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钦州坭兴陶加入地方文化产业新元素的技术创新研究

2019-07-01汪旻

佛山陶瓷 2019年5期
关键词:坭兴陶技艺文化产业

汪旻

摘 要:当下经济型态已经转变为以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型态,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产业都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期,钦州坭兴陶文化产业亦是迫在眉睫。目前为止坭兴陶的文化产业着重在行销策略、雕刻、镶嵌作品表面的文化图像或文化意涵造型的研究,尚未有针对当地文化元素融入陶瓷技术的开发研究,因此研究者将钦州地域驰名的“荔枝干烘培产业”所衍生的废弃物荔枝仔、荔枝壳,实验加工为天然“荔枝树灰釉料”与“海洋贝类产业”所衍生的废弃物贝壳加工为“贝壳骨粉陶土”进行实验研究,将这些文化因子转换为设计元素,利用文化及创意特质进行技术上的探讨与研究,期望研究结果能启发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方向,提高坭兴陶的附加价值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坭兴陶; 文化产业;木灰釉;贝壳骨粉;技艺;创新

1 研究背景与动机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动机,整理归纳分述如下。

1.1 坭兴陶产业状况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钦州坭兴陶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据统计,目前从事坭兴陶生产的大小厂家共有 200余家,从业人员约 7500人,计划经济时代的日用陶瓷逐渐淘汰了,当下产品结构主要是茶具、花瓶、雕塑摆件等艺术陶为主。但在产品销售价格与收藏者的热情来看,与其声誉不成正比。市场份额却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广西饮茶自古流传,近代更甚,大大小小市场茶叶市场星罗密布,而坭兴陶茶具却是门厅罗雀无人问津。以手工拉坯茶壶为例,市场零售价格只有几十元到两百元之间的价格,同样工艺宜兴与景德镇制作的茶壶,价格却在只在几百元到上千元左右,价格相差甚远,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坭兴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美誉。由于产品利润偏低从2015年至2018年大中型的坭興陶企业出现生产不饱和状态,开工率仅达到了75%,专业技术员工辞职转行率达到了25%,生产链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状。由于产品工艺水不高、附加值低、特征不明显等原因使产品千篇一律,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竞争模式,靠低廉的劳动力来打价格战,产品互相压价导致了恶性循环。

1.2 目前坭兴陶生产技术问题分析

1.2.1烧制工艺问题

坭兴陶最大的魅力是窑变效果,历代的窑工们都为了追求变幻莫测的窑变而穷极一生。目前坭兴陶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基本上采用电窑烧成技术,在窑炉高温阶段投入松香、焦煤、茶渣等助燃物产生大量的烟雾,烟雾在密封的窑体中被高温坯体吸收所产生的变化作为电窑窑变的方法。这点与传统柴烧技艺机动、性质、不可预期性相比逊色很多,所产生的窑变技术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柴窑烧成技术大相径庭,虽然也有色彩等变化,但缺少了陶瓷经历火的沐浴所造成的神秘感。

传统的龙窑柴烧天然窑变方式由于技艺复杂、老艺人的故去逐渐被人忘记。现代坭兴陶窑变方式简单普遍,几乎没有技术含量,所导致的产品窑变效果趋于雷同,大大地影响了产品的价格与销售。

1.2.2陶土加工工艺问题

坭兴陶目前在陶土的加工工艺方面还是停留在单一的层面,虽然各家企业都有自己的配方,但基本上沿用清代的配方,无外乎是东泥与西泥的比例。不论制作大件花瓶还是小件茶具都是同一种泥料,并没有根据市场与设计创作的需要来研发符合要求的泥料,坭兴陶生产的社会化分工没有形成,这点与较发达的制陶的地区有一定差距。现有单一的坭兴陶陶土配方限制了坭兴陶产品多样性的发展。

所以,对坭兴陶进行陶土加工工艺进行研究是传承与发展钦州坭兴陶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1.2.3为传统产业废弃物创造新功能与新生命

钦州市传统特色“荔枝干烘培产业”全国闻名,2015年荔枝种植面积约131万亩,产量达40万吨,市政府每年6月举行荔枝文化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荔枝加工成荔枝干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传统烘培灶窑,或是机械式加工产业,都会生成一些自然的废弃物,那就是荔枝壳、籽等。将荔枝壳、籽收集后烧成灰,通过再生的方式,制作成天然草木灰釉料,以柴窑釉烧,使原本废弃的灰,经过高温的淬炼之后,能展现千变万化的釉面变化。

钦州海湾三面被陆地环抱,是天然的避风港,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水深在10 ~ 60 m,海底比较单纯,是养殖海贝类产品的天堂。「海洋贝类产业」是钦州市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有牡蛎、珍珠贝、日月贝、泥蚶、文蛤等,驰名中外的南珠就产在这里。将钦州地域人们享受美食过后丢弃的贝壳煅烧为贝壳骨粉引入坭兴陶陶土的实验研究,拓展了坭兴陶土的知识领域和应用范围。

2 坭兴陶加入地方产业元素的技术创新

2.1 利用荔枝干烘培产业中的废弃物加工“天然荔枝木灰釉”的技术探索

2.1.1 “天然草木灰釉料”概况

“天然草木灰釉料”即是利用天然木本及草本燃烧后的灰烬所调配而成的釉药,木灰和草灰都含有不同比例的氧化钾、硅酸、石灰和碳酸钾。在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使灰与陶土进行化学变化而产生变幻莫测的中高温釉。例如,河北省邯郸市磁州窑,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浙江龙泉青瓷,福建省建阳市建窑建盏等,这些名窑名瓷都是依据当地特有的天然草木灰作为釉药才各放异彩。

在研究草木灰釉的中外文献当中关于草木灰釉的研究论文屈指可数。《南窑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凡配各种釉,约数十余种,俱以灰为主。如调百味,必须盐也。”各地窑工根据当地窑场附近的植物制成草木灰配釉制釉,因此草木灰釉会带有地方的色彩。产地不同的材料因所含成分不同,就有不同的烧成效果。灰的组成是多样性的,因为天然灰成分复杂具有不可取代性,即使有精确的化学分析值,还是很难用人工调配出和天然灰成分一致的合成灰。以当地所产的草木灰,掺入釉药中烧成陶器,非常具有乡土气息具有地方特色的灰釉,能呈现地方的人文地理、风土民情。

本研究从荔枝树灰釉切入草木灰釉的知识领域,并重新整理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报告,希望能对往后研究或创作草木灰釉产品上有实质上帮助。

2.1.2 荔枝树灰的主要化学成分

成分表见表1。检测后分析数据可知,荔枝树木灰釉与文献记录的其它草木灰釉内容大致相符。MgO经1000℃以上高温灼烧可转变为晶体,增大釉的融熔温度范围,K2O降低烧成温度起到熔剂的作用,CaO能降低釉的膨胀系数,提高釉面硬度。唯一特殊的是籽灰中含有高比例的P2O5,被作用瓷釉中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曾为陶瓷历史谱写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是灰釉中所含的最珍贵物质,调制的灰釉能够促进分相,增强乳浊效果,使釉呈青绿色、降黄色调。

2.1.3 荔枝木灰釉实验加工过程

荔枝木灰釉实验加工过程收集灰 →烧灰→ 洗灰 → 调配→实验窑烧。

(1)收集灰。

荔枝籽与壳的主要原料来源于荔枝干家庭烘焙作坊。由于是废弃物自己出运费,一般每公斤一、二元不等,成本较低。

(2)烧灰。

经过烘焙后的荔枝壳属于易燃物,用直径60 cm左右的铁桶,以瓦斯枪点火,初点火时易生黄烟,要在空旷处燃烧、配合电风扇吹风,不断添加壳,继续燃烧。荔枝籽燃烧时,有特殊的香味。籽要烧透成灰较费时,必须以电风扇不断吹风助燃;燃烧时籽偶尔会弹跳、扩散火苗,必须清除周遭的易燃物。熄火后闷烧,待凉取灰、过60目筛2次,去除燃烧不完全的碳素。

(3)洗灰。

将灰倒入干净的盆中,用清水反复搅拌,待1 h后灰慢慢沉淀下来再撇去带有杂质的水,反复3次后基本上水比较清澈。按照传统艺人的灰是否洗好的标准是用手指沾盆中的水,用舌头轻轻地尝水的味道,涩味基本上比较淡。

(4)调配。

将洗好的灰料与钦州独特的东泥(又称母泥、白泥)、西泥(又称公泥、红泥)这二种陶土混合,按照灰料5份,东泥3份,西泥2份的比例加水在小型球磨机中球磨。调配好的灰釉含水率约在45 ~ 50 wt%左右。

(5)实验窑烧。

采用全倒火焰的柴窑烧制,该柴窑长4 m、高2 m、宽2 m、烟囱高9 m,该窑最高烧成的温度可以达到1380℃(图1所示)。根据本研究的荔枝灰成分分析,氧化钙、氧化钾的成分百分比偏多,尤其是氧化钙会降低烧成温度。因此,在烧制之前,应做完整的规划与温锥测试。在窑温度为1250℃采用还原烧成,还原时间为30 min。

2.1.4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荔枝树灰釉确实为方便可利用之釉药。荔枝树灰釉的烧成结果,如图2所示。

釉面析出透明结晶,光泽度较好。窑变效果变化多端,层次丰富,随着窑火温度的高低起伏、火力的急缓大小、气氛的清爽浑浊、火径的长短曲折等变化都会创造出不同的自然效果。

(2)建议。

在本实验中,有几项过程与文献归纳有些差异,建议以后进行灰釉实验者,可以针对以下各点,做更恰当的比较与控制:

灰的煅烧方式,可以在铁桶中安装日常用的电炉丝,用绝缘材料固定在铁桶内壁,用温控器调节温度,可以改善部份灰燃烧不充分的成分与烧结结成颗粒的情况。

灰的调配方法上,可以尝试选配其它的成分不同的矿土作为釉果尝试,《南窑笔记》有云“夫釉水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法多配试,自有独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灰的调配在多次的实践与尝试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方法与经验。

荔枝树灰釉是融合地方文化资源的优良釉药,可以在期望透过人文与艺术教育,让所有居民都能深刻地认同自己的文化,同时也掌握当地文化经济产业发展的脉络、转型的契机,而更加疼惜自己的土地。

2.2 利用海洋贝类产业废弃物加工“贝壳骨粉陶土”的技术探索

2.2.1 “贝壳类加工生产骨瓷”概况

所谓“贝壳类加工生产骨瓷”亦是“贝瓷”或者“珍珠瓷”的叫法,可以归属于“骨瓷”大类。所谓“骨瓷”就是在泥料中参有骨粉成分的陶瓷器。早在明代,人们就发现,将金银、珍珠、玛瑙掺入瓷胎,可以烧制出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瓷器。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有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油(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瓷的特殊的魅力是源于添加有玛瑙成分。

18世纪,我国的制瓷工艺传入西方后,英国人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良。在高岭土、粘土中掺入了40 ~ 50%的牛骨粉,出人意料地烧出如玉般的瓷器。由于骨瓷制品质地轻轻,硬度高,韧性强,胎质干净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逐。1991年,山东海瓷集团利用无棣县大量的海洋贝壳资源用三年的时间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贝瓷”这种新型高钙软质瓷,“贝瓷”是继骨瓷之后的陶瓷中的新宠,也是目前公认的高档陶瓷之一。

贝壳是软体动物分泌出的钙化物保护壳,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一般可分为三层,最外层由防止碳酸侵烛的黑褐色角质层构成,中层由较厚的方解石成分的棱柱层构成;里层光泽鲜艳为珍珠层。本研究方案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钦州当地得天独厚的丰富贝壳资源,将优质贝壳原材料经焚烧、球磨、水洗处理后掺入坭兴陶土当中进行实验研究。

本研究将钦州地域日常生活中丢弃的贝壳变废为宝,整理相关的知识与实验报告,拓展了坭兴陶土的知识领域和应用范围,期望能启发更多的同仁致力于坭兴陶的研究并在产生实践上有所幫助。

2.2.2 贝壳骨粉、东泥、西泥主要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见表2。

2.2.3 实验加工过程

实验加工过程为收集贝壳→烧制贝壳骨粉→调配泥料→实验烧制。

(1)收集贝壳。

联系比较熟悉的饭店、夜市、大排档可以免费收集到免费的大蚝、青蛤 、花甲、 扇贝 等贝壳。如果关系不错的买家可以帮你将贝壳与其它垃圾进行分类。将收集好的贝壳集中堆放,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再堆放到空旷干净的露天进行存放。

(2)烧制贝壳骨粉。

烧制贝壳骨粉是关键的环节,贝壳在锻烧之前必须进行干燥处理,不可将骨粉直接入窑段烧,如果贝壳中含有水分会影响后续调配的泥料可塑性变差。在烘箱90℃烘干后,再按入电窑中进行900℃煅烧,冷却后,将贝壳骨粉再入电窑中进行1200℃煅烧,贝壳骨粉已经基本上呈现洁白的粉状。煅烧好的贝壳骨粉在小型球磨机进行8 h球磨。

(3)调配泥料。

煅烧好的贝壳骨粉与坭兴陶原料进行1:1比例进行2 h的混合球磨,坭兴陶原料的比例是西泥30%及东泥70%。调配好的泥料用塑料薄膜包裹好陈腐保存,定期进行洒水保湿,泥料陈腐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半年以上的陈腐对后续的产品烧制的收缩率、拉坯、修坯都有较好的影响。

(4) 实验烧制。

调配好的贝壳泥料制成待烧的坯品,采用全倒火焰的柴窑烧制,由于坯品中氧化钙的成分比较高,在前期升温阶段需要仔细考虑烧成规划,防止升温过快造成坯品开裂。在窑温度为1320℃时采用还原烧成,还原时间为1 h。

2.2.4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坭兴陶陶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贝壳骨粉确实可以制备成含有贝壳骨粉成分的坭兴陶,实验成果拓展了坭兴陶的应用范围,烧成样品如图3所示。

由于贝壳含有大量的钙,热稳定性好,与传统的坭兴陶重量相比较,重量减轻了近一半左右。贝壳原料富含珍珠成分具有能够改善水质的作用,研究者做了一个检测报告(如表3),将同一批次娃哈哈纯净水样品与使用贝壳陶容器静置12 h水样进行对比,结果是水样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水样的总硬度(mg/L)由42降到8.2。大部分使用者都普遍反映使用含有贝壳骨粉成分的茶具泡茶可以使茶汤更加顺滑,这个数据可以科学性地解释说明贝壳骨粉陶对软化水质有一定影响。

(2)建议。

在本实验中,由于可以参考的文献与实物有限,在实验中由于窑体前后温差较大,部分实验样品未能烧结出现微有渗漏现象。建议以后进行的研究者,可以针对以下各点,做更恰当的比较与控制:

贝壳骨粉在1200℃再次锻烧时,收缩率和可塑性能都比较好。为了进一步改善贝壳骨粉的性能,可以提升至1300 ~ 1400℃锻烧,进一步探讨多次提温煅烧对对贝壳骨粉性能的影响。

加长煅烧好的贝壳骨粉的球磨时间,越小的骨粉的粒度对除碱的效果越好。球磨好的贝壳粉原料需要倒入桶中进行水洗,静置后的骨浆沉入桶底再将表面浑浊的水倒掉,反复几次直至表面的水基本上清澈见底。最后再次将水洗后的原料进行烘干,成为干粉状的贝壳粉原料。长时间的球磨与水洗的目的是降低贝壳粉中的碱性成分,降低原料中的pH值可以提高坯品的可塑性也提高了烧成范围。

在烧成工作中如果升温速度度过快,会使坯品收缩过快表面最先结成一层硬皮,使坯品内的水分无法扩散出来,容易导致坯体内部受到压力引起胀裂、炸裂、变形、开裂等缺陷。

目前中国的陶瓷企业中只有山东无棣县利用贝壳骨粉生产“贝瓷”,在全国的制陶企业中还没有利用贝壳骨粉生产的陶器,如果坭兴陶利用地域优势大规模生产贝壳骨粉陶器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一贝陶”,突出贝陶的第一位,强调贝陶的绿色环保功能。在当下消费者处处追求环保功能的驱动下,无疑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3 结 语

建立“天然荔枝木灰釉”与“贝壳骨粉陶瓷”的实验研究,期望产业与文化能融为一体,用产品来诠释广西钦州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特色,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进行资源整合再造,通过技术创新使产品兼具本土文化的特色与本土文化意象特质,以提高其产品在类似传统工艺品中的独特性,塑造新的创意产业成为提升坭兴陶产品附加价值的有效策略。陶艺加入地方文化产业的新元素,其所开发的文化产品,正是属于符号性的创作产物,且同时包含了陶艺及广西产业文化的原创性与唯一性。重要的是,蕴含着无形的核心价值,而非局限于实质拥有的商品。

当下人们选择消费个性化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具浓厚的文化内涵。文化产品设计的趋势转向展现本土文化特质,突显当地文化特色,使产品更具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因为消费的过程不单纯是一种经济行为,它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活动。文化商品的价值力,在于拥有文化的可辨性与独特符号使购买者诱发强烈的共鸣效果,这是成为文化产業的重要资产。若能采用钦州市地域的荔枝干烘焙产业与海洋贝类产业的废弃物来开发坭兴陶文化产业,不仅能带给地方居民强烈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更能提升实质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严星煌(2008)新型骨质瓷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 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 胡守真(2006)陶瓷干燥设备的发展历程[J] 佛山陶瓷

[3] 林利(2006)中国传统灰釉的工艺与艺术特色[J] 装饰

[4] 李国祯、郭演仪(1988):中国名瓷工艺基础[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坭兴陶技艺文化产业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职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探索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在新常态下培养中职学校坭兴陶专业学生成为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探索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