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项政策“解冻”2019年文化娱乐产业的春天还远吗

2019-07-02创业邦研究中心

创业邦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娱乐文娱内容

创业邦研究中心

化娱乐产业是指为直接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娱乐类产品和业务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服务等所形成的产业。

文化娱乐产业覆盖广泛,其边界和形态也随着新经济发展不断变化,是国际国内统计机构对范围界定调整最为频繁的产业之一。

文化娱乐产业界定

根据《全球行业分类系统(GICS)》(由标准普尔与摩根斯坦利公司联手推出的全球广泛应用的行业分类系统)2018年最新分类,文化娱乐产业包含了媒体、娱乐及互联网传媒服务等细分领域。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娱乐产业包含了信息服务、内容创作、文化传播、娱乐服务等价值环节,其中又包含了广播电视与电影、出版发行、数字内容服务、动漫游戏、视频音乐、艺术表演、休闲游览等细分领域。

结合上述权威通用分类,从投融资与产业创新角度,对文化娱乐产业进行范围界定如下:

文化娱乐产业外部环境洞察

一、文化娱乐产业政策环境

2018年,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整合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部门调整和职能转变给文化领域带来了更有力的引导支持及更全面的规范管理。

1.鼓励加大投融资力度

政策大力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反映了监管层对于文化娱乐产业长期、积极的政策导向。2018年底,中宣部会同多部委联合发布了《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鼓励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动资产证券化;鼓励文化企业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通过公司制改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

2.全面加强监管规范

监管的加强使文娱产业整体健康度显著提升。首先,强化对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的规范管理,统一线上线下监管标准一致性,并对天价片酬等问题严格治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8年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明确广播与电视、上星频道与地面频道、网上与网下都统筹管理、统一标准;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严查短视频直播平台;中宣部联合多部委严查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此外,游戏行业自《游戏申报审批重要事项通知》发布起到年底版号关闸9个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动漫游戏等市场集中执法检查,查处并下线多部涉嫌违规内容。

3.版权保护日渐严苛

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重视和部署加强,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务院发布《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有关工作办法(试行)》,为规范知识产权管理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迈出了坚实一步。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中也提出强化线上视听媒体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

日益完善的政策体系,促进了文化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時也促使产业回归理性,奠定了长期繁荣、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文化娱乐产业范围界定

二、文化娱乐产业经济环境

1.文娱消费彰显美好生活,用户付费意愿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消费连续第五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已达44.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消费者通过文化消费丰富美好生活,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同比增长6.7%,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1.2%,已成为居民各项支出中仅次于居住、食品烟酒、交通通信后的第四大支出。

拥有10亿人口的三四线城市及其广袤的农村地区,消费依然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下沉市场用户的生活压力较小,生活节奏慢,空闲时间充裕,是比较重度的互联网用户群体,线上线下文娱消费潜力巨大。

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的背景下,细分领域用户规模和渗透率双双提升。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渗透率73.9%;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渗透率58.4%;在线音乐用户规模达5.76亿,渗透率69.5%;网路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渗透率52.1%。得益于大众消费水平提升、版权保护、支付技术、智能分发个性化推荐等影响,用户付费意愿极大提升,付费用户已超过2亿规模。

2.文娱投资促进高质量供给,资源向头部聚集

文化娱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是增幅最大的产业。

投融资方面,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创投库数据显示,2018年文化娱乐产业投融资项目数量为561个,比2017年下滑8.12%,但投融资总金额比2017年增长79%。从投融资轮次分布看,一级市场在向成长期及以后阶段的优质企业倾斜。

3.文娱进出口体现文化自信,美欧日成主要输出地

2018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增长快速。商务部服贸司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1370.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3%。其中,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023.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4%;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346.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8%。文化产品顺差826.8亿美元,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出版物出口增幅较高,美国、荷兰、英国、日本位居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前列。文化服务逆差200.5亿,视听及相关产品许可费、广告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成为增长较快的领域。

截至2018年底,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已达3964家。

三、文化娱乐产业社会环境

1.新生代崛起成为文娱消费主力

由90后和00后组成的新生代互联网原住民逐渐成为文化娱乐消费的主流群体,占比已超过 24.5%,高于80、70后。这是因为年轻一代更喜欢探索新鲜事物,注重品质与个性,消费频率更高,付费意愿更强,更习惯于生活于虚拟世界之中。新消费人群的崛起不断改变传统的文化娱乐消费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创造全新的消费需求,社交、情感、认知是文化娱乐用户的主要消费动机。

2.下沉文娱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拥有10亿人口的三四线城市及其广袤的农村地区,消费依然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由于下沉市场用户的生活压力较小,生活节奏慢,空闲时间充裕,是比较重度的互联网用户群体,线上线下文娱消费潜力巨大。

3.碎片化场景孕育更多文娱应用创新

用户时间消费呈现碎片化、移动化,碎片消费市场快速崛起。迷你KTV、VR体验游戏等逐步成为购物中心和影院的标配;手游、短视频、微信小程序等应用接纳度越来越高,并激发海量原创内容生产;有声阅读、喜马拉雅等也是伴随通勤、睡前起后等碎片化场景的精准需求匹配而不断壮大。如何打发“无聊”、“漫长”的时间,还能瞬时触发使用购买付费,引领消费者的愉悦体验,是文娱应用创新的关键。

四、文化娱乐产业技术环境

1.5G打造文娛基础承载网络

4G催生了移动互联网繁荣下的直播、短视频等爆发式增长,5G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如4K、8K视频的极速传输变成现实、大型游戏手游化、全息投影实时互动等。2018年,三家运营商5G试商用网络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18个城市部署,预计2019年上述城市将发放地区5G临时牌照并启动友好用户招募。5G手机、Pad等商业产品将在2019年底上市,但真正形成终端性价比和应用成熟还需要到2020年以后,网络的全国覆盖时间也将在2020年以后。真正实现高速高带宽流媒体文娱应用,在网络侧和终端侧均尚待时日。

2.VR/AR打造文娱沉浸式体验

VR/AR发展至今已经有大量商用场景,5G的超高传输速度即将带来全新的开创与变革,可提供实时的高品质VR/AR内容,通过无线化逐步解决动作跟踪延迟导致眩晕、视野范围过小、分辨率低等传统问题,有望实现沉浸式体验商用方面的巨大突破。

3.AI和大数据打造智能精准娱乐应用

在内容生产和分发领域,借助对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像素运动、大数据信息服务等技术,推动用户兴趣内容和服务的精准触达,建立智能IP运营监控模型,提供精准推广、价值预测等服务,捕捉热门内容。在场景化营销方面,将品牌广告转化为用户需要的原生内容,两者有机融合,颠覆传统广告的投放方式。AI+文娱已经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最新亮点,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AI对文娱产业的形态重塑和能量激发将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文化娱乐产业投融资生态分析

一、风险投资规模与特征

2018年文化娱乐产业的投融资更趋于理性,资本布局特点是投资总额高速增长,投资案例数量大幅减少,平均投资金额增长明显,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向中后期阶段倾斜。创业邦创投库数据显示,2018年文化娱乐产业投融资项目数量为561个,比2017年下滑8.12%,但投融资总金额比2017年增长79%。在资本市场的强劲支持下,文化娱乐细分行业内龙头企业竞争力增强,构建了较高的竞争壁垒。

二、产业巨头资本布局

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相继建立了文化娱乐业务版图,在动漫、影视、文学、游戏等领域进行全产业链布局。腾讯2018年在一级市场投资方面表现活跃,包括对快手、盛大游戏、斗鱼TV、虎牙直播、新丽传媒、趣头条、华人文化集团、喜马拉雅FM、哔哩哔哩等多个超10亿元的文娱项目进行投资,10亿元以下参投项目包括梨视频、壹心娱乐、幕星社、铁鳞社、十字星文化等。阿里巴巴、百度2018年在一级市场参投文娱企业数量较少,但单笔交易金额较大。阿里系投资了万达电影、华人文化集团、灿星制作、分众传媒等公司。百度参与了对网易云音乐、百度视频、梨视频等项目的投资,战略投资了新潮传媒。投融资主要集中在直播、短视频、游戏动漫等领域。资本退出方式以收购为主,多数被BAT等互联网产业资本收购,如腾讯系的阅文集团收购新丽传媒,今日头条收购半次元,快手收购AcFun等。

2018年文娱企业融资“大事件”

2018年新上市文娱企业

三、IPO概况

2018年我国IPO的文化企业达到14家,比2017年减少了7家。其中选择在美国上市的有7家,如腾讯音乐、虎牙直播、爱奇艺、哔哩哔哩、趣头条等;在香港上市的有6家,如映客、指尖悦动、同程艺龙等;芒果TV借壳成功,成为A股首家国有控股视频平台。

虽然港股、美股上市文化娱乐企业数量较多,然而表现却不容乐观。上市热潮背后,哔哩哔哩、爱奇艺、趣头条、映客等登陆资本市场后均遭遇破发。一方面市场的动荡及投资者情绪的低迷推高了破发比率,另一方面,估值过高、股价下滑,或从侧面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业绩的担忧。

2018年共有28家文化娱乐企业在新三板挂牌,66家文化娱乐企业宣布从新三板摘牌,海润影业、能量传播、长江文化等17家影视公司入选新三板创新层。

内容付费肯定所有内容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头部内容,更有利于激励创作者群体坚持创作。同时付费量作为一个相对合理且公允的评价标准,有品质、有深度、精细制作的内容往往可以脱颖而出。

文化娛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内容付费成为主流

内容过去一直作为平台吸引流量的手段,往往通过广告间接变现。而今内容付费已经成为主流:网络文学如阅文、网络视频如爱奇艺、网络音乐如腾讯音乐、网络音频如喜马拉雅相继推出内容付费,付费模式已覆盖现有内容产品全品类。

从供给端来看,2018年阅文自有平台在线阅读业务营收达22.1亿元,同比增长13.9%;爱奇艺2018年末订阅会员8740万,同比增长72%,付费会员占比达到98.5%,全年会员收入106亿元;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付费用户2018年超过2500万。内容付费正成为各内容领域龙头公司的核心战略,也是收入的稳定来源,这一战略考虑基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1.从主观角度来看:一方面,内容平台通过早期积累拥有一定规模的用户,流量-广告的变现模式会伤害用户观看体验而使优质用户流失,不利于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平台转而通过提供优质的内容来吸引用户付费,同时还可以增加用户黏性;另一方面,企业IPO上市时面临投资者对公司盈利稳定性的要求,侧重现金流更为健康的内容付费业务。

2.从客观角度来看:一方面,国内版权保护环境已经形成,平台为获取内容版权而支付高昂采购费用,广告收入这一单一的收入来源总是无法弥补巨额版权内容采购带来的亏空,这迫使内容平台通过内容付费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内容违规风险高,使得广告商在内容上投放广告变得谨慎,内容面临招商难的困境,亟需持续稳定的创收方式。

从需求端来看,用户对内容付费是被动接受方,用户付费后往往会对内容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内容的制作成本会相应上升,在广告招商评估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内容付费会是对照制作成本的最佳回报方式。

从内容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内容付费肯定所有内容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头部内容,这更有利于激励创作者群体坚持创作。同时付费量作为一个相对合理且公允的评价标准,有品质、有深度、精细制作的内容往往可以脱颖而出。

二、内容生态矩阵分布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正逐步完善自己的内容生态矩阵,已成多方割据态势。与此同时,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后起之秀也以颇具竞争力的内容产品矩阵在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

内容生态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互联网巨头的内容生态矩阵

首先,内容这门生意的关键不在于内容呈现的形式,而在于内容本身,同一内容可以具有不同的产品形式。优质的内容在一个产品形式上得到市场的认可便可以改编为其他的产品形式,且有较大概率可以取得成功。既然以内容为核心,产品形式是互通的,在深挖内容价值、实现规模效应的要求下,内容生态矩阵的形成便显得很自然。

其次,腾讯拥有日活十亿量级的微信入口,百度拥有国内最广泛使用的搜索引擎,这些高频使用的互联网产品使得互联网巨头在C端流量获取上具有内容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后者依赖于前者提供展示渠道或是导入流量,而前者需要尽可能多的产品将流量变现,内容付费是极好的选择。对于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来说内容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使命,富有吸引力的内容自然引流导入电商,提高消费转化,围绕淘宝体系的一批MCN公司应运而生。

优质内容对用户而言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一旦用户喜爱则很容易建立认同感并产生付费,所以打造内容生态矩阵对企业巨头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

三、创意创作主体多元

主体多元化体现在内容生产模式和创业者来源两个方面。

从内容的生产模式来看,UGC、PGC以及PUGC同时存在于市场上,各有优劣,各自都有颇具特色、有代表性的企业。同时,内容企业的生产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多数初创企业采用UGC或PGC的模式,当企业发展至一定规模,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有可能互相转化或取中间采用PUGC模式。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内容如豆瓣的影评、日记,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平台在早期发展阶段一般都是UGC模式,创作门槛低,有利于内容积累。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内容如爱奇艺的剧集,有专业的制作团队生产内容,创作门槛较高,内容品质较优,有利于打造品牌和IP。但也有UGC向PGC转变,如视频网站,一方面由于视频尤其是长视频创作难度较大,需要专业制作团队完成,另一方面UGC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变得专业,甚至组建专业制作团队生产PGC内容。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提出PUGC这一概念来定义平台上如罗振宇、郭德纲等生产专业内容的UGC内容,即以UGC形式,产出相对接近PGC的专业音频内容,而这种模式对內容生产者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这一类创作者往往也有能力成为一个内容创业主体。

从创业者来源来看,既有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有非文化产业,后者以互联网背景的人士为多。随着移动互联网高渗透,内容已经和互联网无法分割,其生产、传播以及变现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互联网公司得以参与到内容产业的方方面面,大型互联网公司旗下往往也有图文资讯、音乐音频、视频、游戏等产品,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产业的重要力量。

四、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因素驱动下,2018年文化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新业态的崛起改变了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消费需求的提高推动了内容产业的质量升级,文化与旅游部门机构的合并加速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这些趋势中可以预见到文化产业未来更高质量、更多可能性的发展前景。

文娱的核心在于场景,零售的核心在于转化。在人和商业的关联度上做深度挖掘,采用AI识别技术,根据影视、综艺、视频、直播中的内容,结合用户偏好识别,智能推送定制广告。

技术发展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迅速发展,以直播、短视频为代表的应用迅速崛起,并能够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双双呈现爆发式增长。据《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用户超5.9亿,直播用户约4.3亿。此外,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在文物展览、旅游、影视、游戏等领域,加快了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新业态相结合的步伐。

文化消费者对文化作品的要求日益提高,促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票房30亿,获得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表现出观众越来越愿意为制作精良和有思想内涵的作品买单,而仅仅依靠明星效应但故事内容空洞、粗制滥造的作品纷纷遭遇“滑铁卢”。观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供给侧主动进行调整改革,通过加强创新创意因素,摒弃低俗猎奇的审美口味,创作出更多传播正能量、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文化与旅游等多产业融合趋势明显。随着2018年机构改革的推进,加快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升级,各地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提升文化内涵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以旅游业带动盘活当地文化资源。主题公园、文旅小镇迎来了发展热潮,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迎来更多游客,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展现在世人面前。文化IP提升了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内涵,旅游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文化娱乐产业的跨界创新

文娱产业作为重要的优质IP源头,将与零售、旅游、地产、体育等其他产业加速融合,成为重要推进器和新的增长点。未来产业跨界板块将尤为活跃,文娱跨产业融合创新将成为投资的重点潜力赛道。

一、文娱与零售的跨产业融合

中国文娱与零售产业目前处于深度融合阶段。以阿里为首的电商加速对文娱产业渗透布局,从而依托文娱不断提升用户黏性,增强流量变现能力,为零售创新赋能。具体模式如下:

1.在文娱场景下做零售引流,精准转化

文娱的核心在于场景,零售的核心在于转化。在人和商业的关联度上做深度挖掘,采用AI识别技术,根据影视、综艺、视频、直播中的内容,结合用户偏好识别,智能推送定制广告。

2.将文娱要素作为零售品或卖场的价值内核,追求“Lifestyle”溢价

复合书店、主题店铺、文创手作、家居陈设等业态,就是将文娱要素作为零售品或卖场的价值内核。“泛文娱”让产品体验变得更加丰富、趣味。

二、 文娱与旅游的跨产业融合

随着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职能整合下中国文娱与旅游产业已进入快速融合发展通道。具体模式如下:

1.以文娱为主题场景打造旅游生态

高质量的旅游演出、主题度假区、主题公园等依然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观看体育赛事、文娱演出为主的文化旅游线路也备受欢迎。

2.以旅游为主题场景打造文娱产品

各类偶像综艺节目趋向于告别室内摄影棚,以城市猎奇、民俗体验、网红景点探险等旅游场景作为基本设定,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三、文娱与地产的跨产业融合

中国文娱地产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开发商与IP运营商的合力投入下,文娱地产行业正处于政策、资金等环境宽松、内容逐渐充沛的良好发展态势。具体模式如下:

1.都市消费型文娱地产

通过租赁一定面积的商业建筑进行运营,包括影院、剧院、秀场、KTV、书店等各种类型。这类公司数量众多,往往成为大型购物中心里的主力店,构成都市消费的重要导流入口。在国外成熟文化娱乐市场,文娱地产业态已经突破单个商城主力店形式,进一步形成以文化娱乐为核心的跨街区多种商业聚合体。

2.具备实景娱乐性质的主题公园

这类文娱地产项目主要分布于城市郊区,占地较大,主要通过门票和园区内的餐饮住宿、手办和纪念品销售来构成收入。娱乐公司的IP实景化,是为了让消费者从虚拟和被动地接受,走向实际感受和沉浸式体验。这类文娱地产主要侧重氛围的营造,而不是单纯出售产品、提供服务。因为由沉浸式体验所带来的衍生消费,其溢价远大于满足基本需求的货架式消费。

3.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将旅游和商业等经营性物业作为核心盈利渠道。以特色旅游为牵引,以地产销售类物业为支撑,带动区域土地成为投资热点,盘整做大。

4.销售型的不动产

依托自然资源的住宅销售,依托高尔夫等高端項目的别墅销售,是文化地产领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项目从营销导向到运营导向,从原先单一的不动产,变成了提供文娱场所和内容、可供交际的社群概念。阿那亚用两年时间完成了10亿年销量,成为文化地产的代表性项目。

四、 文娱与体育的跨产业融合

2018年,是文娱与体育跨产业平台整合、格局重构和运营深化的一年。

1.文娱头部互联网平台积极布局体育板块

腾讯、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体育产业,2018年更是对体育板块加强了战略布局。

娱乐公司的IP实景化,是为了让消费者从虚拟和被动地接受,走向实际感受和沉浸式体验。这类文娱地产主要侧重氛围的营造,而不是单纯出售产品、提供服务。

腾讯体育拥有头部赛事NBA、CBA联赛的版权,FIBA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新媒体转播权。目前,腾讯体育的篮球核心球迷约1.4亿、泛球迷约5亿,体育消费比例达到78%,腾讯体育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体育产业尤其是付费市场的前进。

阿里巴巴完成对苏宁体育的战略投资,优酷未来将作为战略合作的载体,与苏宁体育旗下PP体育将合力打造“优酷PP体育联运平台——优酷体育”频道。此外,阿里巴巴出资超过10亿元拿下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未来七个赛季独家运营权。

苏宁也通过不断的战略拓展和投资并购,在体育传媒、青训、俱乐部、零售、体育科技等多个业务布局,覆盖了全产业链。苏宁体育曾大举攻克足球赛事版权,是国内目前唯一能够与腾讯体育在版权市场相抗衡的体育平台。

字节跳动宣布与NBA开启长期全球合作伙伴关系,NBA短视频内容可通过字节跳动旗下的移动平台播出。双方合作模式为“保底加商业分成”,头条每年支付NBA千万美元版权费,NBA中国将赞助商带至头条平台,双方再根据约定进行分成。目前,今日头条、抖音以及西瓜视频已经为NBA及30支球队开通了官方账号,海外粉丝也可以在短视频平台Tik Tok上观看NBA的精彩视频。

爱奇艺体育宣布已完成8.5亿元的A轮融资,并首次公布了未来发展规划,将深度开发体育消费市场,西甲、欧洲杯、亚冠联赛、亚洲杯、世界杯等赛事都会陆续登场。

2.“娱乐+体育”跨界栏目创新活跃

2018年出现了很多“娱乐+体育”的跨界栏目,这些跨界内容成功的共同点包括:第一,比赛本身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有足够视觉冲击力及美感;第二,有良好的用户基础;第三,这项运动在中国的职业化和半职业化普及程度高。

猜你喜欢

文化娱乐文娱内容
猫眼发布全文娱战略升级计划
阿里大文娱第四季度营收56.71亿元
文娱产业淘金指南
GAFAT新格局
古永锵辞去优酷土豆CEO将筹阿里大文娱产业基金
“城中村”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存在问题研究
两条路线连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