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中不同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
2019-07-01邓升
邓升
【摘要】 目的 探究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中不同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8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 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40例(40眼)。两组均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 常规组采用常规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 实验组采用“Y”型黏膜瓣方理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泪囊炎患者给予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Y”型黏膜瓣治疗, 便于覆盖裸露的骨创面, 可提高疾病治愈率, 值得采纳。
【关键词】 慢性泪囊炎;鼻腔黏膜瓣;鼻腔泪囊吻合术;鼻内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39
近些年来鼻内镜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导致鼻腔泪囊吻合术也获得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实际治疗时应帮助患者开放吻合口, 对吻合口开放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吻合口形成瘢痕, 使得吻合口逐渐闭锁, 这是由于将泪囊开放时具有较大的骨面创伤情况[1-3]。本次研究将8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纳入研究, 分别给予不同的鼻腔黏膜瓣处理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分析其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10日~2017年5月10日本院就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0例(80眼), 所有患者疾病均获得了明确的诊断, 且给予保守治疗后未获得明显的疗效, 排除小泪囊、泪点与泪小管阻塞、鼻腔与鼻窦病变患者。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40例(40眼)。常规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8~55岁, 平均年龄(36.20±7.31)岁。实验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36.58±7.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手术治疗前均对泪道进行冲洗, 探测泪道, 给予泪囊碘油造影、鼻内镜检查、细菌培养等,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 且采用不同的鼻腔黏膜瓣处理方式。
常规组采用常规鼻腔黏膜瓣处理方法。术前给予表面与局部浸润麻醉方式, 在鼻内镜的辅助下进行鼻腔外侧壁投影, 对泪囊的位置进行确定, 切开鼻腔黏膜, 并将黏膜瓣往后进行推移, 保存黏膜瓣。给予咬骨钳、骨钻将泪囊开放, 并在探针的作用下导入泪囊, 检查泪囊的大小, 充分开放泪囊内侧壁, 之后切开泪囊, 给予泪囊黏膜瓣与修剪后的鼻腔黏膜瓣于泪囊后方对夹, 依据实际的出血现象给予压迫止血。
实验组采用“Y”型黏膜瓣方理方法。将泪囊开放, 与常规组相同, 并将鼻腔黏膜瓣进行保留, 依据实际的泪囊内壁黏膜瓣的大小将泪囊壁切开, 将泪囊黏膜瓣铺平后将泪囊区的前后骨创面尽量覆盖。依据实际的残留骨创面, 从前至后将鼻腔黏膜瓣切开, 使得出现“Y”形的黏膜瓣对泪囊上方的鼻腔裸露骨面、残留骨创面覆盖, 依据实际的泪囊窝大小情况将止血海绵于泪囊窝内填塞, 保持不移位的黏膜瓣。
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给予抗生素连续治疗5 d, 并在14 d内每隔1 d使用1次抗生素, 将少量的激素加入对泪道进行冲洗, 之后每隔2周至医院进行复诊。
1. 3 疗效判定标准[4] 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术后随访, 治愈:内镜下观察到形成泪囊造口, 无溢脓流泪症状, 冲洗无阻碍;好转:出现泪囊造口与上皮化, 减轻了溢脓流泪的症状, 在大力冲洗下可通畅;无效:未达到上述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对慢性泪囊炎患者给予鼻内镜技术进行治疗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广泛认可, 其发展阶段包括鼻腔泪囊造口、置管法、鼻黏膜瓣、泪囊瓣银夹钳夹法、改良黏膜瓣等[5]。
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失败的主要因素为吻合口再闭锁, 有关学者指出, 是由于手术后黏膜瘢痕组织增生引发, 其中难以避免的原因为暴露出骨质创面、黏膜缺失、异物刺激等, 所以给予鼻腔黏膜瓣会使骨创面的面积与瘢痕的形成减少[6]。本次研究中对常规组患者将泪囊黏膜与鼻腔黏膜夹合一起, 且仅仅对其中的一个点夹闭裸露其他的骨面, 手术完成后等到疾病愈合时容易出现瘢痕, 导致对手术后身体的愈合造成影响, 导致瘢痕出现, 是引发手术完成后吻合口再闭锁的重要因素。而对实验组患者给予“Y”形黏膜瓣方案, 将鼻腔黏膜瓣的蒂部置于后方部位, 等到开放泪囊后依据实际的泪囊瓣大小对创面进行覆盖, 将鼻腔黏膜瓣切开, 且将上瓣于泪囊上方鼻腔覆盖, 裸露骨臂, 以防骨面出现瘢痕对泪囊后瓣铺平后覆盖残留骨创面, 有效保护了下壁的创面, 对泪囊后壁泪囊瓣进行覆盖, 以免泪囊瓣对吻合口进行阻塞, 利于包好好黏膜上皮, 吻合口的形成, 预防吻合口再闭锁、狭窄等情况的出现, 将吻合口开放率递增。相比常规组治疗方案, 实验组的优势为:手术完成后无需将特殊的材料置于吻合口部位, 不会发生异物出现的组织肉芽化与感染现象, 不会引发术后不适、材料脱垂等, 手术完成后无需进行拔管, 使得材料费降低;便于促进一期愈合, 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 以防吻合口再闭锁、狭窄等情况, 增加手术治疗的成功率[7, 8]。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病情随访, 结果显示, 实验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鼻内镜下可对黏膜瓣愈合后出现的鼻腔泪囊造孔宽敞情况进行观察, 手术完成后一般情况下无局部肉芽组织增生现象, 具有较快的黏膜愈合速度, 其中常规组中有1例吻合口闭锁或者狭小, 无流泪症状, 可能是由于原先的鼻泪管阻塞使得泪囊炎症对鼻泪管水肿进行刺激, 引发鼻泪管暂时性的闭锁现象, 开放泪囊后可彻底引流泪囊区的分泌物, 恢复了鼻泪管引流泪液的功能。对慢性泪囊炎患者给予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Y”型黏膜瓣治疗, 具有微创、安全、不会影响面部容貌的效果, 属于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做好术前的准备措施, 手术治疗时依据鼻腔黏膜将裸露的骨创面进行覆盖, 以免手术完成后再闭锁吻合口。手术完成后定期进行病情随访, 对泪道进行冲洗, 将吻合口凝血情况及时清理, 便于促进创面的早日预后,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慢性泪囊炎患者给予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Y”型黏膜瓣治疗, 便于覆盖裸露的骨创面, 可提高疾病治愈率, 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 胡金慧. 改良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临床研究. 实用防盲技术, 2017, 12(1):25-26.
[2] 潘东艳, 赵世红, 丁衍, 等. 泪道逆行置管术与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观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4, 32(7):840-842.
[3] 李伟, 吴文洁, 刘登艳, 等.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与鼻泪管支架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比较分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 34(11):1221-1223.
[4] 金光裕, 栾卫红, 董雅萌, 等. 鼻内镜下三瓣法行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研究. 中国内镜杂志, 2014, 20(7):766-768.
[5] Eshraghi B, Masoomian B, Izadi A, et al. Conjunctival bacterial flora in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and its changes after successful dacryocystorhinostomy surgery. Ophthalmic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4, 30(1):44-46.
[6] 吴柳青, 卜继普, 肖羽辉, 等. 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2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7):28-30.
[7] 乔磊, 高雯, 李鹏, 等. 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三种类型儿童复杂性泪囊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 35(2):189-192.
[8] 徐永根, 陈伟, 李海东, 等. 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或联合泪小管置管治疗泪囊囊肿探讨.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 31(10):1335-1337.
[收稿日期:20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