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头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7-03刘恋,庄磊
刘 恋,庄 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
短暂性脑缺血是局部性的脑缺血引起的一种暂时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应脑部血液循环不畅,供血不足,常会引发头晕头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该病患者由于症状反复,常会产生不良情绪状态[2],治疗的过程中,结合生理及心理干预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头晕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头晕患者14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因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出的头晕头痛。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所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7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范围为50-72岁,平均年龄为(62.5±5.7)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范围51-72岁,平均年龄为(63.2±5.5)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医院的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的监测,遵医嘱为患者用药,指导患者合理膳食,给予患者生活指导干预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心理干预。患者由于伴有头晕头痛等不良症状,患者躯体遭受病痛折磨,同时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也会受到病痛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影响治疗的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解答患者患病期间疑问,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干预手段,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状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增强患者治疗信心。(2)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知识认知能力,制定教育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头晕发生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 (3)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饮食注意少油少盐高蛋白高纤维,忌用生冷、辛辣、烟酒等。指导患者增强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针对性的指导患者适宜的运动方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头晕发过的频次,持续时间;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护理后的情绪状态;使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处理
本研究数据经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定量变量的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变量的数据资料以率描述,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头晕症状及心理状态比较
在就诊前,两组患者的头晕频次、持续时间,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头晕频次显著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头晕症状及心理状态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70例患者中,对护理非常满意者有24例,满意者有40例,不满意有6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1.43%;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对护理非常满意者18例,满意者40例,不满意者12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2.86%。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2.8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头晕患者,护理干预可以加强患者的运动、饮食、生活方式教育及心理状态的干预[3],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头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文研究一致[3]。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头晕患者的症状及情绪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