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体现

2019-07-01罗前光

读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传统文化阅读教学

摘 要: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内涵的载体,传承了思想和道德伦理体系中的精华,对于小学生而言,国学并不是简单的古文功底培养,还应完成思想道德建设和经典传承的使命任务,在小学阅读教学当中融入国学经典,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内容,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使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机融合并得到完美体现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金典国学;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完美体现

一、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集各种人生智慧于一身,是每一位国人都应当了解的国粹。语文的本质就是传递语言、文字、文学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小学语文教学会对这些学生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学是一个大概念,其中的内容量非常丰富,“国学热”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了国民的民族观念的复苏和觉醒,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融合国学内容的时候应当进行慎重的选择,切勿头脑发热的盲目跟风,认识到语文与国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实现国学的传承与阅读之间的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和金典国粹能够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二、 国学的传承

如今很多小学中开始陆续进行国学进课堂的实践实验,而“国学热”是否能真正让国学得到正确的传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学生学习国学内容、安排哪些内容这些都关系到学生能否通过国学增长知识,国学能否得以长久的流传。笔者认为,诵读的形式固然保存了国学原有的传承模式,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会读、会背并不等于理解,得不到深度挖掘的经典,以皮毛的形式传递下去,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意义并不大。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在语读教学中引入国学,让一些经典文化能够通过典籍阅读的模式,扎根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着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三观积极正直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度安排阅读时间、合理选择阅读内容、准确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不以结果为导向,不以成绩为目的,通过阅读经典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国学能够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正确认识和理性传承。

三、 国学与小学阅读的融合

在引入国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国学阅读材料,并著重审视材料的价值和观念,综合考量后,选择简单易懂的、能够对小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阅读材料。

(一) 适量、适度的阅读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浪,一些学校组织小学生进行诵读甚至全本背诵经书,颇有些急功近利的意味,这种没有耐心的灌输式诵读,无法让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甚至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让国学失去了原有的面目,所以国学阅读应当适量、适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当选择浅显易懂的小诗文、篇幅短小的古文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可以根据情况为其选择类似《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

(二) 科学合理的阅读时间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教师逐渐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将教学的主要目标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向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转型。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中,国学可以按照最初的诵读形式进行传承,教师应当对阅读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比如在语文课开始前和快要结束时进行经典诵读的穿插,让学生进行适当换脑,将经典诵读变成一种休息和放松的模式,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或者采用晨读的形式坚持每天阅读几分钟,逐渐形成书卷气息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 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也是学生下意识会进行模仿的对象,所以,一个自己都不懂国学的人是没有办法教出懂国学的学生的。教师应当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思考、一起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反复熟悉经典内容,培养自身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对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反思,用国学经典来约束和激励自己,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 重视课题的带动性和实效性

为了让国学阅读发挥其应有的带动性和时效性,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范围和教学的整体进度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设计阅读内容和教学方式,随时收集并整理教学内容,逐渐形成能够持续使用的课程范本,应尝试不同种类的阅读教学方式,引进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让教学手段能够更为有效的被学生认可和接受,从而充分发挥课题的功能性作用。

(五) 适时合理的引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不应设定固定答案或一味灌输,让学生在经过充分的理解和想象之后先具备自己的看法,然后充当引路者的角色,为学生指点迷津,一些国学内容的难度较大,不容易直接看出文意,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予以适时而合理的引导,教师应当像正常授课一样将文章进行拆分详解,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意,如《春望》中杜甫借景抒情,通过“花溅泪”“鸟惊心”等场景形容战后的百姓疾苦,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应让学生先自己体会其中的感情,然后教师再进行提点。

四、 结束语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从实际出发,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经典阅读,让国学融入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并逐渐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过程应当持之以恒,对学生充满耐心让国学能够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让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得以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赵明武.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17(3).

[2]杜娟,杨斌.教育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探析[J].中华少年,2017(27).

[3]王晓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

[4]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

[5]何成银.小学国学教育区域化推进研究[J].教育研究,2010(1).

作者简介:

罗前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德溪乡中心校。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传统文化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中信息页的应用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