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荐语
2019-07-02
一代大师梁宗岱在《读诗》中说:“对内的省察愈深微,对外的认识也愈透彻。”写诗终在此理中,我一直推崇有内省意识的诗人,也欣赏能删繁就简,铅华洗尽,有铁干虬枝,沉重如鼎的文章,对于一些戚戚之语,浮躁浅显之思,油滑轻飘之语,我是不屑或讨厌的。
林雪的诗写到己亥年,诗风更成熟和干练。这组《山河笔记:小诗篇》她自谦是“小”,我读来却感受到诗人的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情怀。早在她获鲁迅文学奖的诗集《大地葵花》时,鲁迅文学奖评委会给予的评价就是“它摒弃诗人个体写作的雕虫小技,转向群体精神空间求索。”“人民性的立場,使这部诗集获得了广阔的纬度。”那时,她的诗歌就呈现气象浩荡、博大。如今,其诗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更为浓烈,诗人站在时代发展的进程高度,回眸审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苦难史和奋斗史,她没有空洞乏味的抒虚情和假意,是在大的历史变迁中,抽丝剥茧的找到诗歌的“线头”,慢慢捻出长线来,织成一方丝锦图。让人们去观看,“北墩台2号探方里的24个头骨/女性占23个”背后的真相,去嗅闻香料辛辣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影响,揭示了“贸易的骄子”是“史册的主角”。当然,她在向后回眸时,也不忘视察当下,于是有了“刺青”的“东郊歌手”的命运沉浮和“外祖父”一生的际遇。在大与小的主题中游弋,林雪的语言和目光是灵动而有张力的。借用黄礼孩谈好诗的一句话来评她的诗:“是有内在速度的诗歌,它简明、准确、形象、到位、紧凑,充满个性的确立与照耀。”
高梁的诗干净,有温度,有阳光的味道。不少诗人“食洋不化”,学习西方诗人的诗歌过程中没有甄别,把“洋垃圾”也照搬了过来,把诗的基调写得很晦涩,很绝望,很沮丧,仿佛我们处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了。高梁的诗不把人带到颓废之所、失望之地、绝望之崖,他写《朝阳》,也呈现“火葬场”,也写到“医院”,写到“光芒”,写到“我仍在光芒中沉醉。忘记了孤独和愁苦”,甚至“忘记自己是在赶路途中”。他的“试刀石”和“穿石歌”都给人一种坚韧、拼搏和不妥协,以及抗争的感觉。这是当下诗歌写作应该倡导的。
里尔克说过:作家要“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他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我认为,我们的诗歌文本应该为他人完成一个有爱、有温度、有希望、有历史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