组509(18.00)4(6.00)χ20.29760.7092P0.58540.3997
3 讨论
分娩疼痛属于一种客观事实,大部分产妇临产之后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感,为了有效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提高分娩舒适度,分娩镇痛随之出现[3~4]。实际上,分娩镇痛属于人文关怀的一种,镇痛方式包括笑气镇痛、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腰硬联合镇痛以及自控硬膜外镇痛等,临床应用率较高的为腰硬联合镇痛加自控硬膜外镇痛。现阶段,我国分娩镇痛推广率在1%以下,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缺乏对分娩镇痛相关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缺乏人员设备、社会因素导致剖宫产率明显提高等。美国分娩镇痛率在80%左右,英国则已经超过90%。研究显示,分娩过程中行分娩镇痛处理不仅能将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同时还能降低产妇产时与产后疲倦感[5]。
罗哌卡因属于临床应用率较高的局部麻醉药,与布比卡因具有高度类似的化学结构,且痛觉阻断作用强,与布比卡因相比,该药物引发的心肌毒性更小,几乎不会影响胎盘与子宫血流。芬太尼属于一种麻醉性镇痛药物,能够结合脊髓中阿片受体,将痛觉传入阻断。以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不仅能增强疗效,减少用药剂量,同时还能确保麻醉深度稳定,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在分娩镇痛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第一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更长(P<0.05)。第二产程时间延长的原因可能为:受罗哌卡因感觉阻滞作用影响,促使胎头下降,对盆底组织形成压迫,进而促使感觉减弱,肛提肌与腹肌松弛,减弱排便反射,降低腹压。其次,因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减轻,难以准确判断宫缩时期,向下屏气的主动性消失,导致产力不足。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为(196.36±69.15)ml,对照组为(191.25±65.3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8%、6%,对照组分别为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76、0.7092,P>0.05),提示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安全性高,不会影响母婴结局。总结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优势,可将其归纳如下: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完善、用药剂量少、安全性高,局麻药中毒发生率低;灵活性强,即便在分娩后期,依旧可以注射芬太尼,能提供安全、快速的分娩镇痛。蛛网膜下腔阻滞是将麻醉药物从腰间隙向蛛网膜下腔进行注射,对脊神经根进行直接作用,到达支配部位之后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硬膜外麻醉则是在硬膜外腔应用麻醉药物,促使麻醉药物作用于神经根,与其他麻醉方式相比,该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较弱。联合以上两种麻醉方式能够将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焦虑、紧张状态缓解,利于产妇放松,不仅能将产妇疼痛度减轻,同时还能避免体力流失,确保顺利分娩。
综上所述,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可靠,不会对母婴结局产生不良影响,但可能延长第二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