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护理干预对慢性牙周炎维护期的效果评价
2019-07-03缪亚琴
缪亚琴,许 妍,虞 凤,胡 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四医院(原第一O二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牙周治疗计划中必要步骤是牙周维护治疗,在此阶段,每隔3个月~4个月,应给予慢性牙周炎患者开展1次复诊维护,定期复诊可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发展[1],可促进患者牙周状况长期健康稳定。本组课题是研究慢性牙周炎维护期实施牙周护理干预的价值,入组58例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由我院随机抽取58例慢性牙周炎维护期患者,选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随机双盲法分组,29例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比15:14,年龄21岁至44岁,中位年龄36.2岁;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16:13,年龄22岁至45岁,中位年龄36.5岁。2组患者入组数据对比后得出可对比的结论,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口腔卫生指导:护士应叮嘱患者注意维护口腔卫生,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包括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实验组行牙周护理干预+常规口腔卫生指导,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1)护理评估。护理程序基础是护理评估,对患者一般资料充分了解,包括婚姻情况、职业、文化程度、联系方式等,了解患者常口腔卫生习惯及口腔日常护理认知程度。(2)心理干预。由于疾病容易复发,复诊期间,患者可能出现信心不足情况,护士应鼓励患者,积极为患者进行心理暗示,促使患者治疗信心有效加强。(3)口腔健康宣教。对患者口腔卫生认知加强了解,为患者提供动机性访谈[2],给予患者提供口腔卫生指导,两者结合,强化患者对于疾病、护理的正确认知。(4)牙龈炎症干预。每次治疗结束后,护士应使用双氧水对患者牙周袋进行冲洗。(5)随访。复诊间期为患者提供电话随访,对患者口腔卫生行为执行进行监督及了解,利用电话提醒患者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3]
观察及对比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BOPR(探诊出血百分率)、PLI(菌斑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行x2检验(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按时复查,无失访。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维护期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结果(BOPR、PLI)均明显更低(P<0.05);2组患者初次就诊检查、维护期第1个月复查结果(BOPR、PLI)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表1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BOPR、PLI对比
接上表
3 讨 论
随着治疗计划的开展,慢性牙周炎患者症状好转、抗拒治疗情绪加剧,导致患者牙周维护期依从性不高,患者牙周支持治疗有效性无法保证,疾病复发率较高。基于此,临床上提出了增加患者维护期护理干预的要求,进行了临床探讨。
牙周护理干预在临床上常用,是针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特点、护理需要提出的新型护理模式,可获得理想护理效果。护理期间,护士应为患者提供护理评估、心理干预、口腔健康宣教、牙龈炎症干预、随访[4],增强患者依从性及疾病了解程度,监督患者定期复诊。需要注意的是,不良情绪可对患者就诊意愿、健康指导依从性造成影响,因此,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时开展针对性心理指导,促使患者不良情绪有效缓解。
本组结果:实验组患者维护期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结果(BOPR、PLI)均明显更低。
综上,慢性牙周炎维护期实施牙周护理干预,可对患者菌斑控制水平起到有效改善作用,可对探诊出血起到明显减少作用,可有效预防患者疾病复发,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