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平台在提升急救效率中的意义

2019-07-01时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车组绿色通道满意度

时猛

传统的急救模式中急救人员接受调度后3min内出车,出车途中很少向患者详细了解病情,接诊回院途中急救人员只是简单问诊,给予患者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吸氧、生命体征监护和转运。转运时无法获知即将转运至目标医院的医疗资源情况,也不能把患者有效信息提前传送至目标医院。院内急诊医师接诊患者之后进行相关检查,待检查结果出来之后再通知相关科室对患者进行会诊,由专科会诊之后确定治疗方案。传统的急救模式易导致救治时效性差,延误患者最佳救治时机[1]。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巨大的优势展现在生活各方面。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急诊急救工作中,有利于打破空间局限性,提高时间效率性,实现多学科多医院的信息共享,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抢救满意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12月我院急诊科出车接诊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移动互联平台接诊救治;移动互联平台主要由移动电话、微信群、区域急救网组成,移动电话和微信群主要用于信息获取和沟通指导,区域急救网主要用于区域内各个救护单元共享患者的资料信息。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模式接诊救治。

1.2 研究方法观察组:急救人员接到120 指挥中心出车救护指令后,3min 内出车,出车途中通过移动互联平台了解患者病情,制定初步转运和治疗方案;到达现场快速核实病情,按方案尽快实施转运和治疗;转运回院途中完善病史和查体,护士同时采集化验检查标本。患者的所有信息和治疗情况实时上传互联平台,本市区域内各医院急救中心都可查看救护信息。拟接收急救患者的院内救护组,根据移动互联平台信息提前为患者建立就诊卡,拟检查项目和治疗项目准备就绪,需要会诊的专科也提前到院内急救中心待命,由院内救护组长协调制定诊断和治疗计划,为急救患者建立绿色通道,以最高的效率诊断和抢救患者,移动互联平台急救模式见图1。

图1 移动互联平台急救模式

对照组:急救人员不提前与院内医生沟通,急诊科接诊患者后,通知相关科室会诊,根据各个专科会诊情况实施相应的检查和化验,结果出来后再请相关专科会诊,最终确定收治科室和治疗计划,见图2。

图2 传统急救模式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院前转运时间(从接到救护指令至患者抵达医院用时),院内检查时间(从患者到达医院至所有检查完成用时),急诊留观时间(从患者入院至转入病房或手术室用时)及抢救满意度。抢救满意度通过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问卷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抢救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院前转运时间、院内检查时间、急诊留观时间及抢救满意度进行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院内检查时间、急诊留观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前转运时间、院内检查时间、急诊留观时间及抢救满意度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院前转运时间、院内检查时间、急诊留观时间及抢救满意度比较(±s)

组别院前转运时间(min)院内检查时间(min)急诊留观时间(min)抢救满意度(分)观察组26±1240±1169±1292±10对照组28±1076±14121±1685±1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院前转运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对院前转运时间影响较小。转运时间受出车距离、交通状况等影响较大,互联技术主要在信息传输和共享方面有优势,对制约转运时间的因素作用较小。

在院内检查时间和急诊留观时间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互联技术能够缩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病史的采集可以通过互联技术提前获得,互联技术有助于院内救治单元提前制定好诊治计划和准备好绿色通道,缩短了院内检查时间和急诊留观时间。互联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患者、院前出车组与院内救治单元的互动,使抢救的准备工作向院前延伸。陈丽峰[2]认为,急救时将抢救现场前移,抢救环节环环相扣,可系统地对患者进行抢救,有效救治时间得到最大限度缩短。观察组中院内救治单元通过互联平台提前了解患者的病情资料,为患者做好了绿色通道的准备,制定好初步诊疗计划,相关专业人员也提前就位;观察组中院外出车组积极收集患者信息,并把患者信息实时共享;院内急救单元收到患者信息后,给予院前出车组救治指导,院内急救单元和院前出车组的互动提高了双方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陈梅青等[3]认为,急诊医生在患者到院前对患者的情况有基本了解,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十分重要。对照组在出车接诊患者过程中,院前出车组仅给予患者简单处理并转运,院内急救单元处于空闲状态。

移动互联技术对医疗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使用移动互联技术能够缩短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距离,拓展了医生的诊治范围。尤其对急救患者,互联技术可以让医生更早地了解患者病情,使患者早期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早期实施力所能及的自救。互联技术还能够满足区域急救单元对患者信息的共享,院内急救单元和院前急救组无缝衔接,提前为患者准备好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和救治效果。唐文杰等[4]认为,把急救从医院向前延伸至转运过程和急救现场的不间断救治,强化时间要素在急救中十分重要。互联网急救模式无论是在院内检查时间还是在急诊留观时间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主动联系、预报病情、早做准备、多方互动的互联网模式,使整个急救过程更加通畅,提高了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急救模式,符合高效、有序、顺畅的急救原则,是值得推广的急救模式。

“时间就是生命”在急救过程中显得十分确切,患者到急诊科后再着手分诊的被动等待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急救的要求。研究认为,急救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对患者的生存率、抢救成功率具有直接影响,临床急救旨在用最短的时间稳定患者病情,并予以针对性治疗[5,6]。互联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时间在急救中的效用。急救患者病情大多凶险,急、危、重是其主要特点,所以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互联技术的应用增进院前出车组和院内救治单元的互动,提高两组的工作效率,保证绿色通道的高效性,所以缩短了急救患者的检查时间。检查报告快速发单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大大缩短急救患者的急诊留观时间,提高了急救患者早期治疗效果。

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区域内急救单元共享患者信息,不同病种的急救患者可以被分配到相应急救能力的医院,优化了急救资源的分配;急救患者在最短时间被送到最佳的医院,快速进入有准备的绿色通道,符合急救原则,提高了急救患者的生存率和抢救成功率。张会超[7]认为,急救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是否能够及时准确救治是社会非常关注和敏感的问题。流畅的急救程序和好的急救效果是赢得患者和家属信任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提升抢救满意度。

随着智能手机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急救体系中引入移动互联技术,优化了原有的救治模式,使救治变得更为顺畅和快捷,使急救体系更有连续性、系统性,有利于提升绿色通道的作用,节省检查时间,减少急诊留观时间;提高急救患者的救治效果,使急救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为各相关专业进一步治疗创造时机。

猜你喜欢

车组绿色通道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基于WiFi便携式防砂车组生产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
TC-SCAN绿色通道系统日常维护浅析
请为医疗创新开通绿色通道
大小交路嵌套方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最优车组数开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