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7-01周欢欢

神州·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健康状况民办高校

周欢欢

摘要:民办高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宏观教育目标一致,皆肩负着为国家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对民办高校而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仅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要课题。虽然国内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丰富而深入,但大多集中在公办高校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学者专门探讨上海市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尚不多见,主题相关的实证性研究亦相对较少。本课题利用SCL-90量表,深入剖析上海市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旨在提升上海市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上海市民办高校教育提供建设性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SCL-90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我国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逐年增加且趋势在加快,国外更甚,有将近50%的大学生需寻求心理咨询或帮助。诸多研究以心理健康量表来调查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一般在10%至30%之间,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相比,其办学形式、生源结构、学生特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亦存在差异,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也有着某些方面相对更突出的心理特点。

一、上海市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截至2019年,上海普通高校64所,民办高校19所。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随机抽取四个学院,再在每个专业随机抽取年级和班级。采用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以下称“SCL-90量表”)并辅之以自制的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研考察,2460名学生样本,以分析上海市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次测量共发放问卷2660份,实际测试有效问卷共2435人,有效率为约为92%。

(一)学生心理问题出检率

参与本次有效测试的2435名学生当中,最高得分342分,最低得分108。总分值超过160分偏离正常心理范围的学生共有653人,占比26.8%,其余73.2%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此次被调查对象中,有173名学生的因子均分≥3,占比为7.1%(存在中度心理问题);总均分≥3分的学生共有58人,占比2.4%(存在重度心理问题)。

(二)凸显的心理问题的类别

据调查数据,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在躯体化、精神病性、恐怖、敌对、焦虑、偏执、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9个因子方面的,依次递增趋势,该特征类别与公办高校大体情况趋于一致,可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特征。然而,受生源结构、教育模式、学历文凭社会认可度、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在“焦虑”和“抑郁”等類别的数据略微高于公办高校。因此,上海市民办在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致力于探究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各类大学生心理问题分布状况

首先,从性别对比来看,统计出女生的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皆总体高于男生,即女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几率高于男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预计是与男女两性生理和心理差异有关,并且两性社会角色的不同、男女能力素质发展各异。

其次,测量结果显示,贫困生的各因子均分及总均分皆高于非贫困生,且差异略高于其他因素类别。二者在焦虑、抑郁、偏执的因子及总因子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余各因子间的分值均无明显差异。贫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亚于非贫困生,因此,高校工作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特别留意贫困生,以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再次,从生源成长地区来看,农村生源相比城市生源,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些许。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来自城镇的学生多数为江浙沪地区以及其他城市,成长在城市的学生,从小生活条件较优渥,享受充足的教育资源,因而学业压力相对大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加之考上民办高校,会增添其挫败感。而该校籍贯是农村的学生,大部分也是江浙沪周边的农村,偏远农村的相对较少,其自身家庭条件相对城市籍的学生来说,差距不显著,加之相对宽松的家庭教育氛围,心理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

最后,从家庭结构来看,一方面,在SCL-90量表的测试中,独生子女的各个因子均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在“偏执”因子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余各项差别不太明显。

(四)结论总结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异同;占比为26.8%的学生偏离正常心理范围,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上与性别、是否贫困生、不同生源地、家庭状况等有一定关联。

二、归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一方面,相比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卑感更强。这一群体普遍认为自己高考失利,对现状不满导致对自身不满从而自卑,容易引发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大学生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在学业方面,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兴趣弱,自觉主动意识较差长久如此增加了新阶段的学业压力;在就业方面,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的学历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就业压力颇高,无形中影响了民办高校学生的心智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庭因素占据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家庭经济条件——是否为贫困生;家庭所在地区——城镇还是农村;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家长教育理念——放羊还是圈养,严格教育还是宽松教育……以上均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着重要且相互交错的综合作用。

(三)学校因素。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具有其自身特殊性。第一,教育对象方面,民办高校生源多数为高考失利分数较低的学生、专科生、“三校生”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第二,经费方面,民办高校无国家的财政拨款,是一种以学养学的状态,因而学费较高,部分学生在学费方面承担心理压力。第三,民办高校相比普通公办高校来说,境遇特殊,办学起步较晚,学校发展历史不长,社会认可度不如公办大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心理失衡。

三、对策研究

在剖析了现状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学生和家庭层面、民办高校层面、社会层面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在学生个人和家庭层面,首先,家长和学生应转变观念,更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且“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都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出现心理问题,避免不肯咨询、拒绝就医的现象。其次,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有助于降低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可能性,及时预防;同样也有助于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状况。最后,加强家校联系,双管齐下,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支持并协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在民办高校层面,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真探讨、积极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致力于改善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其更健康的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心理素质。第一,开展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对个体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达到检测预警的效果。第二,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突出教育重点,规划课程设置,强化专业知识渗透,形成协同效应。加强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等课程选修课开设效果。第三,加强心理健康相关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教育,利用校刊、板报、讲座、公众号等宣传载体,拓宽对于心理健康认识的覆盖面。第四,完善预防、应急追踪机制,建立有效的“梯队系统”提高管理效能,增强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突出专、兼、聘三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力量,构筑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防为先。

在社会层面,一方面,民办高校应突破高校校园的限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辐射到社会心理健康社团组织,例如:上海市心理卫生协会、上海市心理学会、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等组织。另一方面,申请政府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资助经费,增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经济支撑。充分挖掘社会领域的专业资源,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致力于改善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陈毕晟:《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家化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1)。

[2]兰丽:《基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5 (3)。

[3]李婷婷:《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科教文汇,2018 (2)。

[4]桑正:《上海市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2014年。

[5]Mar Russell and Darcie Karol.16PF Fifth Edition with updated Norms Administrators Manual.champaign,IL.Institute for Personality and Abiility Testing,Inc,2002.

[6]Sherry A.Benton,Ph.D.John M.Robertson.Changes in Counseling Center Client Problems Across 13 Years,Professional Psychology,2003.

猜你喜欢

贫困生健康状况民办高校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