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方式探寻

2019-07-01邓万福

神州·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应用题小学数学

邓万福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小学数学课程占非常重要的比例,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逻辑性、判断性、推理性,对考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题文分析概括能力等具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在教学实际所面临到的问题中,却是许多孩子苦于不知如何解答而陷入束手无策的状态,一味靠蒙猜的方式进行解答,到最后既没理解题意,也没达到应用题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目的。就此,本文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逻辑思维能力

对应用题的思考,教师需要充分考量到小学生的逻辑能力是刚处于起步的时期,而设计应用题目时,以及细致地讲解题目的逻辑思路时,避免带入学生陷入逻辑混乱的思维怪圈,让学生打不下坚实的基础,对待后续的学习中就愈发跟不上[1]。所以,教师需要细致的带领学生认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基本数量词等,为学生打下兀实的基石,让学生明白这种题型的解答技巧,再向一步一步向更深奥的题型延伸。

一、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当题目理解并解答出来了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成就感了,在基于这样的成就感下,学生对应用题更多的好奇心、好胜心就会来了,也就激发了学生更多的兴趣去自主学习,为自己解惑,向更深的层次递进。这样一来,不仅教师教育学生的工作由难变简了,也起到了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造基础的作用。

二、贴合实际生活

从实际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让题目更贴近现实情况。把数学应用题打造成有现实可依性的,把数学带入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贴合的,让学生可以灵活的在现实中看到应用题,随机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对题型的掌握程度。如,在便利店购物时,就可以联想成一道数学应用题[2]。一共有20元现金,用20元钱在便利店买了10颗口香糖,若需要17颗口香糖,请问要花多少钱?请问还差多少钱?理解了这种题型的思路,就可以顺利的解答这些问题。用这类贴近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让学生对不切实际的应用题型感到空洞,而形成空白,特别是在小学生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只会把题目局限在课本上,这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当学生脱离了课本之后,这样的题型就又不会做了,又变成了新知识,老师又要讲解一遍,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进度,教师也会感觉负担大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构建题型,在学生面对相似的现实时,就能够迅速联想到课本的应用题型,脑海中随现实的小变化对应用题型做出微小的变形,对大脑灵活的转动和题型的掌握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在这种微小的地方掌握实在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会更加游刃有余,从而也会更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观察、表达、理解与分析能力

对学生掌握题目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数学应用题有它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专业性,它与语文语言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在初次做数学应用题的时候,很容易会遇到完全看不懂题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去一步步讲解,数学名词是通用的,教师通过第一遍的讲解,后续学生就会明白它表達的意义。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面包:每个3元,饼干:每包4元,饮料:每瓶6元;小刚: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应付多少元?小强有50元,买5包饼干,找回多少元?”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道题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把题目念出来,几个小组一起讨论这道题该如何解答。教导学生去理解“面包:每个3元,饼干:每包4元,饮料:每瓶6元”这个,是已知的条件;个、包、瓶是数量名词;每4个、1瓶、5包是数量单位。学生在基于名词的理解下,就可以这样思考:4个面包,已知每个面包3元,那么4乘以3,就是12元;1瓶饮料,已知条件,每瓶饮料6元,那么1乘以6,就是6元;所以小刚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就需要12加上6元,一共应付18元。这样学生在基于自己思考过的前提,再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不要错过题目的细节,认真看题目需要解答的是什么问题,而不要造成因为不理解题目或者看题不细心造成学生解出的答案跟问题大相庭径。教师把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说,让学生在对于题型的理解分析上就会更加深刻了,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应用题提供帮助。

四、灵活变化题型,由浅入深,思路训练

与上述的“贴合实际生活”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贴合实际生活是一个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题意的方面,再此就是更深入,让学生理解整个题型,教师通过最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去理解此类题型的思路,顺着该思路举一反三,于是对于这类题型学生就能更好掌握了。

例如,对于这道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比较下面一组题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然后再解答[3]。(1)食堂里有15袋大米,又买来40袋,现在有多少袋大米?(2)食堂里原有大米42袋,用去27袋,又买来40袋,现在有多少袋大米?这道题虽然问的是同一个问题“现在有多少袋大米”,不过给出的已知条件不一样,于是得出的结果就会不一样。这就是同种题型的不同出题方式,大致的思路并没有多少改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比如,食堂里原有大米30袋,用去20袋,隔壁食堂赠送5袋,又买来40袋,现在有多少袋大米?就得出了公式30-20+5+40=55,依照这样的规律随意变换,那么即便是换个说法这道题的题型学生也就明白了,这就是思路训练,由浅入深,对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解答任何数学难题都是很通用的办法。

结束语:

对小学低年级解答应用题的教导,是循序渐进的,依小学生对应用题最基本的题意理解开始,再教导小学生数学专有名词,针对于小学生理解题意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接触过的应用题目入手和设计。先带学生入门,这基础的东西学生都熟悉后,就可以深入为学生讲解题目了,通过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理解题型,当整个题型掌握,学生做起应用题来就会游刃有余了。

参考文献:

[1]赵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研究浅析[J].东西南北:教育,2018 (3):213-213.

[2]张亚芝.漫谈新时期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J].神州,2017 (4):231-231.

[3]马俊芳.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探究[J].甘肃教育,2017 (16):52-52.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能力应用题小学数学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