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

2019-07-02刘希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二聚体血浆下肢

刘希玉

(东营市利津县陈庄中心卫生院化验室,山东东营 257447)

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血液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出现凝结的情况[1],导致其发生下肢水肿、皮炎、淤滞性溃疡以及静脉曲张等症状。19世纪60年代有外国学者提出,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损伤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因素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都经过了相应证实,并且逐步确定了有效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常联合使用几种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肢体康复护理以及长期治疗,其中长期治疗的时间长短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可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合适的治疗时长[3]。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目前该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血管无损检查、上行性静脉造影、X线片以及D-二聚体检测,上述检测方法各有优势。为研究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该文以2018年1—9月间为研究时段,进行了相应研究,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一时间该院体检中心接收的5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年龄最高者72岁,年龄最低者32岁,年龄均值为(43.5±3.2)岁,病程均值为(2.4±0.3)年,35 例有下肢静脉曲张史,7例长期卧床,剩下的8例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对照组中男性为30名,女性为20名,年龄最高者为69岁,年龄最低者30岁,年龄均值为(42.1±2.9)岁,病程均值为(2.2±0.5)年。 为确保患者一般资料不会影响研究结果,使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上述数据组间差异,结果证明可比性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对研究知情以及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患有炎症、处于妊娠期以及肝脏疾病、血液疾病等患者。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讨论,证实研究内容符合伦理标准。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要检测其体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查前一天护理人员需嘱咐所有人8点以后禁饮食,第二天为其抽取3~5 mL空腹静脉血并置于抗凝管内。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充分混合后予以血浆分离,离心处理转速为3 000 r/min,时间为15 min,然后实施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检测使用仪器为Sysme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方法为免疫比浊法,分析得到的检测结果。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以及阳性率,该指标的临界值为500 μg/L,检测结果在该值以上视为阳性,在该值以下视为阴性[4]。

1.5 统计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观察指标中的相关数据,并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数据的差异。用χ2检测表示为[n(%)]的计数资料,用t检测表示为(±s)的计量资料,P值结果以0.05为临界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比

经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3857.4±1022.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7.8±40.7)μg/L,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知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会超出正常值。

2.2 观察组检测结果分析

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有28例具有诊断特异性,概率为56%,50例具有诊断敏感性,概率为100%;另外45例具有阳性预期值,概率为90%,有50例有阴性预期值,概率为100%。由此可以看出,使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阳性率为100%。

表1 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比(±s)

组别血浆D-二聚体含量观察组(n=5 0)对照组(n=5 0)t值P值3 8 5 7.4±1 0 2 2.9 2 4 7.8±4 0.7 2 4.9 3 2 6<0.0 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日常生活以及行动都会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应选择具有较高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的方法进行早期诊断,以达到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缩短患者康复时间的目的[5]。

临床上认为,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有静脉血流凝滞、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损伤三种[6]。静脉血流凝滞的发生可由静脉曲张、久坐以及长期卧床等原因引起,如需要进行全麻以及脊髓麻醉的手术患者,因为术中长时间无法移动肢体降低了其静脉血流的速度,使静脉发生扩张,下肢肌肉丧失收缩能力。手术后患者需卧床修养,若期间其下肢无法得到按摩,处于血流滞缓的状态,那么则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6]。血液高凝状态可以分为先天性以及后天性两种,前者通常为体内缺乏血栓抑制剂或者存在血纤维蛋白元异常等情况,后者则多数为创伤、妊娠、肿瘤以及休克等引起,这是因为手术会增加人体的血小板凝聚力,提高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等抑制剂含量,阻碍纤维蛋白酶的溶解,从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另外,妊娠、脾切除术、恶性肿瘤等都会使血液凝固性增加,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7]。静脉壁损伤则包括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以及感染性损伤三种,其中化学性损伤包括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对静脉内膜的刺激;机械损伤包括骨折碎片、静脉局部挫伤以及骨盆骨折;感染性损伤则包括子宫内膜炎以及静脉周围感染等。相关研究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引发并不是其中一种因素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8],所以为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应分析具体致病原因,从根源上改善患者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出现局部疼痛、患肢肿胀、压痛以及浅静脉曲张等症状,其中疼痛会随着行走、站立以及过度劳累而加重,通常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2周时间之后患者会出现浅静脉曲张的情况。上述症状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日常生活的压力,因此应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包括血管无损检查、上行性静脉造影、X线片以及D-二聚体检测。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包括超声波检查以及放射性纤维蛋白原测试等,相关研究显示,对于髂股静脉血栓的形成使用超声检查具有重要意义,而小腿深静脉血栓使用放射性纤维蛋白原测试更具有敏感性[9]。上行性静脉造影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最高,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无损诊断方法可以将其完全取代,为避免实施上行性静脉造影后患者会出现浅静脉炎,应在检查后将生理盐水快速注入静脉管腔内进行冲洗。造影X线片的应用需在患者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实施才能够起到一定的准确性,而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主要是为了将患者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予以反映,结果显示为阳性后仍然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才能够确诊疾病。

但是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使用X线片或者静脉造影都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影响,而作为人体内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物的D-二聚体,能够将患者体内的纤溶系统功能准确反映出来,对于凝血障碍以及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价值[10],另外该诊断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对患者身体损害较小等特点,可应用于筛查早期深静脉血栓,应用价值广泛。

该次研究结果证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阳性检出率、诊断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中,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特异性明显,但是对于疾病的确诊,应联合患者症状以及其他检测结果才能得出准确结论,保证患者疾病得到及时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二聚体血浆下肢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