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体位联合听诊定位法置入鼻肠管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03梁锦玲李梅英刘端绘郭婉娇孔转育
梁锦玲,李梅英,刘端绘,郭婉娇,孔转育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肠内营养支持技术已是目前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三大技术之一。为防治危重症患者经胃喂养时发生胃、食管反流导致的肺炎和营养不良,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推荐“对不耐受经胃营养或有反流和误吸高风险的危重症患者,宜选择经小肠营养”[1]。目前鼻肠管置管方法大部分需要特定的设备,侵袭性较大,尤其是在X线透视下置入鼻肠管法医患双方均要接受长时间的X射线;床边胃镜引导下置入鼻肠管法在部分基层医院尚无条件实施。以上方法需要承受一定风险将患者送出重症医学科才能进行,难以在重症医学科常规开展,而床边盲插法虽可解决上述问题,但置管成功率低。为提高置管成功率,本研究采用改良体位联合听诊定位法置入鼻肠管,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我院重症医学科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重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排除标准:无食管静脉曲张、食管出血、肠道吸收障碍、肠梗阻、急腹症等情况,无近期消化道手术史。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0~92岁,平均(71.24±10.68)岁;临床诊断:脑卒中19例,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重症肺炎7例,呼吸衰竭6例,脓毒血症5例,重症胰腺炎4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7~92岁,平均(71.38±14.45)岁;临床诊断:脑卒中17例,重症肺炎9例,多脏器功能衰竭8例,呼吸衰竭7例,脓毒血症4例,重症胰腺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及服用胃肠动力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采用德国费森尤斯卡比股份公司生产的CH 12型鼻肠管。
1.3 鼻肠管置入方法
1.3.1 对照组:应用被动等待法。于置管前肌肉注射甲氧氯普氨10mg,置管时患者取半坐卧位,按胃管置管方法将鼻肠置管置入深45~55cm时,用常规方法证实导管头端在胃区后把导管钢丝撤出,将体外管道悬空40cm,再将导管尾端固定近于耳垂部。置管24h后拍床边DR片,证实导管头端是否通过幽门。
1.3.2 研究组:应用改良体位联合听诊定位法。于置管前肌肉注射甲氧氯普氨10mg,置管时患者取半坐右侧45°体位,按胃管置管方法将鼻肠置管置入深50cm时,用常规方法证实导管头端在胃区后,再缓慢推进,使鼻肠管随着患者呼吸运动克服轻度阻力前进。如遇阻力明显增加,将管道退至50cm重新进管,顺利进管至75~85cm,听诊左上腹、上腹中线、右上腹、左胁腹气过水声、比较不同声响,初步判断导管头端是否通过幽门,固定鼻肠管。置管结束后保持右侧90°体位3~4h。置管24h后床边拍DR片,确定鼻肠管远端是否通过幽门。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4.1 一次置管成功率 置管24h后床边拍DR片,确定鼻肠管远端通过幽门以下为置管成功。
1.4.2 二次置管成功率 一次置管不成功,二次置管24h后床边拍DR片,确定鼻肠管远端通过幽门以下为置管成功。
1.4.3 不良反应:置管过程中出现鼻咽部粘膜损伤、消化道出血、恶心及呕吐等。
①鼻咽部粘膜损伤:鼻腔有血性分泌物。②消化道出血:鼻肠管内抽出咖啡色或红色胃液。③恶心呕吐:插管过程中出现恶心或呕吐胃内容物。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n(%)]
2.2 两组鼻咽部粘膜损伤、消化道出血、恶心及呕吐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鼻咽部粘膜损伤、消化道出血、恶心及呕吐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重症患者早期置入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是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如何准确、快速、安全置入鼻肠管,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镜引导下置管法、成像技术下置入鼻肠管法置管成功率高,但花费较高,需要特定的设备,侵袭性较大,难以在重症患者常规开展。床旁盲插法可在床旁徒手操作完成鼻空肠管置管,较其他方法,相对方便,花费少,但置管成功率较其他方法低,耽误肠内营养的实施[2]。
本研究项目根据胃、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生理解剖特点,改良了置管体位:置管时,给患者取半坐右侧45度体位,置管结束后保持右侧90度体位3~4h,运用物理力学原理,借助胃的解剖位置,使鼻肠管顺重力而下,管道不易打折且易插入。同时,运用声学原理:胃腔体积空间大,听诊闻及声音气过水声相对低调;肠腔体积空间小,听诊闻及气过水声高调响亮。通过听诊腹部不同部位、比较不同声响,初步判断鼻肠管所在位置:听诊左上腹、上腹中线、右上腹、左胁腹气过水声进行不同声响的比较。左上腹闻及低调回响气过水声,提示鼻肠管头端在胃腔;上腹中线气过水声强于其他部位时判断鼻肠管头端盘曲在胃窦部;右上腹闻及高调气过水声判断导管头端通过幽门;左胁腹闻及高调、响亮的气过水声时,判断导管头端到达十二指肠远端或空场上段。从表1可见,研究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2.00%,总成功率为94.00%;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58.00%,总成功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了置管体位后由于减少了反复置管的次数,减少了导管对鼻粘膜的刺激与损伤,从而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表2可见,研究组鼻咽部粘膜损伤2例,对照组鼻咽部粘膜损伤4例,两组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数值上看,研究组要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恶心3例,对照组恶心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项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用改良体位联合听诊定位法置入鼻肠管,可有效提高床旁徒手置管成功率,其结果优于同类技术的报道[3-4],也减少了置管过程中鼻咽部粘膜损伤及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了患者的不适。而且,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要求,减少了X线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侵袭,也降低了因转运给重症患者带来的安全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