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里遇到更好的自己
2019-07-01贺平兰刘党玲
贺平兰 刘党玲
最近读到一句话:“不是因为热爱而坚持,而是因为坚持而热爱。”笔者对此深有感触,从教已十七年有余,教小学语文的时间与我的教龄一样长,对语文教学的态度是逐日在变化,逐渐在语文课堂里遇到更好的自己。
一、与语文教学的相看两厌
在最初走上讲台的日子里,笔者对语文教学丝毫不感兴趣,备课走马观花,用教参对付,匆匆了事,每天上完课从不会再去反思在课堂上的得失,也不会从学生的作业中思考自己课堂上的优缺点,公开课后老师们的评课意见就像耳旁风一样,更不要说去翻看教育书籍,琢磨儿童心理,寻思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水平了。笔者认为教育名家写的论文著作只是他们一厢情愿构建的空中楼阁,于我何益,而且看之味同嚼蜡,总是觉得他们不过是著书立论赚取噱头,毫无实用价值。不过笔者自幼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喜欢写作,到师范就学的时候,开始有文章入报见书。因为爱好,阅读习惯也就一直保留着。但对语文的喜爱始终没有促进笔者喜欢上语文教学,就这样相看两厌地过了三年。
二、对语文教学的蓦然转变
三年之后的有一天,得一机会,去县城听青年老师赛课。上课过程中,笔者毫无所动,但在颁奖时,有所触动,该老师的课也不是特别精彩(当时我肤浅的认识),笔者要是努力练一下,或许也能站上领奖台。就是在这种功利心的催促下,开始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把所教年级的教材认真阅读,深入體会,并试着设计每堂课的各个环节,也试着在设计中加入独特的、新颖的东西。也开始愿意主动承担学校公开课的教学任务了。记得有一次上完公开课后,有一位老师点评说:“课的设计新颖有深度,就是对学生的态度冷硬,有距离,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时,笔者第一次能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并在心里默默想要如何改进。又强迫自己去看一些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并在课堂上努力改进,比如笑容更自然些、更亲切些,目光更柔和些,语言更儿童化些,笔者也会在实践之后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得失处。
笔者细心观察他人的课堂,发现他们上课就像一个导游领着孩子们慢慢欣赏一路的风景,不急不躁,指点文字,他们是在用心与孩子们一起享受课堂,轻松自在,而且还收获美景。而笔者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情来度过这四十分钟,所以就会觉得时间漫长,而又不得不艰难走完,竭力去挨完的结果自然就是虚脱。笔者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改进,每堂课把自己放轻松,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员,与他们一起学习、分享,慢慢地发现这种“累”的感觉少了很多,“趣”的感觉增加了不少。
三、与语文课堂的相恋相知
笔者执教了一堂苏教版的《水》,让全校老师观摩,笔者在课堂上极其放松,走进学生,与他们同思考、同欢笑、同收获,一节课下来,发现再无疲软抽空的感觉,反而是满载收获的充实、欣喜。为了让课堂更完美,开始看窦桂梅、王崧舟等老师的著作,再回头一望,曾经认为是赚取噱头的书,在今天读来却那么有趣、有味、有益。书读多了,对教学理念也理解得更深更透了,对教学艺术运用更自如了,慢慢地发现那些始终活跃在小语舞台上的是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有底蕴内涵的老师。这个发现更催促笔者不能单看教育类书籍,而应该饱读各种书籍。在这样的理念、目标的支撑下,笔者比以前看的书更多、更广,思考得更深邃。
四、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成长
回首这十七年,笔者从最初的反感、厌恶,到今天的颇多喜爱,觉得在语文课堂上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这与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提升不无关系。多年前,不计较得失,对一切都无所谓,看似淡然出世,其实也是一种消极度日的错误,生活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慢慢地,有些兴趣了,习人长、究学生,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心理审视和心理成长。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人,知道从别人身上学到优点,人就变得谦虚、宽容、沉静。烦躁的情绪少了很多,心静了不少,也定了不少,与别人的交流少了厉色,多了温和。渴望成功的心理迫使自己努力、上进、惜时。有目标、有动力地充实总强过不知如何打发时间的无聊,而且人也会每日精神百倍,而不是颓废、垢面。如今大量的阅读,无论是教育类书籍,还是文学丛书,都让笔者增长了更多的知识,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也更深远了。
十七年的打磨,已然让笔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自信:不凭借任何外在的附加条件,发自内心的自信;宽容:对自己的孩子,对别人的孩子,对身边的人,对陌生的人,都发自内心的宽容;谦虚:对自己擅长的方面,不擅长的方面,发自内心的谦虚;努力:无论年轻时,还是年老时一直努力;优雅:无论有无花样容貌,但淡定从容,举手投足倍显修养;乐观: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勇敢面对;快乐: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发自内心的快乐,无怨无愁………
笔者还会在语文课堂上一路坚持,与其执手白头,因为笔者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