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人民获得感的三维探析

2019-07-02沈浩张爱芹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四个全面

沈浩 张爱芹

〔摘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提升人民获得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人民最根本利益,为提升人民获得感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 人民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3-0116-03

从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开始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注重提升人民获得感。这不仅契合了党的宗旨,也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获得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根据人民获得感的强弱可以对社会发展动力和发展成效作出科学研判,因此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

一、提升人民获得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提升人民获得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对党的执政理念的继承与升华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并且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注重提升人民獲得感,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的先进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党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 〔3 〕党在土地革命时期采取了有效的土地政策使农民分到了土地,产生了强烈的获得感和对党的认同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注重人民获得感的提高,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代表我们党伟大觉醒的战略决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压反腐、精准扶贫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实际行动来提升人民获得感。这一执政理念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宗旨的坚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人民对获得感提升的期盼和追求更为强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将增强人民获得感融入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这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自觉”。 〔5 〕

(二)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6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而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绝非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人的发展,不是牺牲一些人的发展来成全另一些人的发展,而是每一个社会个体都能得到发展。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只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合目的性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民获得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理念,既从理论上继承了这一思想,又把它贯彻在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为了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受益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获得感”这一治国理政新理念。社会主义的改革要让人民具有获得感,而不是失去感,更不是被剥夺感。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要为了人民,而且要紧紧依靠人民。只有为人民创造良好的条件,改善民生,不辜负人民的期待,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二、提升人民获得感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既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产生的新思想,又是立足于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这一思想必将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更坚定、力量更雄厚、方向更明确。

(一)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

社会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推动,也是自下而上的呼应,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改革的成功不仅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没有人民的支持,改革就缺少合法性;没有来自人民的合法性,改革就会由于缺乏动力而变得举步维艰,最终失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之所以能力挽狂澜,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使人民充满获得感。要让人民拥护和支持改革,改革就必须提升人民获得感,这是很重要的改革经验。

新时代,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处于攻坚期,既需要高层“壮士断腕”的魄力,更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而要获得这一信任,就必须建设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升人民获得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使之发挥聪明才智,为深化改革提供前进的动力。当改革过程中需要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时,当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由于利益受损阻碍改革时,充满获得感的人民群众就会支持中央决策,克服改革阻力,使全面深化改革得以继续推进。

(二)增强了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

人的需要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最初的、持久的动力,同时人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获得感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获得感的提升意味着人的多方面需求得到满足,代表着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助推获得感的提升。因此,马克思提出未来人类社会必将是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和不同阶段社会关系的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基于变革旧的社会关系而提出的,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人的生产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发展。这种旧的生产关系不仅指不同质的社会形态,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变革中。为此,当我们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就很容易发现“人民获得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提升人民获得感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准。提升人民获得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经济富民、政治亲民、社会惠民、文化乐民、生态利民各维度多管齐下,倾力破解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更明确、更具体。提升人民获得感的旨归就是在不断满足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提升人民获得感要坚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提升人民获得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四个全面”分别为实现人民获得感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持久动力、制度保障和根本保证。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提升人民获得感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小康”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到20世纪末,既定目标顺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但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因为这一时期“获得感”提升最明显的主体是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相关联的群体,而没有地缘优势、技术优势的群体,其“获得感”相对欠缺。新时代必须下决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7 〕。党的十九大将精准脱贫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三大攻坚战中的重要一战,提出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农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人民获得感。全面脱贫只是全面共享的第一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8 〕362。全面共享要求人民能够从多方面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经济上要保障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还要在政治上保障民主权利,在文化上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在社会上保障公平正义,在生态上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全面深化改革:为提升人民获得感提供持久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具有突破性的环节,是解决当前社会现实问题、提升人民获得感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8 〕103。这就必须把提升人民获得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向度和着力点。在当前情况下,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种类的需求;通过供给侧改革矫正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和结构,着力消除以前由粗放式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对人民获得感的“钝化”。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质量和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使经济发展对人民的需求具有良好的目的性,从而持久推动人民获得感的提升。

(三)全面依法治国:为提升人民获得感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要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关怀,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障人民权利,增强人民对未来的预期,坚定人民对生活的信心。

人民获得感不仅表现在对实际财富的占有上,還表现在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上。如果改革只是实现少数人或某些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使之得到保障,这只能意味着多数人获得同等权利的机会被剥夺,至少是弱化了。这种“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会使相关群体对改革产生失望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公平正义既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获得感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在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感受到自己的“获得”为制度所规范、为法律所保障。要让人民群众通过劳动获得的即时感,通过法律制度的规范转化为长期稳定的获得保障,从而巩固人民获得感。

(四)全面从严治党:为提升人民获得感提供根本保证

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所代表阶级的利益取向直接决定着其价值取向,政党的政治理念能否得到本阶级的支持,根本取决于能否满足本阶级的利益获得。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党的执政理念与人民获得感的内在统一。从获得感的视角来看,党的建设应该强调发挥“‘把舵和‘驾驭作用” 〔9 〕。“把舵”作用是指要发挥执政党的作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即人民性。“驾驭”作用是指要使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符合党的根本宗旨,避免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的现象,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党的价值追求相统一。因此,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好,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为提升人民获得感提供根本保证。

〔参 考 文 献〕

〔1〕战琳琳.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N〕.光明日报,2017-11-30(09).

〔2〕王明生.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EB/OL〕.(2017-06-1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16/c40531-29343319.html.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5〕田旭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4):71-7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王 超.增强民众获得感与党的作用创新研究〔J〕.观察与思考,2016(11):32-39.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四个全面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