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9-07-01李延俊于六桂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李延俊 于六桂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2例慢性血管性痴呆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 高于对照组的76.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8.65±4.43)分低于治疗前的(18.79±7.86)分, MMSE评分(24.87±9.46)分高于治疗前的(16.42±3.52)分;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10.32±2.25)分低于治疗前的(18.73±6.57)分, MMSE评分(20.98±6.32)分高于治疗前的(16.78±3.83)分, 且观察组NIHSS、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显著的疗效与安全性,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82

慢性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老年痴呆类型, 其是由心脑血管病变、缺血性组织缺氧、出血性脑损害等导致的慢性的认知性损伤[1-3]。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残率, 通常会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较大的心理以及物质负担, 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4]。本文对中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92例慢性血管性痴呆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6例。观察组男26例, 女20例;年龄40~83岁, 平均年龄(61.5±7.5)岁;病程6个月~5年, 平均病程(2.8±1.2)年。对照组男24例, 女22例;年龄41~82岁, 平均年龄(61.3±7.6)岁;病程5个月~5年, 平均病程(2.5±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实施西医治疗, 服用西药对血压进行控制, 改善循环等, 具体治疗方式:服用多奈哌齐片(重庆植恩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723), 治疗28 d为1个疗程。1次/d, 5 mg/次。

1. 2. 2 观察组 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药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中医治疗以针刺法为主:取患者的合谷、太冲、血海、悬钟、百会穴, 患者取仰卧位, 操作人员站在患者的左侧, 针刺针大小为0.20 mm×40.00 mm。对患者的皮肤实施常规消毒后进行穴位针刺, 并在进针后根据平补平泻手法后, 进行30 min留针, 留针后的15 min再进行一次, 在30 min时施针1次, 起针, 1次/d。治疗28 d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IHSS、MMSE评分及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控制: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均消失, 能够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显效: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有所改善, 反应能力一般;有效:患者反应较迟钝, 部分智力存在智障;无效: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MMSE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NIHSS、MMSE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 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NIHSS、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血管性痴呆主要是由于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等相关因素所导致的记忆、行为等较为严重的障碍综合征[5, 6]。通过西药多奈哌齐实施治疗, 由于该药物能够对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提高, 其能够对代谢恢复进行有效调节, 并使神经元的坏死得以有效缓解, 对痴呆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中医学研究显示, 慢性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通常与精血亏虚、脑髓失氧具有直接关系, 并与肝、肾、心等也具有相应关系。对慢性血管性痴呆疾病实施针刺治疗, 具有补肝益肾、填髓冲脑的效果[7-9]。

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76.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8.65±4.43)分低于治疗前的(18.79±7.86)分,MMSE评分(24.87±9.46)分高于治疗前的(16.42±3.52)分;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10.32±2.25)分低于治疗前的(18.73±6.57)分, MMSE评分(20.98±6.32)分高于治疗前的(16.78±3.83)分, 且观察组NIHSS、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慢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 具有显著的疗效与安全性,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欧, 吴双, 沙中玮, 等.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20):2269-2272.

[2] 马超.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血管性痴呆的安全性分析.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9(9):94-95.

[3] 马黎, 鲁国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4, 22(1):90-91.

[4] 郭强, 赵欢, 杨东东,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系统评价.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2):339-342.

[5] 徐冰, 馮卫星, 闫咏梅.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评价. 吉林中医药, 2016, 36(10):1005-1007.

[6] 马铭.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12):2206-2207.

[7] 刘振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1):221.

[8] 刘宝恩, 赵永成, 熊晓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临床对照研究. 实用老年医学, 2017(12):1168-1170.

[9] 刘燕霞, 田明华, 熊瑜.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47例临床观察. 湖南中医杂志, 2017, 33(10):49-51.

[收稿日期:2018-08-14]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