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回顾与凝思∗

2019-07-03张西平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

张西平 等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一个历经苦难、不断奋斗而快速崛起的大国,一个已经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它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灿烂悠久的文明,它需要让世界了解东方的智慧,它希望与世界分享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成功的经验。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大国的崛起,世界文化的权力版图也将因此而改写。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向世界学习;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聆听着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彩。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示的过程就是一个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伟大历史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差距正在缩小。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提升。另一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

文明的中国、发展的中国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当代中国以其前所未有的蓬勃力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中国道路正在展现其无穷的魅力。我们有着厚重的历史,我们有着精彩的今天,中国人民正在探索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明,如何向世界讲述自己精彩的故事。

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展示已经成为发展的中国伟大交响曲中的一支,我们应该不断总结自己走向世界的历程,不断完善展示自己文化的方法,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

《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报告》书写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发展的历史,积累在这个崭新伟大的事业中点点滴滴的进步,记载因向外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不断变革发展的历程,见证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的发展与壮大,总结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通过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蓬勃发展。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分享中国智慧,文化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梁,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呈现在世界文化舞台上。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在理论体系创新、战略意识树立、体制机制完善、活动实践提质增效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方兴未艾,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欢乐春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举办,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融合发展,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为我国在政府间文化合作机制和国际组织以及多边活动中争取了主导权、话语权,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奠定了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以各自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与文化活动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让国外民众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理论创新提供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涉及对外文化工作的创新理论,充分说明了文化走出去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一系列理论、理念的提出和完善,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制定、出台,为新时代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创新发展明确了基本途径、主要手段和核心使命。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形势新变化,着眼中国发展新要求,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追求目标、基本途径、核心原则、主要手段和价值取向。

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外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合作共赢、坚持正确义利观。这“六个坚持”,是中国特色对外工作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遵循。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后,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的意见》印发,为对外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描绘了蓝图,成为文化领域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指引。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讲话包含着许多与对外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我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注重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持续深化中外思想交流与对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认同,充分展现平等相待、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给国际关系带来新风范、注入正能量。习近平就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了“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等要求,对外文化工作积极践行对周边“亲诚惠容”、对非“真实亲诚”等理念和方针,密切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大文化援助力度,做好“人心工程”,夯实了中国与各国长期友好的民意基础。习近平提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求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对外文化工作致力于全方位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交融和共同发展。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呼吁世界各国一起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带一路”的理想愿景和建设目标,也是中国对世界前途和中国道路的一种战略判断和战略选择。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命运共同体”被作为一种合作共赢的观念而明确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先后10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不断与国际社会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加强沟通,推动双边、地区、全球等多层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途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系统和详尽的阐述。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放置在历史与时代的背景中进行论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进一步完善。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3月23日,首次被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已获得广泛的国际和国内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能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形成铺理解之路、架人心之桥。

(三)“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全面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倡议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我们希望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①《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5页。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强调,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交流与合作担负着重要使命。“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五通”之一的“民心相通”,离不开文化工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文化系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各国对中国的理解和信任,为中外各国间的互信互利和深度合作筑牢民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点区域。

(四)文明交流互鉴思想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和“文明宣言”。演讲系统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同年,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关于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13页。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既彰显出中国开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怀,又宣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理想。中国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态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觉的行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态度传播国外优秀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以中华文化品牌的推广搭建起文明对话和文明交融的桥梁。

近年来,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与日俱增,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更深入研究中国、更客观看待中国、更全面认识中国,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也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思想遵循。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尊重彼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坚持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使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助力国内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单独列为一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列为重要的深化改革举措,并提出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

文化开放水平对于对外文化工作、文化强国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有着重要意义。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开放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离不开有利于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的形成。基于这种认识,文化系统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下工夫,积极探索在对外文化工作领域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力争形成服务与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一方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政策引导,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热情和潜能,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共同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梳理权责清单等手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继续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对外文化工作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对外文化交流有序进行、汇成合力。

(六)坚定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彰显了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要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彰显出来,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凸显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创新中华文化元素、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推动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一系列文化走出去相关政策文件先后印发,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文化走出去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推进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但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对外文化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还较低,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提高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对于继续扩大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大文化领域对外投资,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搭建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使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状况得以扭转,对外文化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意见》将“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列为重点之一。要求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推进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加强中国出版物国际推广与传播,扶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通过华侨华人、文化体育名人、各方面出境人员,依托我国驻外机构、中资企业、与我友好合作机构和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互鉴、开放包容、机制示范、多方参与、以我为主、改革创新等原则,着力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着力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平台更加多元,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着力推动我国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明成果取得更大进展。《意见》指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高校和科研机构国际协同创新,文物、美术和音乐展演,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和重点体育项目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在人文交流各领域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进一步丰富中外人文交流年度主题。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2012—2020年)》《开拓海外文化市场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多份文件。以上文件都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上述文件的出台,为更好发挥党中央一系列涉及对外文化工作创新理论的引领和约束作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提供了有力遵循。为确保上述文件落地、取得实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以上意见的要求,加强对外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也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和细化了相关政策措施。

三、文化传播新成果

在一系列新理念、新政策、新方法的指引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在近几年得到快速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在文化艺术方面,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是春节成为世界性节日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欢乐春节”沿着品牌化、本土化、市场化方向不断发展,活动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2016年组织实施的春节文化“走出去”全球调查显示,海外民众对中国春节的认知程度达到了58%的新高;有超过半数的被访者听说过“欢乐春节”,“欢乐春节”成为认知度最高的春节文化品牌。2017年,“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座城市举办了2000多场,海外受众突破2.8亿人次,近20个语种的上千家国际主流媒体进行密集报道,覆盖受众近30亿人,影响遍及全球,成为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

中国艺术剧目节目进入外国主流市场,也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特征。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等与外国主流艺术机构、主流剧院、主流媒体的合作下,中国艺术剧目节目实现了对外国主流观众的人性化传播。近几年,在纽约林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等北美、西欧、大洋洲等30多座城市中心剧院,都有中国演出定期推出,《丝路花雨》《十里红妆》《牡丹亭》《一把酸枣》《梁祝》等十余部来自中国的舞剧通过当地主流票务网络进行市场化推广营销。2016年12月11—13日,中央民族乐团全团130多人携《又见国乐》赴华盛顿和纽约演出。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副总裁米奇·贝拉对《又见国乐》给予高度评价:不可思议、国际顶级水平、具有震撼效果。中国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也被美国观众理解和感知。美国首演结束后,在导演王潮歌和作曲家姜莹的现场沟通会上,近200位美国观众自发留下来,听国乐幕后的故事,排着长队等着签售海报和CD。值得注意的是,这5场演出全为商业演出,用商业交流的形式走进美国的主流观众群体,既获得了票房,又获得了国外观众对中国艺术家的认可。

此外,中国的演艺机构参与美国表演艺术家协会演交会,进一步拓展了中国节目的国外市场渠道。美国表演艺术家协会演交会是世界最大的演出节目交易会。2016年,各国演出商3800多位代表参会,350多个展位在交易会现场亮相。美国纽约的中小剧场共有500多家,具有较强的购买力,是光顾、购买中国节目最主要的买家群体。上海演艺代表团20多位代表积极努力与国际演出市场对接,其青年马戏团等获得8个演出意向书,话剧中心等与各个国际演出机构签署8个合作项目。

在电视电影方面,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建立起覆盖全球的广播影视传输覆盖网络,渠道平台日益多元,中国影视节目内容国际市场不断拓展,并进入全球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题材类型、节目形态不断丰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2016年,全国影视内容产品和服务出口共约6.66亿美元。其中,影视内容产品(含电视剧、电视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综艺专题节目,不包括电影故事片)出口时长约32217小时,比2015年的28447小时增长13.3%;出口金额约1.21亿美元,比2015年的1.14亿美元提高6.1%。①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务司:《2016年全国广播电影电视业发展指标统计》,第116~117页。

在新闻的微传播方面,近几年,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国际微传播建设步伐显著加快,《人民日报》、新华社、CGTN、《中国日报》等国家级媒体纷纷布局海外社交平台。中央电视台、《环球时报》《中国日报》早在2009年就已经开通Twitter账号,中国网、《人民日报》、新华社分别于2010年、2011年、2012年开通,成为最早一批在海外社交媒体布局的中国主流媒体。

2017年,中国主流媒体账号的粉丝量获得较大提升,其中有些社交媒体账号粉丝覆盖面接近西方国家的主要媒体。截至2017年12月,新华社主账号@XHNews共计发布帖文超过11万条,粉丝量超过1200万,接近美联社的Twitter粉丝量;《人民日报》Facebook账号“@PeoplesDaily”获得点赞量约4268万次,远高于西方主流媒体CNN的2971万次和《纽约时报》的1533万次。中外主要媒体Twitter粉丝数量对比见图1。良好的国际微传播效果既得益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亦得益于中国媒体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运营的重视和传播技巧的不断探索。

图1 中外主要媒体Twitter粉丝数量对比(单位:个)

在受众互动上,中国媒体也交出较好的成绩单。作者随机抽取2017年9月,15家中国媒体海外社交媒体运营数据作为参考。结果发现,在Twitter平台,15家中国媒体旗下主要账号累计发文1.5万条,被各国网民转发617597次,点赞数达到1369478个;在Facebook平台,15家中国媒体旗下主要账号累计发文1.1万条,被各国网民转发2034990次,点赞数达到24390971个,评论量也有318337条。

在动漫游戏方面,近几年来,中国动漫游戏文化产业发展异常迅猛,其产业规模和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主流文化产业(如电影、电视、舞台表演等),特别是其在海外的文化贸易中表现越来越突出,现在已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一军团。对电影和游戏产业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仅从经济角度比较,两者差距已经很大。根据《中国电影报》2018年1月的报道,2017年本土市场年票房559亿余元(人民币),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42.5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38.25亿元增长11.19%。而《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的中国游戏市场总收入2036.1亿元(人民币),中国游戏出口额是82.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0亿元)。中国游戏的出口额是中国电影出口额的10多倍。

在文学作品的传播方面,在盘点中国当代小说和诗歌海外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需要特别强调2015—2016年度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海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科幻小说成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新名片。中国科幻文学在国际科幻文学界不断引发关注,在世界多国被翻译、介绍、评论、出版、发行、研究、收藏,2015—2016年,中国科幻文学共有4部长篇小说、65部中短篇小说获得英译并且首版或再版。4部长篇小说中有3部来自于刘慈欣《三体》三部曲。其中《三体问题》(The Three-Body Problem)是由伦敦著名书商宙斯之首(Head of Zeus)再版的2014年美国版本,分别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发行。其他两部《黑暗森林》(The Dark Forest)和《死神永生》(Death's End)是首版,前者的译者为周华(Joel Martinsen),由全球知名科幻出版社美国托尔出版社(Tor Books)于2015年8月出版,宙斯之首2015年11月再版;后者的译者为刘宇昆(Ken Liu),于2016年9月分别由托尔和宙斯之首在美、英、澳三地同时首发。另一部长篇小说是王晋康的《四级恐慌》(Pathological),译者为程异(Jeremy Tiang),该作品于2016年12月由美国亚马逊旗下的亚马逊交叉口(Amazon Crossing)出版。65篇英译中国科幻文学中短篇小说中,有23篇为再版。这些中国科幻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出版模式主要为电子杂志、纸质杂志、小说及网站刊登四种类型。2015—2016年,刊登中国科幻小说的主力军为美国科幻电子杂志《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20篇),基本为每年10篇,其他如《顶尖》(Apex)、《银河边缘》(Galaxy's Edge)、《光速》(Lightspeed)、《不可思议》(Uncanny)、托尔在线(Tor.com)等则大多刊登了1~2篇。纸质杂志中,美国老牌科幻杂志《奇幻与科幻杂志》(The Magazine of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于2015年3月刊登了宝树的《大时代》(What Has Passed Shall in Kinder Light Appear),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其2015年5月和6月的“未来”(Future)专栏分别刊发了中国科幻作家李恬的《水落石出》(Tempus omnia revelat)和夏笳的《黑屋》(Let's Have a Talk),这是该栏目开创15年来首次刊登中国籍科幻小说家的作品。小说集也是中国科幻文学中短篇小说输出的主要力量,其中2016年由托尔出版、宙斯之首再版的《看不见的星球: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选集》(Invisible Planets:Contemporary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in Translation)和2016年11月由宙斯之首再版的《流浪星球》(The Wandering Earth,Kindle电子版)都是专门的中国科幻小说集。前者收录了刘慈欣、郝景芳、陈楸帆、程婧波、夏笳、马伯庸等著名作家的13篇作品,文末还附有3篇关于中国科幻文学的评论文章;而后者则是刘慈欣科幻文学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的11篇作品。其他一些小说集,如2015年10月的《成盐之声:中国80后短篇小说》(The Sound of Salt Forming:Short Stories by the Post-80s Generation in China)首次收录了陈楸帆的《G代表女神》(G is for Goddess)、飞氘的《一个末世的故事》(A Story of the End of the World)和郝景芳的《看不见的星球》(Invisible Planets);2016年2月的《克拉克世界年刊:8》(Clarkesworld:Year Eight)收录了程婧波的《萤火虫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和夏笳的《2044年春节旧事》(Spring Festival:Happiness,Anger,Love,Sorrow,Joy);2016年7月的《年度最佳科幻小说和幻想小说:2016》(The Year's Best Science Fiction&Fantasy Novellas:2016Edition)再次收录了宝树和郝景芳的作品。另外,网站刊登也是中国科幻文学对外传播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2015年4月,飞氘的小说《一个末世的故事》(An End of Days Story)刊登在网站蚁山(Anthill)上,译者为亚历克·阿什(Alec Ash),他也是蚁山的创始人。《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在2015年1月刊登了迟卉的《冷》(The Cold),该网站为英文多媒体平台,既展示杂志内容,又有丰富的论坛和博客,集发布、交流、沟通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在英语世界有一定知名度。纸托邦(Paper Republic)是一个将中国文学译介给英语读者的翻译网站,其在2011年与《人民文学》合作,在海外发行《路灯》(Pathlight)杂志,目的是宣传介绍中国的诗歌及小说。《路灯》在2015年春季刊发表过夏笳的《热岛》(Hot Island),而纸托邦在2016年12月刊登了糖匪的《自由之路》(The Path to Freedom)。

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根据孔子学院总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12月,全球已经建立了525家孔子学院和1113所孔子课堂,它们分布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18家孔子学院和101个孔子课堂,在欧洲43国共有173家孔子学院和307个孔子课堂,在非洲41国共有54家孔子学院和30个孔子课堂,在美洲22国共有161家孔子学院和574个孔子课堂,在大洋洲6国共有19家孔子学院和101个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涵盖了当今世界主要的语种和国别地域。

在学术走出去方面,仅从学术期刊的引证来看,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肖宏等学者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2—2016),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对比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在2011—2015年的各项评价指标和数据,为系统、客观地评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规模与程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分析方法和参考依据。①肖宏、张义川、汤丽云、伍军红、孙秀坤、孙隽、李芳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研究——基于国际文献大数据的分析(201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4期。

根据《国际引证年报》的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100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及其成果至少被国际期刊引用1次。在统计年2011—2015年,共计有2687种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产生了国际引用频次。根据2016年《国际引证年报》,15149种统计源期刊分别来自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广泛性。入选统计源期刊最多的20个国家中又以美国和英国最多,分别为5412种和4567种,远超其他国家。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60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统计年2011—2015年各年的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从2011年的15157次提高到2015年的40494次,年均增长率为27.8%,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社会科学类成果约占74%,远大于人文学科26%的占比。从中文刊、英文刊和中英文刊国际影响力的各项指标对比可以看出,英文期刊品种规模虽小,但刊均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刊均国际他引总被引则分别是中文期刊的14.2倍和1.7倍,其国际影响力整体高于中文期刊。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文化走出去发展并不平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有许多新的问题亟待我们研究和应对。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