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志愿活动研学结合,科学设计反馈体系促成果
2019-07-02林丽娜
林丽娜
【摘 要】小学生作为未来栋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与相关主题的研学活动,能够提升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在学校主导下,以育人育德为核心,以研学结合为基础,以追踪反馈为保障,来确保精神文明的有效灌溉、活动的有效进行及实干主义的有效持续。
【关键词】志愿服务;有效性;研学结合;体系建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学校提供的资源,能为小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点燃火焰;让爱散落各个角落,设计科学机制以奉献精神,能成为孩子们心中恒久的星光。為顺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有效开展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探索”,课题组在小学生志愿服务方面进行了本质探讨和探索。育人育德,宣传以内化服务精神;服务与研学结合,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视追踪反馈,让服务精神绵延生长。
一、育人育德为核心,灌溉“小小志愿者”服务精神
2016年9月,教育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对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在“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时代中,小学生能通过志愿服务更好地发挥社会参与的个体作用。但由于其未成年、容易接受不良诱导的特征,学校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因此,在小学阶段,学校的首要核心在于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价值观,即以育人为主,以精神培育确保整体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
培育志愿精神可由点到面。首先利用校园环境进行渗透式的志愿文化传播,如校园网站、宣传栏、广播站等,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开展生动鲜活的科普活动,形式不限于讲座、展演等,明确志愿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建立“志愿服务”专题课体系,引入思想品德课体系并作为考核项,促进小学生志愿知识网络的温故知新。
二、研学结合为基石,建立“最优化分层”活动体系
实践是让小学生亲身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加深认知的最深刻有效的方式。因此,研学结合,既能确保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更能保证它的有效开展。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成长模式,从学生的个性特性出发,将差异化的志愿服务与普适性的教育教学进行科学融合,将更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处应考量不同年级学生的特质,综合考虑各个学生的特长,设计“最优化分层”的活动方案。既有校内又有校外,既有短期亦有长期,以适应具有不同精力、技能等学生的志愿、安全、成长需求,最大程度地提高志愿服务的可行性与积极性。
“做中学,学中做”,无论是校内的图书整理等简易型志愿活动,又或是关怀空巢老人、帮扶穷困学生等持续型志愿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的,还有统筹能力、沟通技巧与社会责任感等。研学结合、优化分层二者的有机统一,最终目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的教育产出。润物细无声的做法,也在无形中带动了小学生在志愿服务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益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养成。
三、追踪反馈为保障,巩固“不流于形式”有效成果
长期以来,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始终存在流于灌输及形式主义的痛点。若无科学的连贯性及有效的机制支撑,学生难以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也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加强团队建设至关重要。根据《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保证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学校应成立志愿者团队,对志愿者的管理、项目的发布和活动的开展进行直接的指导和把握。由于志愿服务管理、实践等知识上存在的客观短板,部分教师应接受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而后科学分工、高效凝聚的志愿服务团队方可以形成。团队成员可由负责任的教师、辅导员、家长及专业志愿服务者组成,这为寻找适宜志愿服务资源、规划志愿服务方案、跟踪志愿服务考核提升了专业度与可信赖性;同时团队的监督反馈体系也能累积经验,促进规范化、体系化的良性循环。
此外,针对小学生志愿服务主题的跟踪考核、激励奖制、定期评估等是另一个促使小学生志愿服务达成自我认同、肯定自我发展、激励自我奉献的保证。尽管《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方法》仅对大学学段的学生实行志愿者星级认证,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表扬和奖励总是成长路程中最好的催发剂。无论是由志愿者团队主导的志愿服务质量的跟踪与评估,还是学生发表心得感想的专题课堂,抑或是评价指标的不断优化与经常性专项奖励的确立,都有利于小志愿者们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与自我激励。因此,科学的考核奖制,对于增加志愿服务教育的有效性而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与现代化通讯的参与能提高志愿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如校内推广的校讯通、e讯通等能及时更新、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做到公开透明,让学生上心、老师用心、家长放心。电子志愿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学生积极主动报名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方便记录志愿时长,也能将后续的跟踪反馈、报道表彰曝光纳入平台之中。这为小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可持续性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魏娜,王哲.通过志愿服务塑造中小学生美好心灵[J].中国德育,2018(07):29-33
[2]梁烜.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选择与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9):34
[3]姜朝晖.志愿服务: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的重要路径[J].中国德育,2014(14):22-25
[4]王哲.让志愿服务走进孩子的心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德育专项课题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Y2018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