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热消融和冷消融的对比研究和护理体会
2019-07-03沈娟
沈 娟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 芜湖 24100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各类持续性心律失常中的发生率很高,最为多见,发生房颤之后,原本规则有序的心律会变得快速且不规则、不整齐[1]。对于房颤,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科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我院心内科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对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冷冻消融及热消融治疗,并对其有效性、安全性、护理评估进行比较,以期寻找更加适宜的房颤消融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8年9月阵发性房颤患者16例,观察组:男3例,女5例;年龄39-74岁,平均(60±12.5)岁;对照组:男2例,女6例;年龄42-79岁,平均(60.5±13.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房颤病史、心功能、心电图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操作方法
1.2.1 观察组(热消融组)
给予咪达唑仑10mg与芬太尼0.5mg加0.9%生理盐水至50ml以5ml/h泵入镇痛麻醉,术中根据患者疼痛程度予以调节速度。使用温控导航星导管环绕同侧肺静脉,在CART系统(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引导下进行操作,延迟肺静脉电位,在房颤完全消失之后消融治疗停止,然后使用LASSO回归验证双侧肺静脉隔离效果,必要的情况下可在心房间隔、左房顶部、峡部等处做消融线,若采用上述消融后患者仍有房颤,则使用50-200J同步电复律,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各项体征指标进行严密监测,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1.2.2 对照组(冷消融组)
选择右侧股静脉进行房间隔穿刺,之后沿可控长鞘置入Achieve 环形标测电极的冷冻消融球囊到左心房,调整球囊位置,成功封堵肺静脉,然后注射适当剂量的造影剂以保证封堵的完全性,开始行CBA。通过 Achieve 导管的电信号判断肺静脉电隔离是否充分,每次冷冻时间为4-5 min,有效消融温度为 -45℃--60℃,在进行右侧肺静脉 CBA 时,应当对消融点上方上腔静脉膈神经进行持续起搏,同时对膈肌收缩情况进行持续触诊,避免发生膈神经受损情况,若膈肌收缩有减弱现象,冷冻操作应当立即停止[2]。
1.3 指标观察
(1)评价两种治疗方法有效性的指标;(2)评价安全性的指标;包括各种并发症如肺水肿、膈神经麻痹、肺静脉狭窄以及手术平均时间、X线透视时间。(3)护理满意度指标;包括患者心理、舒适度,通过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手术护理满意度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不同消融方法成功率及安全性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8例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时间方面,5例术中即恢复,3例在术后1个月恢复。术中使用电极标测完全将双侧肺静脉隔离,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185±96)min、(181±77)min。术后并发症方面,1例穿刺处动静脉瘘,1例肺静脉血栓,2例发生肺水肿,经3个月的随访,均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8例中,于术中以及术后1个月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分别有7例、1例,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118±71)min、(124±71)min,术后2例发生膈神经麻痹,随访3个月,患者均维持窦性心律。两种比较,热消融及冷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消融方法的手术平均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患者护理评价有显著的差异(P<0.05);对照组并发症共2例,观察组并发症4例,具有可比性(P<0.05)。
3 讨 论
从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来看,射频消融术无疑是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法,但是该治疗方法操作较为繁琐,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学习才能完全掌握,术后的并发症也会使患者产生较多不良心理,使得治疗依从性降低。而冷冻消融术在治疗房颤中避免射频消融的弊端,与射频消融所用的热能量相比,冷冻消融技术对正常组织结构不会产生破坏性,也能够减少对心内膜的损伤,防止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理论上可降低血栓形成、肺静脉狭窄和心房食管瘘等并发症的风险,另外,冷冻消融技术可通过球囊密切贴靠使得隔离操作可以一次性完成,避免了逐点消融进行隔离的繁琐操作,使手术操作难度得到降低的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中X线曝光时间,且患者无热消融时常见的烧灼感,术中身心舒适度均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更能够积极主动的去配合手术治疗,增强了信心[3]。然而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疗效,冷冻球囊治疗和射频消融术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这与黄从新等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冷冻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与热消融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其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舒适度高,患者易于接受,护理评估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