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传播中纪录创新的时代

2019-07-01廖婉如

神州·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记录科技成果

摘要:2017年5月,《创见未来》系列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晚间黄金时间推出,好评如潮。通过走访央视科教频道编导陈东,谈及这一特别节目的创作背景,了解了如何用影像呈现改革开放年代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如何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成果振奋全民的精神、进行科学普及,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技成果;记录;创新

讲述科技创新走进生活的精彩故事

“我们探索世界未知的一面,勘察、探路,重要的是把控方向,在路上我们发现风景也创造风景,路再长,我们总能接力前行,未来美好,依靠我们努力去创造,未来无限,让我们携手创建。”

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建制化进程已经整整100年。在这期间,中国几代科学家前赴后继,肩负使命和担当,进行前沿科技探索和长期短板攻坚战,以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奉献精神积极推进科学普及和社会服务。

那么,如何立足新时代背景,抓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成果进行视觉呈现呢?《创见未来》系列片首先和我们讲述了一个遥远的故事: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团队。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中国在西非三国出现严重疫情以来,在物资、人员上的援助从未掉队,迄今中国政府以空前力度提供了四轮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并先后租用了8架次包機,运输相关物资与人员,中方已经和即将向疫区派出的防御专家和医务人员超过1000人次。

埃博拉病毒极强的转染性、医疗队员置自身生死而不顾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抗击埃博拉病毒方面所采用的医疗技术,在节目中都得到了精彩的呈现。有力的反映了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精忠报国、敢为人先、求真诚信、拼搏奉献”的主题。

纪录基础研究中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2013年3月15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一项震惊物理学界的科研成果: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首位“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在有关采访中曾经说过:基础研究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当然,这些是不能即刻带来经济效益的。它带来的更多是短时间不能见效的东西,包括科研水平的提高,即创新能力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对技术的推动和发展等。2012年,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被《科学》杂志列为当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

在节目结构上,陈东选取了暗物质研究团队和墨子卫星的量子通讯研究团队两个典型事例,深入挖掘取得成果背后的感人故事。

关于暗物质研究团队,系列片的解说是:

当不得不相信,整个宇宙中,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和我们所认知的物质,只占全部总物质量的不到1/20,甚至我们的身边都存在着大量不可触摸、不可观测、甚至不可发现的未知物质——这就是暗物质。

关于墨子卫星的量子通讯研究团队,系列片的解说是:

也许我们憧憬的未来,是能够遨游在宇宙之中,开创星际移民的征程,去发现、探索、体验每一个或美丽或艰辛或曲折的未知世界,可是,当大家与地球家园的对话,那遥远的路途让光和无线电都无能为力。时间漫漫,也许大家会忘掉地球,忘记人类的身份,再见时,已成路人。

谈及这一创作构想,陈东说:基础科学研究是文明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来、将来到什么地方去?这些探索让我们永远有动力追求未知。我们力求在科学传播中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天空。创造、创新,都是为了遇见未来。

怀抱创新之心方能拥抱科学的春天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眼睛,将探索能力伸向宇宙边缘,寻找宇宙远古的记忆,观测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探索地外理性生命,打开通向人类历史和未来的门。

通过节目,我们能够跟随镜头,探访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在四川雅砻江,锦屏地下实验室位于垂直岩石覆盖之下2400米,是目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容积3.5万立方米。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洁净的低辐射研究平台,能够自主开展像暗物质探测这样的国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课题。

科普类节目方面,陈东虽说负责策划过《中国记忆》、《飘扬的红丝带》等,有一定的经验。但面对《创见未来》系列片的创作,陈东依然从零起点出发,在中国科协和央视科教频道领导的支持下,他和创作团队深入科研单位进行了三个月的调研,力气以节目创新、媒体融合的理念使节目出彩。

于是,节目有了主题板块的呈现:

“创新争先奖”的“前沿突破”——表现尖端前沿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面对挑战,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魄力和风采。

“短板攻坚”——表现科技工作者们面对压力和困难,迎难而上、刻苦钻研、勇于担当,全力攻克产业转型升级和保障国家安全关键技术瓶颈的精神风貌。

“转移转化”——讲述科技工作者们如何努力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应用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大众、惠泽于民的故事。

同时,我们还看到了节目采取三维虚拟演播室和外拍小片相结合的手法。演播室主要承载对科普知识的解读、嘉宾的访谈、与观众的互动、以及科学实验的演示等功能,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贯穿作用。外拍小片主要是讲述人物故事和科研项目的研发历程,展现人物精神风貌以及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对人类、对社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采访结束时,陈东感慨地说:科学节目的传播要见人见事见时代。《创见未来》如果说能有点成功,关键是故事中的人,他们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拼搏奉献的高尚品格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感动中,以电视媒体的属性,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以科学知识的普及,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关注和学习的热情,是我们又一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玲宁.自媒体科学传播对大学生科学素养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转基因传播为例[J].新闻大学,2018 (05):77-83+149.

[2]王大鹏,贾鹤鹏,吴欧,钟琦.网络自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新动能——以“网红”科学家为例[J].新闻记者,2018 (10):47-56.

[3]王勇安,马佳慧.科学传播视域下少儿科普图书中的隐喻应用——以《小灵通漫游未来》为例[J].出版参考,2019 (02):46-49.

作者简介:廖婉如(1991-)女,籍贯:湖南,学历:本科,专业:法学,单位:高榕科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记录科技成果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