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模式在印度汽车业崛起中的作用分析
2019-07-01何学禹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汽车业日渐成为拉动印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有资料表明,汽车产业能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被称为除印度软件行业之外印度經济又一条腿的印度汽车业在印度迅速崛起并跨出了国门。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印度汽车业的现状、崛起以及对其分析。
关键词:印度汽车业;JV模式;合资企业
一、 印度汽车业的现状
印度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占工业人数的5.5%,直接从业人员约45万,间接从业人员约1000万。共有12家乘用车厂、5家专用车厂、9家商用车厂、12家摩托车厂、4家三轮车厂、10家拖拉机厂、5家发动机制造厂。四轮汽车年生产能力为159万辆,其中:乘用车和专用车120多万辆,商用车30多万辆。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3月,印度国内汽车销量为163440辆,其中,乘用车销量114195辆,同比增长3%,商用车销量49245辆,同比增长13.2%。印度客车的销售增加21%,达到138万辆。现代、玛鲁蒂和塔塔3家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名列前茅。政府还计划使印度的汽车销售额在2016年达到1450亿美元,使汽车产业占到GDP的10%。
2002年印度汽车产量894796辆,2015年印度汽车产量4125744辆,2016年印度汽车产量2186655辆。
二、 印度汽车业的崛起、典型合资企业数据及分析
印度汽车业的崛起就是其汽车业和汽车零配件业的崛起过程。汽车整车企业的生产活动离不开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其所需零部件的提供,在印度,零部件企业为汽车制造商们提供着发动机零部件、驾驶传动、转向零部件、减震装置、刹车零部件及电子零部件等等。零部件业和汽车制造业已被并列为印度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塔塔汽车公司(TataMotors)印度最大的综合性汽车公司、商用车生产商。占有印度市场59%的份额。其在1954年的时候与德国戴姆勒奔驰进行合作,1969年能够独立设计出自己的产品。商用车涵盖2-40吨的产品。1999年,塔塔进入乘用车领域,在这一市场的占有率在16%左右,最知名的是其自主开发设计的Indica和Indigo系列产品。从60年代起汽车已出口到欧洲、非洲和亚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TATA的轿车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曾在上市短时间内接到超过11万订单,产品供不应求,创造印度汽车销售的最高纪录。2008年3月26日,印度塔塔汽车公司以23亿美元现金收购福特汽车旗下捷豹路虎两大品牌。
自1991年印度政府取消了外国公司投资于汽车制造业的限制,特别是1993年政府再次调整产业政策,有条件地向国际汽车工业巨头打开国门。许多大的跨国汽车公司云集印度,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并把印度作为面向出口的制造基地。得益于外国的雄厚资金、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印度汽车工业快速发展。
印度汽车制造商“塔塔汽车”作为印度最大的商用汽车制造商,在轿车市场排名第二,占据印度汽车市场份额高达16%左右,出口国超过70个。其产品有90%是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如汽车底盘、发动机。目前,塔塔集团大规模推出售价在2200美元左右的轿车。
三、 印度汽车业JV模式的发展优势
1. JV模式使得印度经济高速增长,从而带动汽车需求增加;随着印度经济的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国民消费能力的逐步提高,若将汽车替换摩托车的购买需求考虑在其中的话,印度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增长。
2. JV模式下,可以获得合资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印度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上有优势,再结合其他发展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使印度汽车业更快的发展。
3. 印度本身的劳动力成本和制造成本低。劳动力成本占印度汽车出口企业总成本的6%~10%,而这一比例在欧美高达30%~35%。据统计,印度普通工人的月薪仅为45美元左右,汽车零部件工人月薪仅60~70美元,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制造业工人月薪为250~350美元左右。同时,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人才储备国,印度每年毕业500名博士、20万工程师以及210万大学毕业生。几十年来,印度大学培养出的200多万工程师以及印度在IT工程领域所拥有的优势,JV模式下,更容易的使其成为一个不但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优势,而且在工程外包服务如研发和设计等方面也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国家。
四、 小结
伴随着近几年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汽车产业也取得较大突破凭借着国内市场对汽车需求的增加,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的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制造成本,印度成为世界第七大汽车制造国。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交通运输的瓶颈,汽车制造企业规模不大企业自主品牌率不高等已经成为阻碍汽车产业增长的因素,只有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着力有效解决以上因素,印度汽车产业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为本国经济发展不断增添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汽车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汽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2]李勇.解读印度汽车业[J].汽车工业研究,200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市场调研《2017~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4]张庆辉.解析印度汽车工业地理特征[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
[5]柯晓岸.印度汽车产业不可小觑[J].中国科技财富,2006(5):120-124.
[6]武康平,费淳璐.WTO框架下中国汽车经济的增长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肖中山.合资企业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2):87-88.
作者简介:
何学禹,吉林省吉林市,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