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9-07-01钟安丽李金梅
钟安丽,王 慧,李金梅*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而要从实践角度重点研究和分析有效的护理方法。关于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80例患者实施临床观察,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56.4±2.3)岁;80例患者中一侧偏瘫23例、意识障碍30例、失语27例,将这些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54.8±1.9)岁;实验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57.2±2.1)岁。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中:护士主要实施基础护理,定时查房、注意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2]。
实验组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以责任制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管理。
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病症类型和病情变化,制定科学护理方案,针对患者的实际病症情况和治疗需求,为患者适当增减相关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使其能够接受到最佳治疗护理服务。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为患者创造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控制好病房内空气湿度、温度;护理人员每天定时巡查病房环境,对其卫生状况进行检查,保持病房内无明显垃圾堆积,做好通风处理,防止室内有不洁气味,影响患者心理状态[3]。
护理人员加强和患者的日常沟通,主动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愈和健康恢复的信心。在良好的护患交流中,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把握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的抑郁、暴躁情绪进行积极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并保持乐观的治疗心态。在心理护理管理中,部分患者存在疑虑、焦躁、抑郁和悲观等不强情绪,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沟通,主动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情况,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患者重拾疾病治愈的信心,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人员要积极预防和处理患者的并发症,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容易发生褥疮,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定时的翻身和清洗皮肤,及时的更换、晾晒床单以及被褥等。对于出现褥疮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立即上药,进行清创处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的便秘等并发症进行预防,加强饮食指导和排便训练,引导患者每天进行胃肠道功能的训练,必要情况下,可以安排患者进行床上排便。
在优质护理中,护理人员分别实施对患者的离床康复运动指导以及卧床康复护理等,对患者的肢体侧位采用排打、按摩、推拿、轻揉等康复手法,促进患者肢体血液流通、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1.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ALD评分和NDF评分的方法对不同护理服务模式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状况进行比较。对不同护理方法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与分析,并结合两组患者临床状况,划分疗效等级,即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有效: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一般;无效: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情况。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两组ALD评分、NDF评分对比
表1 两组ALD评分、NDF评分表[n(%)]
实验组ALD评分低于对照组、NDF评分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状况较好。
2.2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表2 两组护理效果统计表[n(%)]
实验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效果更优。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类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脑部供血功能存在严重的障碍,继而导致患者的脑部供血量不足,患者大脑缺氧问题严重,大脑营养缺乏,继而进一步引发脑组织因缺血产生的软化疾病[4]。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不仅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还显著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病情恢复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