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内涵式发展创新研究
2019-07-01王绪风孔朝霞
王绪风 孔朝霞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对于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直面新时代背景下课程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创新破解困境的出路,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 “形势与政策” 课程改革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057-0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出新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在校学生必须接受贯穿大学四年始终的连贯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高校必须将“形势与政策”课落实落小落细,加强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粗放式发展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被边缘化、淡漠化、形式化、虚无化的倾向严重,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师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粗放式发展困境,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难题。
(1)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难度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其典型特征是政治性、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因此,该课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必须随着国内外最新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变化发展而迅速更新。教育部每学期出台的课程教学要点要逐级下发传达,教师短时间内难以消化所有教学要点要求,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掌握最新前沿资讯的速度往往超过纸媒,固定时间印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在内容上有时会出现滞后或过时的弊端,导致教学要点与教学过程不同步,缺乏信服力。
(2)课程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容易被“鸡肋化”处理的公共必修课,长期处于没有学分、学时短缺、流于形式的困境中。“形势与政策”課通常采用大班授课方式,由校领导干部和辅导员以大讲座的形式,面对全校学生思想动员或形势报告,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也缺乏教学评估和考核制度,导致课程边缘化,学生对课程淡漠化,失去学习积极性,课程教书育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3)优质课程师资严重不足。“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对教师政治意识、学识素养、视野格局要求高的时政类课程。然而长久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基本没有实体教研室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组织依托、授课教师也基本为兼职教师。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共同体,教师没有课程归属感,缺乏教师培训和考核制度,课程团队意识和行动不足,加剧课程散沙化趋势。近年来,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兼职教师,来自于不同学科背景,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强,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能力有限,往往局限于教材,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缺乏创新,难以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更难以达到育人的教学效果。
(4)大学生提升政治素养意识不足。“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紧跟国内外局势热点、第一时间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的课程,对于全方位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养、塑造学生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学生过度关注个人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在课程重视程度上存在功利主义。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仍以讲求实际效益和就业导向为主,缺乏人文素养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沉迷于网络、游弋于虚拟空间、醉心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常态,占据了专业学习和关注时政的时间和空间,缺少对社会责任、民族担当的认识。
二、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内涵式发展改革路径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最生动、最鲜活的课程之一,要适应新时代对思政课的创新改革要求,发挥其在全方位育人方面的作用。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彰显高校特色优势。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不仅要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学要点,把握国家高度认可的教学重点难点,也要将实时变化的国内外局势与最新的时事热点相结合,弥补教学要点滞后的欠缺。同时更要与高校的行业特色、校园文化等相结合,做到因势而变。教学内容不要拘泥于教材和教案,要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所处国际、国内环境,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影响大学生不可替代的核心课程。
(2)建强课程教师队伍,打造课程师资共同体。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担任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师由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要求领导干部以不同形式进课堂,配齐建强“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要采取集体备课和考核管理制度,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培训,相互听课取长补短。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授方式和内容不能闭门造车,要经常组织外出培训,学习全国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3)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体系,提供课程全方位保障。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顺利开展,学校需要建立完备的课程管理体系。第一,要明确政治站位,把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改革创新,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推进,确保教学质量。第二,要创新课程管理机制,加强教务、人事、宣传等各个部门的联动保障机制。第三,要不断完善对课程的监督指导,将课程教师培训、督导和考核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
(4)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打通课程全过程学习环节。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所具有的政治性、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特征,决定学校必须大力推进课程的创新改革。首先,要充分依托互联网时代特点,借助网络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课程建设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其次,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重视过程考核和平时考核,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加大对学习效果的监测。再次,优化授课模式,争取小班授课,推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大力推动适合学校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各种移动设备,利用“雨课堂”等方式,推进随时随地学习活动模式,加强学生随时关注国家大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师生交流,了解同学们心中所想、所惑,做到师生间的高效互动。
参考文献:
[1]俞海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优化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39.
[2]王春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2(6):86-89.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