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探究
2019-07-01张凯
张凯
摘 要: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学改革永恒的话题,而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则是提课堂质量的有效手段。但目前高等院校课堂中仍存在着教师成为高等院校中的唯一“表演者”、课程考核不注重过程评价、学生只注重整个学期的后几周课堂教学等现象。为此,应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的改进、学生的自身职业规划的建立、课程提高过程考核比例和注重学生差异依据学生自身特点教学四个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4.080
在目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为辅。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非常的少,这就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的听讲,完全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思想开小差、“身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非常突出,更有甚者哪些对课堂内容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在私下玩起了手机。而老师也不能够完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达不到具有针对性教学的目的。为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关注的问题。
1 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在校大学生规模的扩大,提高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在其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也显得日益重要。在大学的课堂中,理论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实际上目前高等院校中的课堂本末倒置,教师却成为了主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成为高等院校课堂中的唯一“表演者”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多数大学课堂成为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演讲,而坐在下面的学生除了几个真正想学习的在听讲以外,其余对课程不感兴趣或者不想听课的学生都是呈现一种无所谓的状态,还有些学生干脆坐在教室的后排低头追剧或讨论着当下流行电视剧的情节,以至于造成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出现低效或负效的现象。
1.2 课程考核不注重过程评价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学课程特别是应用性课程应具有一定的活力,虽然众多大学在进行大学课程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或其他互动教学,但是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即老师讲授陈述,学生听讲做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呈现了较为原始特征,如将成绩分为以下几部分:出勤考核,作业考核或者笔记考核和期末考试等。但综合现有的研究显示,这种考核仍没有注重过程考核,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并且如果是考试课程的话,平时成绩占据的比重仍然较小,最终还是期末一考定乾坤。
1.3 学生只注重整个学期的后几周课堂教学
由于大多数学生不仅缺少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而且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学生并不注重系统的学习课程,而是遵守着“六十分”的原则,觉得能拿到学分毕业就行了,考高分没用。这也造成了大多数大学生在整个学期前几周的课堂中迟到,早退和缺勤的现象非常突出,还有些学生忙于校外的兼职赚钱,从而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这在毕业班的情况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目前高等院校课堂中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但课堂教学质量滞后,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无疑是其重要原因。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教师对所承担的课程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且存在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不看重与学生的交流,不注意对学生自身职业规划的引导和思维能力的培育。第二,高等院校的考核体系不完备。课程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当前大学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内容也偏向于对学生知识点记忆,并不注重对掌握其过程的考核和运用。基于此,学生只要重视整个学期的后几周,特别是考试前两周进行突击的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也能够起到六十分的效果,这也造成了“学一门考一门忘一门”的普遍现象非常突出。
2 提高大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措施
2.1 课堂教学要深入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未来职业规划
要想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教师应在课堂中最大限度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第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设置虚拟的仿真情景,营造实际工作中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条件。另外,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实际工作和课堂教学交叉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尽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第二,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学培养学生最终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适应社会实际需要。而案例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案例分析,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分析,学生能够增强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规划自身的职业目标,了解未來的职业需求和今后的工作需要,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所学知识是为将来工作的需求,从而从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2 联系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教师要联系专业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在课堂开始阶段,要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目标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达到。最基本的也要让学生明白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那些,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并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最终能够达到基本解决实际工作中“定义”某个概念、“识别”某种因素、“评估”某工作遇到的挑战以及其他相关目的。
2.3 提高学习过程考核比例,增强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压力
首先,在学期的第一次课堂上应明确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把课程分为若干個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等等。其次,应该明确每个知识点应如何进行考核,比如写论文、分组讨论、小测试等。还有可以增加教学课程的期中考试,降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考核中的比例。第三,不要进行期末考试前的重点内容辅导,可以进一步尝试建立本课程的期末考试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以便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要拓宽考核范围,不能仅仅用考勤或作业来决定。尤其要强调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案例讨论的参与度等等。另外,教师要做到奖惩分明,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加课堂教学质量。
2.4 注重差异,依据学生自身特点教学
因为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差异,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由此也导致了他们课程喜欢程度的不同。如在宏观经济学或微观经济学的课堂中上一般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扎实,否则就会对这些基础课程听着非常吃力;再如国际金融课程中,如果学生对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前期课程掌握得不好,同样也会导致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不同程度的喜好。为此,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为此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授课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观察,发现每一位学生对本课程的接受程度,喜欢、不喜欢还是讨厌。为此,授课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认真观察,对学生个体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授课中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授课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在授课中采取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课程能有较深的理解。而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真正从心里帮助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尤其是对于课程基础知识能力差的学生,授课教师更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点滴进步中得到满足,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获得知识和乐趣。
3 结论
高等院校课堂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乎着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而提升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是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今后大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在讲课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反思,总结经验,采用较为灵活的授课方式,不能一味的进行“个人表演”,挖掘适合自身且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大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辉.影响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关键教学因素——基于学生视角的问卷和开放式调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4):34-39.
[2] 黄河.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18,(8):194-195.
[3] 张婷婷.高校学生参与式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141-142.
[4] 王金兰.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27-28.
[5] 何秋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司金融课程考核改革研究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9,(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