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辩证思考
2019-07-02高哲
高哲
[摘 要]修好党性教育的必修课,是保持党员干部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断提高党性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一直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课题与关键难题。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以继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为出发点,以理论与实践的和谐互动为着力点,以正面与反面的互相补充为突破点,合理分配党性教育的内容,正确运用党性教育的方式,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协作、互为支撑形成系统最优,以实现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党性教育;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3-0139-06
党性是党员干部品格先进性与作风纯洁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属性。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自始至终都是有党性的”[1]P355,毫不放松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不断提高其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事关党的执政命运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2]P63《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把“党性教育更加扎实”[3]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目标和重要环节,并提出了“着力提高培训针对性有效性”[3]的目标要求。陈希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着力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4],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指明了新目标。在新时代,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把握与处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关于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正面与反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继承与创新: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出发点
作为提升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出发点,继承与创新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5]P306,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继承是在对旧事物不合理成分进行否定的基础上,接续、传承其合理成分,创新则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旧事物中的合理成分向新阶段的发展,以完成由量到质的转变与飞跃。继承和创新都蕴含着取舍和扬弃之意,是肯定中的否定和否定中的肯定的辩证统一。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从继承到创新到再继承到再创新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从而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要以继承与创新为出发点,彼此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由此科学指引党性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
一方面,党性教育要注重以史育人。習近平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习历史”“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要以自觉的历史思维从以往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6]《规划》也明确要求,党性教育要“加强党史国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世情国情党情教育”[3]。具体而言,要通过党性教育,使党员干部在国史中吸取历朝历代安邦定国的经验教训,在党史中探求近百年奋斗历程中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中探寻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进而对党的执政经验和前进方向形成深刻的客观认知。例如,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当下全党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于年轻一代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未经历过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干部,如何铭记“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带领他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在历史中吸取养分、增长智慧,才能展望未来、奋力前行。就如《规划》中所要求的,要“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党性教育”[3]。另一方面,党性教育要注重以文化人。《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教育”[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大浪淘沙后依然流传至今的历史精粹,具有传承性;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将真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落后挨打问题而形成的优良传统,具有革命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形成的诸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元素的精神力量,具有时代性。党性教育要善于运用三种文化彼此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的认知、认同与践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党员干部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利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党员干部自我革命和与时俱进的使命精神。其中,红色资源和党的历史成就都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抓手,以红色资源为例,革命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纪念馆,以及红色歌曲、伟人故事、革命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战争过程中形成的极具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物质资料与精神载体,其独特的党性教育功能不可小觑。同时,还应该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教学,带领党员干部到现场亲身感受,激发党员干部心中的热情,震撼党员干部的心灵,强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强化他们爱民为民、真干实干、担难担责的奉献精神,强化他们两袖清风、干净清白、一身正气的廉洁思想,促使他们把对历史的学习思考落实到谋划和推进现实中去,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要坚持不断开拓创新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开拓创新,创新就意味着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创造性。坚持不断开拓创新是党员干部讲党性的优良品格,时代性也是党员干部教育之魂,特定的国内外环境及执政党自身发展和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变化都要求党员干部教育要准确把握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员干部教育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深刻理解每个历史时期对党员干部党性的要求,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定位。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干部的党性是在为解放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独立而进行的武装斗争甚至是流血牺牲中体现的,塑造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党性教育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强化责任意识成为党性教育的重点,教育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带领人民群众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各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性体现在对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的整改中,教育党员干部从组织上改善党和群众的关系,从思想上避免精神污染,从精神上克服软弱涣散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矛盾提出新要求、催生新使命,党员干部党性则体现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培养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政治素养,信念坚定、为民务实、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等贯穿于日常工作与政治生活中的精神养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意识成为党性教育的重点。可见,党的历史方位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任务而变化发展,党员干部的党性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因此,党性教育要“聚焦党和国家事业新目标新部署,适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需要”[4],把握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努力程度、知识素养、作风业绩等自身成长的规律,把握影响党员干部的社会环境、机遇平台、组织培养、管理制度等外在客观事实的规律,把握党员干部教育的培训内容、教育形式、师资力量、制度保障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规律,在系统认识、科学遵从以上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运用好、统筹好各个客观规律中的多元要素,培养党员干部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历史经验表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只有紧紧扣住时代的主题,在时代中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与执政经验的关系,正确把握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正确把握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系,才能不断呈现新的时代风貌。当下,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积极创新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研讨教学、访谈教学、论坛教学、网络教学等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二、理論与实践: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围绕不同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持续运用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和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阶段性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而形成的智慧结晶与科学方法,反过来又继续引导实践的不断发展。党性教育要解决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必须以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为着力点,在理论武装中固化党性,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党性,在理论武装的基础之上开展实践锻炼,并在实践锻炼中不断进行理论总结与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其中,激发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推进“四个伟大”、完成复兴使命中的关键作用。
(一)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
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伟大时代价值,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7]P15。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列强侵略和落后挨打、实现救亡图存,并继续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伟大事业,其真理性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党的“根”“脉”及逻辑起点,是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抓手。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地学、懂、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自如地运用其分析和指导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不断提高迎接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塑造担当崇高历史使命的精神。因此,党性教育不能忽视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读,要保持马列经典著作解读的主课地位,避免出现马克思主义失声、失语的现象与其他技能培训喧宾夺主、主次颠倒的状况。另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P9-10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经验总结升华为科学理论,形成了更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员干部所必须坚持的先进理论。党性教育尤其要把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内容,从经典原著原文出发,对照历史与现实标准、结合国内与国际环境,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引导党员干部把自身摆进去明确党员干部身份,把思想摆进去保持对党忠诚之心,把工作摆进去树立使命担当之志,真正地学懂弄通做实,把学到的理论内化成为思想态度,为坚定党性原则打牢理论基础。《规划》对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安排做出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70%”[3]的明确要求。因此,开展党性教育必须把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放在首位,祛除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理论过于“空洞抽象”“务虚零散”“无用论”的认识误区,使其在保持理论认识清醒的基础上提高政治能力和政治觉悟,并自觉运用理论学习成果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开展。
(二)用实践锻炼提升党员干部的修养
党性教育是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相统一的过程,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是相辅相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9]P11。因此,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必须在理论武装的基础上着力于实践锻炼,通过拉近党员干部“知”与“行”之间的距离,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实践锻炼是一种在干事创业中通过观察、行动、感悟、思考最终达到思想升华,把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更贴近党员干部实际、更易于成人接受的教育方式。实践锻炼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教育空间上的灵活性,它突破了以往教育空间只规范于学校与课堂的局限性,将教育培训的开展贯穿于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与现实生活的始终,使其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所思所想中形成对党性的自我认知与群体共识,更具有直观性和感染性。《规划》中指出,开展党性教育要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学习培训、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和作风教育、党内政治文化教育、政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等为主要内容,这些教育的开展既不能停留在书本、也不能停留在课堂,而是在理论武装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锻炼触及党员干部的灵魂和情感,提升党员干部的感悟,以感悟提升党性修养。实践锻炼尤其是政治训练和政治历练是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一环,应该贯穿于党员干部政治生命的始终,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执政本领。另外,实践锻炼的开展也要注重服务性,引导党员干部在为群众解决切身利益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戮力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服务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当下,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积极创新实践锻炼形式,通过开展“入户调查”“自主调研”“三同教育”等专题活动,带领学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体验生活。学员在接受党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为革命老区人民带来便民服务,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三、正面与反面: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突破点
矛盾分析法提出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如果只从单方面看待问题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错误或偏差。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10]P238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也要基于矛盾分析法进行思考,以正反两面的典型为突破点开展教育,对党员干部思想中陈旧的、保守的、固化的思想进行泯灭与消亡,推动创新的、正确的、先进的思想的产生与深化。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面典型的合理引导凸显了榜样教育的成效,为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为民树立了良好的导向和榜样。反面典型的恰当运用凸显了警示教育的作用,为党员干部守住底线、拒腐防变拉起了震慑的警戒线。以正反两方面典型为载体开展的教育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有效方式,具有启发、导向、调节、警示、矫正的作用,两种教育方式要相互结合、合理分配,以正面典型引导为主、以反面典型警示为辅。
(一)树立正面典型引领党员干部的情感认同
模仿是人有意或无意地对他人进行重复效仿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类理性认知形成和行为活动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多数人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是通过对其他事物和人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以正面典型为标杆的榜样教育就是坚持从积极的一面引导党员干部,让其近距离地感受到榜样的魅力,向其输送生活中典型的崇高风范,指引党员干部对正面典型的突出优点进行模仿,并逐步内化为自身思想与行为。恰当的榜样人物完全能够激发党员干部的情感共鸣,触及党员干部的灵魂深处,其示范引领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能够自然而然地强化党员干部对其形象、思想和行为的认同,使其自觉向正面典型的优秀品格靠拢。因此,必须重视正面典型引导在党性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与引领意义。习近平也强调要善于向英雄和先进典型学习,他曾说过:“‘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節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11]P218并点名向焦裕禄、邹碧华、廖俊波、兰辉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李保国、黄大年、罗阳等科技报国、航空报国的科技工作者,“大功三连”、勇闯深海的水下核盾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等强军先锋学习。党性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些具有时代标志的先进事迹与典型人物,以实实在在、鲜活丰满的案例教诲和引领党员干部。正面典型案例的选取要以教育对象的分类分级为标准做到精准化,针对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企事业领导人员、基层党员、专业技术工作者、年轻干部等,选取与其身份相通、工作性质相符、成长环境相似的典型人物,通过情感共鸣与理性把握相结合,引导其向榜样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特质看齐,剔除思想上与行为上的弊病,重塑党员干部精神世界。在党性教育过程中,以正面典型为载体、从激励的角度进行榜样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以满满的正能量强化其主流价值观的构建。
(二)利用反面典型引导党员干部的价值归属
以反面典型为载体的警示教育是对以正面典型为载体的榜样教育的重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正、反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成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有效合力。党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党员干部模仿那些先进个人和事迹中的积极因素,防止党员干部模仿那些违法乱纪的反面典型人物,严格坚守党性的纯洁度。列宁曾经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也不应当削弱我们的严格的党性。”[12]P41以反面典型为载体的警示教育选取一些恰当的反面案例,对部分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谋取私利的后果进行展示,以人为鉴、以案说法、以过明纪,警示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源头上防微杜渐、拒腐防变、廉洁自律。《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党规党纪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强化廉政教育,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引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3]因此,党性教育要充分利用违法乱纪和职务犯罪等典型案例,通过带领党员干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参观监狱、编印忏悔录、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学习忏悔录等多种形式,以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严守纪律、讲究规矩。模仿能力是人类潜意识中的本能,党员干部在模仿典型时,既有模仿正面典型的可能性,也有模仿反面典型的可能性。运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时,值得注意的是党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正面引导,任何形式的教育最终都要回归到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积极正确的“三观”上,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警示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警示教育过程中,要减少对反面典型人物“投机取巧”行为的描述,增加对其“自食恶果”下场的叙述,突出对纪委“铁面无情”“干净利落”办案手段的刻画,将正面引导的价值目标在整体教育过程中凸显,杜绝出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综上,《规划》为不断提高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绘制了蓝图,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在将蓝图落地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将《规划》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正面与反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继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为出发点,明确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理论与实践的和谐互动为着力点,夯实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内容根基,以正面与反面的互相补充为突破点,升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价值认同。在三种辩证关系的良性发展中,使“广大干部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思想觉悟、政德修养、品行作风进一步提高,信仰之基、从政之基、廉政之基进一步牢固”[3],使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N].人民日报,2018-11-02.
[4]陈希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强调: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 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N].人民日报,2018-11-14.
[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学习时报,2011-09-05.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2]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