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开展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2019-07-01陈晓曼
陈晓曼
【摘要】 目的 探究产妇产后盆底功能训练中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建立和效果。方法 200例进行产后盆底功能训练的产妇, 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100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产妇开展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盆底肌肌力、国际女性性功能评估量表(BISF-W)评分改善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升高, 且观察组Ⅰ类盆底肌肌力评分为(4.52±0.41)分、Ⅱ类盆底肌肌力评分为(4.48±0.46)分、BISF-W评分为(166.52±9.9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3.25±0.26)、(3.21±0.13)、(151.34±9.21)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7.00%, 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88.00%, 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产妇产后盆底功能训练中开展延续性护理对产妇产后盆底肌的恢复和性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影响,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普及应用。
【关键词】 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延续性护理;盆底肌肌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威胁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同时也是全球性公共卫生疾病。研究发现该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妊娠及分娩, 产妇多伴有子宫脱垂、排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和表现, 而改善产妇临床症状的主要方式为产后盆底功能训练, 例如电刺激、生物反馈等多种方式, 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证实[1, 2]。但是大部分产妇对枯燥的康复训练缺乏耐性, 并且未意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导致其盆底功能恢复效果较差, 为提升产妇的训练效果, 本院择取100例产妇开展延续性护理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进行产后盆底功能训练的产妇200例, 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10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3~37岁, 平均年龄(29.2±2.7)岁;观察组产妇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28.8±3.1)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顺利自然分娩产妇;年龄20~40岁;单胎妊娠;初产妇;认知功能无异常。
1. 2. 2 排除标准 剖宫产及难产产妇;有妊娠合并症或急性、慢性传染性疾病产妇;妊娠期行泌尿生殖系统手术产妇;合并神经肌肉病变产妇;合并盆底禁忌证产妇。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院内行盆底康复训练, 出院后每个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 从产妇出院当天计算, 此后6个月 进行随访。及时了解产妇出院后身体状况和盆底康复坚持情况等, 叮嘱其定时复查。
1. 3. 2 观察组 行延续性护理。护理人员在产妇出院后进行随访, 从产妇出院当天计算, 此后6个月进行随访。期间指导产妇进行产后盆底功能训练, 指导产妇有规律收缩和放松阴道, 缩臀提肛训练, 对其大腿内侧肌群进行收缩, 收腹练习, 上述运动3次/d, 每项运动每次锻炼15次左右。建立信息档案, 保留产妇联系方式, 包括电话及社交平台账号等。同时档案内定期记录产妇运动和恢复情况。出院后通过电话、社交平台方式进行随访, 出院1个月内每周电话随访1次, 出院第2个月和第3个月调整随访频率, 每2周1次, 出院第4~6个月再次调整随访频率为每月1次。根据产妇实际情况指导产妇进行盆底功能训练的正确方式, 了解产妇的家庭环境以及其生活习惯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并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应用盆底压力检测仪评定患者盆底肌肌力, 包括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 Ⅰ类肌纤维肌力检测观察彩图及黄色模块宽度, 在红色曲线到黄色模块高度40%时进行分级, 按照持续0、1、2、3、4、5 s以上分别记录0、Ⅰ、Ⅱ、Ⅲ、Ⅳ、Ⅴ级, 并按照0~5分计分; Ⅱ类肌纤维肌力检测观察彩图及黄色模块宽度, 在红色曲线到黄色模块高度的70%~90%高度时进行分级, 按照持续0、1、2、3、4、≥5次, 分别记录0、Ⅰ、Ⅱ、Ⅲ、Ⅳ、Ⅴ级, 并按照0~5分计分。分值越高说明产妇盆底肌肌力恢复效果越好[3]。②国际BISF-W量表评分, 量表包括性欲、性唤起、高潮、性心理、性行为中异常情况占比及性关系满意情况 6个维度, 分值越高说明产妇性功能恢复效果越好。③护理满意度, 调查结果可分为滿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 满意度=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升高, 且观察组Ⅰ类盆底肌肌力评分为(4.52±0.41)分、Ⅱ类盆底肌肌力评分为(4.48± 0.46)分、BISF-W评分为(166.52±9.9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3.25±0.26)、(3.21±0.13)、(151.34±9.21)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7.00%, 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88.00%, 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开展延续性护理时应该做到以护理人员专业素养为核心。产后盆底功能临床治疗与护理内容涉及的学科较多, 该领域内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 因此融合多学科技术, 开展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及护理对提升产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4]。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 护理人员为产妇开展出院后教育和延续性护理措施, 包括前期盆底功能锻炼、中期现场指导及饮食干预、运动干预、不良生活习惯纠正等措施, 后期复诊[5]。传统护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的护理需求, 一般情况下在传统护理中, 产妇出院意味着一段医患关系的结束, 必须通过复诊才能获取部分健康信息, 这种情况导致大部分产后产妇没有动力坚持进行盆底康复训练, 因此各种疾病风险有显著提升, 对其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隐患[6]。
而延续性护理则是延长了医患关系, 保证产妇在出院后也能享有专业的护理干预, 不仅能够满足产妇对各种健康知识和自我护理技能的需求, 还可以根据产妇的意见及其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医疗服务, 有利于提升产妇治疗依从性[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前,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升高, 且观察组Ⅰ类盆底肌肌力评分为(4.52±0.41)分、Ⅱ类盆底肌肌力评分为(4.48±0.46)分、BISF-W评分为(166.52±9.9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3.25±0.26)、(3.21±0.13)、(151.34±9.21)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7.00%, 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88.00%, 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产妇的盆底肌功能和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实施延续性护理有利于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 拉近护患关系, 提升护理满意度, 可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素梅. 延续护理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8):47-48.
[2] 张海瑛, 关金凤, 关文新, 等. 延续护理模式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 11(10):153-155.
[3] 黄叶香, 刘春妮, 周海霞. 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会阴及盆底肌康复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12):154-156.
[4] 黄丽霞, 谷玉红, 房桂英, 等. 综合护理干预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河北医药, 2017, 39(9):1436-1437.
[5] 张喜晶, 刘春苓, 顾连芬, 等. 延续性护理对自然分娩后盆底肌张力恢复的影响. 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14):168-169.
[6] 王新, 李桂友, 邓美莲. 围生期盆底肌肌力变化趋势及持续性指导盆底肌锻炼对产妇盆底肌肌力的影响.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3, 9(4):393-396.
[7] 岳洁雅, 侯睿, 吴婉华, 等.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對产妇盆底康复认知的影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 24(8):883.
[收稿日期: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