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研究
2019-07-01孔荣华
孔荣华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严谨态度、职业精神、技德并重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我国现阶段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必然需要,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成长、就业和发展的内驱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4.037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时代大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早期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界定更多指的是手工艺匠人在制作和创作作品过程中追求完美无瑕、精益求精的一种专业态度。像“巧夺天工”、 “庖丁解牛”都很好的阐释了工匠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度,特别是最近几年全国掀起了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潮,人们对工匠精神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界定。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对所从事工作态度的精神理念。所以“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严谨态度、职业精神、技德并重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耐心专注、一丝不苟、完美极致,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协作、进取、卓越、创新。
2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
多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更多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近几年职业技能競赛的广泛兴起,更加深了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的重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的培养,进而导致许多文化类思想类的课程被边缘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职业素质、文化礼仪、团队协作、方法论、工匠精神实例等综合素质板块。在这种理念引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有技能有知识没素质没文化,缺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缺少人文情怀,缺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2.2 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氛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环境有待提高
就目前社会形势来看,更多的人还是喜欢选择从事管理、科研、销售等白领工作,对于一些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待遇低、受尊重重视程度也低,所以从事技术的人员相比要少。这种不重视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习气,造成人人都不想从事这种工作,即使没办法选择了,也会时时想着跳槽,不安于现状,这让高职学生失去了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应有的社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大学生生活、娱乐、沟通交流的真实体现。目前大多数高职校园文化都大同小异,形式较少,缺乏创新性,能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就更少了。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他们更多的还是通过一些比较快捷的平台:像微信、微博、QQ、公众号,还有移动客户端、电视、电子图书杂志等的方式来学习和了解工匠精神。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并没有有效对接,高职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和感受的还是象牙塔里的美好、单纯、天真、浪漫,没有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素养和企业的职业素养融合在一起,实现零距离对接。于是就导致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认同度不高,对自己以后从事的专业,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利于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进步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这块阵地,要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利用好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尽可能多的用移动宣传媒介,实时的让高职学生认识和感受工匠精神,进而提高高职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认同度。
2.3 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度不高
在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的新形势下,许多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为了在比赛中能取得好成绩,有些院校会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来鼓励老师和学生全力以赴参加技能大赛,甚至和专升本相挂钩。这也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对工匠精神的渗透融合不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将企业的职业行为、职业精神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并没有将工匠精神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里,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真正意义。
2.4 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领和渗透力不足
在我国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首先就要注重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企业的实践实战经验,缺乏对职业素养和技能素养的深层次认识,缺乏职业创新的精神理念,缺少对工匠精神精髓的理解和把握,这就影响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教师是培育学生的主体。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情况看,大部分高职教师还没有走入学生的心中,和学生之间还有距离。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没有对老师产生敬畏感。另外企业师傅真正走入课堂的也比较少,没有教师和师傅作用力的双重融合,也就没有了榜样的力量,就无法对学生产生持久的精神影响。所以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引领和渗透力还未有效的发挥出来。
2.5 高职学生思想观念落后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职学生更多的认为什么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这些都不重要,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学管理、电商、人力、营销、物流等专业,因为毕业后可以当白领。如果学的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等专业,他们认为毕业后就要进车间,当一线工人,觉着不体面。即使当时分到车间,他们也不会踏踏实实,安心工作,更不要谈什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高职教育必须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了解。
3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3.1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必然需要
2015年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力争用十年时间实现“制造强国、中国创造”的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期,制造业面临的诸多问题,许多产品质量不过关、品质没有保障,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人才。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让全世界看到了“制造强国、中国创造”的坚定决心。这些都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来完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0)》中指出: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注重技能人才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塑造。换句话说就是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价值观不但需要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配合,更需要国家宏观层面的支持和激励。德国、日本之所以能创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因为他们注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中国要想实现制造强国、中国创造,就要重视工匠精神,都能坚守并践行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进而打造更多优质的中国品牌。所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
3.2 工匠精神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柱石,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战略基地,而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国是劳动力大国,但却不是高技能人才强国。目前我国高技能型人才仅占不足5%。高技能型人才的不足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源。所以要想加快企业的创新发展,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工匠精神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将初心、匠心、敬业、乐业的态度与企业的职业精神相融合,从而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3.3 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为什么相同的原材料,相同的机器设备和管理要求,中国就无法创造出世界品牌。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于是国务院在2014年提出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15年随着《大国工匠》热播,让工匠精神成为了焦点。2016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于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正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努力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沃土,高职院校应当自觉承担起责任和任务,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培育的全过程,为国家输送更多复合型工匠人才,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4 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成长、就业和发展的内驱力
高职学生要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只有自身综合素质过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稳、敢创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是日新月异,新的技能也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职业技能转换和升级的能力要提高。在职业技能转换和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工匠精神的内驱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快速调整和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所以高职学生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又要重视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个人精神内涵,让自己在成长和未来发展中都能做到一丝不苟、潜心钻研、独具匠心、追求卓越,在岗位转换和升级中做到个人发展与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进而实现自我职业生涯中技艺和精神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2] 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2-65.
[3] 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职业教育,2014,(10):66-69.
[4] 谢志平,陈丹,何应林.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述评[J].职教通讯,2018,(17):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