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2019-07-01叶翠玲

读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渗透对策必要性心理健康

摘 要: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决定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的学科,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然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教育内容,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必要性;渗透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承载着思想和情感。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需求,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使中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现状,笔者立足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对策。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充斥在中学生的周围,这对于正处于敏感期的中学生而言,尤其容易受到网络因素的因素,如网络暴力、网络游戏、黄色网络的传播等,都容易让青春期的学生受到影响而逐渐走偏。有学者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达到15%以上,而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因此,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 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对初中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能够用健康的心态面对一切挑战,能够主动规避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时代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缺位。一方面,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落实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心理沟通的渠道。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传统应试教育依然是主流教育,这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正处于心理波动期的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继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 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信

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情绪是有影响的。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紧张。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心情愉悦,轻松自然,情绪高涨。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对于其表现迷惑的地方,要主动解释;在课堂提问中,对于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要多鼓励和表扬。例如,在《蟋蟀在时报广场》這篇童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蟋蟀的口吻(第一人称)叙述这只蟋蟀的遭遇,对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有磕巴现象,要及时温和指正和提示,在学生叙述完以后,要积极鼓励,照顾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此外,教师大可以与学生针对“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关系,名声财富地位和自由之间的矛盾”等进行深入探讨,由此纠正学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 以课本教学为依托,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学生在学习中会面临很多困难,因为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或方法欠缺,因此学生就会产生憋闷、悲观情绪,进而生成挫败感,阻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语文教师就应借助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让学生可以汲取力量。比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文章讲述了母亲重病加身,但是依旧在细致入微地照看双腿瘫痪的儿子,并激励儿子坚强地生活。借助教师本身的解释,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尽管条件艰苦,生活不够快乐,但是,母亲依旧坚强,依旧会笑着面对今后的生活,自己并没有放弃,相反还极力地激励儿子对抗困难,战胜困难。在未来学生面对困难期间,就会将这一文章内的母亲当作自身的榜样,自行训练自身的意志,积极应对困难,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阳光总在风雨后,成长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在无形中引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会接触许多语文实践活动,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蕴含着许多开展心理教育的契机。初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而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因而,教师要在学生参加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活动中,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感,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供营养,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语文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有表演、辩论等活动,丰富的体验能使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掌握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方法,如此,学生就能够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悲观心理,升华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当一次主持人”的活动,学生参加这次语文实践活动,不仅需要足够的自信心,也需要一定的口语能力,这样便有效增添了学生敢于展示本身的勇气,使学生学会发展,进而能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基石。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结合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莹莹.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10):133-134.

作者简介:

叶翠玲,贵州省遵义市,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一中学。

猜你喜欢

渗透对策必要性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刍议爱国主义思想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基于人文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略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