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研究
2019-07-01黄燕肖洁莹巫丽丽任子轩
黄燕 肖洁莹 巫丽丽 任子轩
摘 要:基于政策支持视角,分析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问题。从多案例分析结果来看,目前阻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为资金不足、融资渠道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以及传统旧思想等。因此,政府应该在提高返乡创业贷款、减征税收等方面进一步出台和完善相关举措。
关键词:创业意愿;农村籍大学生;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4.041
1 引言
2018年11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增至740万,非农创业人员增至300万。改革开放40年以来,农村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创业热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给返乡创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素质较高的农村籍大学生已成为返乡创业的中坚力量。
然而,目前农村籍大学生的返乡创业的热情不高,对返乡创业的认可度不高。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普遍只停留在“有意向、可能会返乡创业”的阶段,真正付诸实践的少之又少。经过调查发现,主要面临国家的优惠政策较少、融资渠道较少、农村创业环境差、农村配套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政府支持的层面探究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研究,通过对准备返乡创业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在他们创业过程中仍然存在重重阻碍。通过调研分析得出目前政府在支持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其下一步的支持政策提出建议。
2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存在的障碍
尽管政府不断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但是成功者并不多。一方面,政府扶持的贷款和补贴数额较少并难以申请。另一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阻碍了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通过调研发现阻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如下几点。
2.1 缺乏创业资金,政府贷款和补贴少
资金问题成为那些准备返乡创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的主要阻碍。刚毕业的大学生积蓄不多,因而需要通过贷款或融资的方式获取支持。现在各省、市、地区政府争取为符合条件的創业者提供低利息甚至是无息贷款,此举缩减了创业成本。然而,大部分农村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只能申请到8万至10万的创业贷款,再加上政府补贴的申请程序过于复杂,难以申请补贴。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仍然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最终导致创业失败。例如,2016年四川眉山市仁寿县的大学生唐冬返乡创办生态养鸡场。创业之初,唐冬的创业资金主要是自己向亲朋好友借款,小额的政府贷款只占数十万创业资金的一小部分,同时政府的税款优惠政策也难以申请。唐冬背负了极大的资金压力,两年后唐冬的养鸡场没有成功,浪费了大量时间和数十万元资金。创业失败后,唐冬指出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及创业潜在的风险。更不尽人意的是,当地政府没有承担起职责及义务,支持年轻人返乡创业。
2.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销售渠道狭窄
农村基础设施较差也是阻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原因之一。农村大都在偏远地区,存在交通设施落后、通信网络不稳定、污水垃圾处理设备不足等问题。很多返乡创业的农村籍大学生聚焦于在网络上销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故良好的乡村道路和无线通讯在大学生决定是否返乡创业的过程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农村当地政府难以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指导使得很多创业项目被扼杀在摇篮中。例如,某农业大学的谭某,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山东老家,开办起一个100亩的农场。农场主要种植大棚蔬菜、草莓、蓝莓等作物。但是两年之后,该农场就彻底关门。他创业失败主要是因为缺乏销售渠道。作为种植农场,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他的农场几乎没有渠道商,农产品等着商贩来收,大量农产品在为卖出之前就腐坏。农场附近交通不发达,再加上当地无线网络没有完全覆盖,该农场的农产品很难在互联网上销售。除此之外,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也是导致农场关门的原因之一,例如如何培育新品种和科学治理病虫等。只有农村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有想法有能力的农村籍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
2.3 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显著,人才引进难度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多项农业政策及惠农措施,然而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之间的要素双向流动低。比如城乡的教育差距明显,农村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在农村地区创业难以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等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返乡创业。例如,江苏北部的农村籍大学生张进,在家乡开始了互联网创业。张进的返乡创业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因为县城里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非常少,融资规模比大城市小得多。同时,张进公司的员工大多来自当地,因为在小县城招聘不到高技术人才,大多数员工只有高中学历,只能完成最基础的工作。把互联网人才们招榄到小县城,需要付出比大城市高很多的资金成本,张进公司的人力成本占到了总支出的60%以上。同时,因为该县城较为偏远落后,张进经常需要出差,辗转各大城市面见投资人和参加展会。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目前城乡差距大是阻碍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2.4 传统观念落后,很难发觉农村创业机会
不少大学生在返乡创业时会遇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比如亲朋好友认为从城市回到农村是“没本事”。“逃离农村”的思想仍然深深驻扎在广大农村人民的心中。据调查分析,农村籍大学生在选择是否返乡创业时,家人好友的支持和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由此可见,许多农村籍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创业,是受到过程中的各种非人为或是认知因素的阻碍。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当给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更多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
3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案例中农村籍大学生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政府支持视角上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高返乡创业贷款
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之初,创业资金是首要难题。相比于高级知识分子和回乡农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启动资金和固定创业场所,再加上缺乏社会人脉关系,导致大部分返乡创业的农村籍大学生面临重重困难。目前政府规定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如创业需要更多资金,则需要向银行申请担保贷款并担负较高贷款利息。且商业银行一般不会贷款给大学生。目前多省市推出各项计划促进大学生创业,如:上海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设立了 “天使基金”。但大多数计划偏重于高科技创业,且多集中于城市。远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很难享受到。政府的支持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政府应扩大政策性贷款的范围,提高额度。如哈尔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最新政策,科技类创业的最高政府贴息贷款额度提高至30万。另外,加强了对合伙企业的贷款扶持,该企业每人可贷款10万元。只有解决了农村籍大学生的资金问题,才能促使他们专心致志攻克技术难题。
3.2 减征税款,提高补贴
政府应为正在创业中的大学生减征税款,尤其是返乡创业的农村籍大学生。譬如政府对从事私营的学生3年内按8000元/户每年按顺序扣除当年应缴纳的实际营业税、城建维护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税,并且在限额标准上可调至最高二十个百分点。虽然政府推出了相关政策,但是大学生很难真正享受到优惠政策。因而政府在不断扩大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政策,并且能够用较为简单地手续申请到优惠资格。
3.3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优化创业环境
由于我国农村的环境相对城市落后,地理位置决定了乡村与外界的联系较少的客观事实,为此政府更应在提升乡村创业的基础设施方面多关注多建设,其中主要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无线网络等。当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向农村输入更多高科技技术,减少“豆腐渣”工程。尽量贴合当地居民意愿,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农村打造成为能够吸引大学生创业的好地方。
3.4 鼓励城市转移,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政府应该激励人口密集的城市转移,鼓励居民往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农村流动,企业将产业转移至生产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增加城乡人口流动性,平衡城乡之间资源的不对称,缩短二者的差距。
3.5 改變传统观念,营造返乡创业氛围
传统的思想观念同样阻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尤其是父母和亲戚朋友旧思想的影响。政府应提供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者交流平台,为准备创新创业者树立一个准确的创业价值观。同时又希望各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搭建上呕心沥血,加强创新创业的基础教育。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4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得,政府的支持力度越大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呈正相关。同时,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行动又响应了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因而政府加大力度促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符合当今的社会趋势。能够改善农村当地就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某领导曾在调研中提及:“大学生回本村任职,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又是解决基层人才缺乏的管用之举。”可见,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当地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对返乡创业贷款的增加、提高补贴、减征税款、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提升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
参考文献
[1] 陈雨晴.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7.
[2] 刘航.牡丹江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3] 农业农村部:目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达740万[EB/OL].http://field.10jqka.com.cn/20181109/c608059209.shtml,2018-11-09.
[4] 张艳艳.“双创”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现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10).
[5] 晏成蹊.特稿:返乡创业的“内心引力”[D].杭州: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