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1+1>2”的知识共享研究
2019-07-01钱莉
钱莉
摘 要:阐述了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从现实和理论层面探讨了知识共享的概念、影响因素、阻碍,进而提出促进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4.031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曾有过预言:“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知识会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我们必须得承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知识经济,到网络经济、共享经济和智能经济的接踵出现,知识浪潮已经在全社会涌动,知识流动的速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效率。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关键的资源,并且对于一些新型的公司形态,知识等同于公司产品的原材料,可见其对现代企业的运营及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布鲁肯学院的研究发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仅有10%-50%依赖于传统有形资产的管理,而50%-90%依赖于知识这类无形资产的管理。因此,被称为管理界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关注的焦点。知识管理的四个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构成闭环的知识活动链,而知识共享是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也是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最富挑战性的问题(姜道奎,2012)。
1 知识共享概述
1.1 知识共享的概念
知识共享,即通过一定的媒介与他人分享、利用知识,使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转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主体间的知识交流过程,对知识分享和利用,进而提升主体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促进知识创新、团队创新,从而最终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据咨询报告的研究显示,企业内部信息和知识的12%在需要的时候很容易被人们获取,46%以电子文件和纸张的形式存在,但由于文件转换困难和数据格式不兼容等原因很难被分享,42%则存在员工的大脑中。因此,鼓励企业内部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应用、转移有效信息,扩大企业内部知识拥有者的范围,提高企业对现存知识资源的消化和吸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1.2.1 主体因素
知识共享依赖于知识转移的双方,从而受到知识共享主体的影响。比如主体间的信任、分享意愿等。研究发现,个体知识共享倾向和意愿对于知识管理非常关键,只有当共享双方乐意参与知识共享时,知识共享最终才能实现。Roberts(2000)指出,知识共享成功80%和人相關。
1.2.2 知识因素
知识最常见的分类是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比显性知识更难管理和分享。但在实际工作中,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价值、更起作用。经济学家张维迎曾指出:“企业最终要的竞争力关键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中80%来自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1.2.3 环境因素
知识共享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文化、领导特征、基础技术支持等。领导是组织情境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学者研究领导风格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发现,变革型领导和授权型领导会促进下属的知识共享,同时,领导的集权水平越低,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水平越高。并且,随着智能无纸化办公的推行,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高效的通讯存储平台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能够为知识的畅通与流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1.3 知识共享的障碍
1.3.1 个体分享意愿不足
知识的分享和利用并不是自发进行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掌握、消化知识是为了累积个人的优势,在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认为具有竞争性的知识在成员间共享会削弱自身的优势。因此,个体出于职业安全的考虑,未必有很强的动机与他人进行知识的共享。
1.3.2 组织内部缺乏信任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是共享性行为的前提。姜道奎(2017)研究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时发现,信任是知识共享绩效的重要前提。如果同事之间缺乏信任感,对企业和同事的信用缺乏信任,将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和误解,影响成员对目标任务的注意程度,不利于最终共同任务的完成。在信任程度较低的组织环境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频率大大减少,担心在知识分享过程中暴露缺点,进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1.3.3 技术支持不健全
知识共享需要一定的媒介才能进行,比如网络、人工通信、会议等。企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缺少稳定和统一的通信系统和知识管理平台,部门之间和员工之间无法进行实时准确的沟通对接,企业整体也缺少共同的知识管理目标。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于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视,这些技术性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对以上因素总结可知,在信息突飞猛进的当下,通向知识分享的道路,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根本的障碍,更多的还是在于人的因素。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知识共享,但没有迹象表明,技术的复杂性和知识共享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正比例的关系。而企业中的管理者是可以制定知识管理的计划和方案积极推动知识共享互信互惠的环境形成,并以自身包容分享的人格魅力引导员工没有顾虑地参与共享型的知识互动,以及决策投入更多的经济支出推动知识共享渠道及平台的构建。
2 知识共享的管理建议
知识共享能使企业基于员工已有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明晰员工对已有知识的认知,进而收集整理成对日常生产运营有用的知识体系;同时,知识共享可以有效避免员工流动带来的知识流失型组织失忆,尽可能减少某些关键知识流失对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增加了原有知识储备,减少了关键知识的流失,最终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保护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创新可持续性发展。鉴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具备的重要作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2.1 培育组织的共同愿景
共享主体的分享意愿和倾向是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的关键因素。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强调过:“需要坚信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否则即使再努力掌握知识也会失败”。他还认为即使老格言“知识就是力量”有时会使人们把知识秘藏不宣,但实际上,“力量”不是来自于保密的知识,而是来自共享的知识。只有在企业中树立起科学、明确、简练的知识共享价值观,强化个人知识的外化分享能够增加企业知识蓄水池总量的共同愿景,个人的知识不再被视为独有的资源,才能使组织成员积极互动,分享自己的知识并在与团队成员的共同讨论沟通中,深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同时扩大知识拥有者的范围,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2.2 构建稳健的信任环境
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是要在企业中营造出一种员工之间相互信任、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环境氛围。研究表明,沟通的质量和频率能有效地促进团队信任的维持,成员坦诚沟通,及时反馈,共同推进任务进展,有利于彼此目标一致,相互信任;同时,互惠支持能够体现成员之间相互平等、权利与义务平衡,促进彼此的认同,有利于维护信任关系。最终,稳固的团队信任才能有效打破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使用,使组织降低知识获取成本,并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2.3 建设有效的共享渠道
在硬环境方面,企业增加对IT技术的投入,提高对知识共享战略的落地支持,例如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库、专家咨询平台;同时,提供视频聊天、电话会议这类通讯工具使身处不同空间的同事也能进行面对面的实时沟通;在软环境方面,企业推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打破部门的界限,推行灵活的團队工作制,促进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度,使成员在频繁的接触交流中相互信任,达到更好的知识共享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丰,宣国良.知识创造的机理分析[J].软科学,2001(05):2-5.
[2] 姜道奎.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 Roberts J.From Know-How to Show-How? Question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Knowledge Transfer[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0,12(4):429-443.
[4] 姜道奎.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信任倾向的中介效应[J].软科学,2017,31(0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