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对于现代生活的表达

2019-07-01赵琳琳

神州·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包拯身体

2018年在青岛“青蓝之梦”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师生优秀作品展中,有几件以“人”为主题的作品令人深思,不由得觉得那看似静止的艺术是每一个人的瞬间。

张向玉教授的《失·蝕》系列人物雕塑作品摆放在雕塑馆内侧面白墙前,是一处安静的地方,作品呈现出的情感却是热烈的。此系列有三件作品,均树脂着色材质。“失”是气氛低沉的字眼,“蚀”在低沉的气氛中产生了许多“疼痛感”。矛盾曾经用《蚀》来命名他的著作,描写动荡年代对人的熔炼。此处的《失·蚀》中塑造的人,也许就是观看作品的你我。三件作品呈现的人物均为女性,肢体瘦长,人物身体表面坑洼不平,五官模糊,只有呈圆形、大张的嘴巴十分显眼,似乎是在经历某些激烈事件的瞬间所做出的反应,张开的嘴巴让我们似乎就要听到女性呼喊的声音,作品具有优美的曲线。第一件作品《失·蚀》之一的女性肢体动态是三件中幅度最大的,似乎是风浪来袭,人已经无法安稳站立,身体随着风吹摆动,由女性的发尾起,到盆骨再到脚尖,呈现S型的韵律。女性身体的肌理非常粗糙,让人联想到不同的伤痕,有些是锋利的划痕,有些是融化的状态,使人感到疼痛、孤独。凹凸不平的身体肌理让人感觉到是在遭受苦难后的伤痕,代表着失去与不完整。《失·蚀》之二的女性头颅微微上扬,双臂下沉,如果说第一件作品是暴风雨中挣扎的人,那么第二件就是锤炼之后无力的下放,是筋疲力尽倒落在地之前瞬间。《失·蚀》之三让人感受到最多的是忍耐,它没有第一件作品强烈的肢体语言,也不是第二件无力的状态,似乎是风雨嘌呤中的随波逐流。这种瘦弱的艺术形态,贾科梅蒂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作品也同样的孤独、单薄、伤痛。如果说作品人物的伤害代表着人生种种的困难,作者并没有太多的表现对困难的抗衡精神,似乎是将表达坚韧、不屈、珍惜与改变的权利留给了观众。

李安红教授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塑造了瘦长的裸体人体,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的思索。男人双手托着女人躯体的背部大步行走,他手中的女人似乎毫无重量,仰面朝天,四肢下垂,这里似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命的消失。这两个人是从哪里来?又要走向哪里去呢?我们的路是从何处开始?生命的终结是否就是终点?人物的男女性征明显,五官的塑造有非洲的神秘味道,眼睛大而圆,高鼻,嘴唇厚。画家高更曾有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描写的是他在非洲原始部落的生命感悟。现在的科学能告诉我们肉体来自哪里,去往哪里,但是不能给众多独立的灵魂规划一条统一的道路。也许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曾经遭受苦难,曾经失去这样或那样的东西,但是我们仍然走在时间的道路上,没有人回头。

陈刚的作品《儒士》的题材显然要轻松一些。此件作品为木质,简单的雕刻了一位中国古代宽衣博带的儒士形象。作者的雕刻极其粗犷,重视整体性,抓住儒士身份的几个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创作,对于儒士的形体塑造准确生动。在儒士的身体上可见明显的塑造痕迹,作者只是较细致的刻画了卷起衣袖后露出的左手,手上拿着书,更显得儒士不拘泥于小事的风范。除此以外依稀可辨儒士的长胡子、发髻和身体的基本形态。这位儒士衣着严谨整齐、身材挺直宽厚,是典型的古代儒雅之士的形象,让人觉得温厚、正直、刚毅。作者选用木材,让人感到朴实,木相比其他工业时代的产物要更加具有自然性、能让人联想到生命的传承,这里也能引申为儒士文化在中国的扎根、繁衍不息。中国文化讲气韵生动,“得义可忘形”,正是这件作品的意义。中国自孔子以后就有了儒士,儒士的身份几经变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具体表现。现代较直白理解儒士,大概就是温文尔雅,看起来受过教育的形象,最关键的是头发一定梳的整齐,戴眼镜,但这些都代表不了真正的儒士。现代中国社会依旧尊重儒士,知识分子也保存了浓厚的士大夫意识,儒学依然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源头,这说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结构依然存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中,即使许多外来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以新时代的角度看待儒士,我们不可认为儒士仅是柔弱不敌拳脚的形象,中国文化动静皆宜,互不排斥。《周易·乾卦》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重视“刚”,推崇“为之不厌”的生活态度,儒士身上自当应该有刚毅的精神气质。

另外于世宏教授的《包拯》也是塑造某种特质的人物形象。包拯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固定的形象设定和重要的位置,是正直清廉,为民除害的正义代表,这有区别于西方的英雄主义。《包拯》这件作品树脂着黑色,体现包拯最代表性的黑肤色特点,也是“铁面无私”形象的塑造需要。包拯头戴超长帽翅的官帽,五官鲜明,长胡浓眉,眉头紧皱似乎正在思索。包拯的眼睛炯炯有神,微仰头,遥望前方,北宋国家动荡不安,定在担忧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命运。包拯身穿官服,左臂微曲,左手前伸右手托方形官印与胸其高,象征着权力,身体形态笔直挺立,象征刚正不阿,让人感受到严肃、威严、不可侵犯。《包拯》人物的五官刻画、与官服上的细节、包官印盒子布打结之处的细节都非常细致,相对来讲包拯宽厚粗壮的身体占了人物的绝大面积,这些部分无装饰、无多余刻画,是留白的意向,与其他细致刻画点形成了点与面的韵律关系。

在作品前可以尽情的感受,打开自己情感的关闸,是一次很好的释放。这些或者单薄伤痛、或者温厚正直的形象正是我们某些瞬间的放大。

作者简介:赵琳琳(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包拯身体
我们身体的由来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铁面无私
——包拯
包拯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