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村养老服务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2019-07-01贾璐瑶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贾璐瑶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11.9%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与2017年末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859万人,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827万人,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面临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严峻的形势,如何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使庞大的老年人群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愈加成为一个难题。

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农村老年人口总数已超过1亿;另外通过Spectrum人口预测软件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20年将达到1.23亿,在2030年将达到1.49亿[1]。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低、医疗资源匮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因此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更加凸显。在城镇化、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家庭的照顾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继续发挥其原本作用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农村老年人亟需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村养老服务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作为计量学的一种新方法,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CiteSpace软件是目前广泛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运用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来计量某一领域内的文献,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的绘制来分析该领域的演化潜在动力机制,并探索学科发展的前沿[3]。CiteSpace软件引入我国后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已被应用到各学科与领域的研究之中,并且软件的版本在不断更新与升级。本文主要运用CiteSpace5.2.R2版本对近十年国内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内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计量分析,来探寻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趋势。

二、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进展情况

(一)时间分布

文献在时间上的分布可以反映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速度和趋势,近十年有关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研究的期刊文献不断增多,发文量曲线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8年国内农村养老服务领域期刊发文量统计

国内关于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晚,2009年发文量仅有14篇。2009—2012年是研究初始阶段,发文量处于平稳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小;2012—201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虽然2015年有小幅度下降,但随后趋于稳定并逐渐上升。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及政府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持续重视,学术界对于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及拓展。

(二)作者与研究机构情况

作者发文量和文献被引频次往往能反映其在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本文对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内发文量3篇及3篇以上的作者和文章总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近十年内,张云英、李放、黄俊辉、徐志花、李俏、林淑周等学者的发文量较多,是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的高产作者;其中,李放和黄俊辉文章的总被引频次均在200次以上,他们在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共合作发表了5篇文献,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都较高,是此领域内影响力较大的作者。

表1 2009—2018年农村养老服务研究领域主要作者统计(发文量≥3)

在研究机构分析中,利用CiteSpace软件设置Node Types=Institution、Top 50、Time Slices=1 对1014篇文献进行机构合作知识图谱的绘制,如图2所示。在发文量方面,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发文量最多,为12篇;其次是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和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均为11篇;其余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下。以上统计结果说明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的管理学院和民政部门为主,与农村养老服务所属学科紧密联系。

图2 2009—2018年农村养老服务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分析图2发现,在研究机构合作方面,国内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机构分布零散,没有形成明显的合作团体,仅有很少的研究机构之间有合作关系,这说明国内农村养老服务研究领域内的机构彼此之间合作较少,不利于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这对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研究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根本性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蔬菜生产在“种什么”、“种多少”、“卖到哪”、“卖给谁”是遇到的常见问题[3],缺乏市场信息,种植的蔬菜雷同,导致同类蔬菜在市场上的相对过剩。同时,由于上一年某种蔬菜的畅销和高涨,下一年大量追逐种植,有可能导致价格下跌,影响种植生产的积极性。例如:2016年12月,油白菜种植面积小,价格高,2017年12月,大量种植和上市,导致价格低廉、积压等造成一定损失。

(三)学科分类与来源期刊情况

近十年国内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内的1014篇期刊文献主要涉及社会学、农业经济、政治学、商业经济、公共管理学等9个学科,如图3所示。其中社会学文献量最多,为960篇,占比达到了69%;农业经济学文献量183篇,占比13%;政治学文献量101篇,占比7%;商业经济、公共管理学占比分别为4%和3%。因为有些文献属于多学科交叉,所以文献总量比检索得到的1014篇文献多。通过学科分布图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和农业经济领域。

图3 2009—2018年农村养老服务研究文献学科分布图

文献所发表的期刊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学术水平,在1014篇文献中,有213篇文献来自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占比为21%。本文对近十年国内农村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的前10名来源期刊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10个主要来源期刊中只有3个期刊为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分别是《农业经济》《社会保障研究》和《人民论坛》;前五名来源期刊中没有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现阶段还处于较低水平。

表2 2009—2018年农村养老服务文献主要来源期刊统计(前 10名)

三、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关键词统计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为核心的词汇,根据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绘制数据整理出国内农村养老服务领域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与其中心性,如表3所示。具体来看,农村、养老服务、农村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频次均在100及以上;养老服务、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农村养老、养老机构、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业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强,且这些频次高、中心性强的关键词出现年份都较早,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表3 农村养老服务研究关键词及其中心性统计表(频次排名前20)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设置 Node Types=Keyword、Top 50、Time Slices=1,在CiteSpace5.2.R2软件中对1014篇文献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在关键词网络图谱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并对图谱进行简单处理后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4。

图4 农村养老服务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图谱中字体大小代表关键词的词频高低,字体越大则代表该词出现频率越高。具体来看,农村养老服务、农村居家养老、养老服务、老龄化、农村养老等词是近十年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显示,2009—2018年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分为农村养老、农村养老服务、老年人口、养老服务业、财政、养老保障、居家养老7个聚类群,聚类群相互重叠面积大、联系较为紧密。通过分析将近十年国内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热点概括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农村养老模式转型研究、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四个主题。

(三)研究热点主题

1.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截至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其中70%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4];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667.3万,占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6.1%[5]。二是农村地区老龄化增速快,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2000到201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城镇老龄化程度仅提高了两个百分点[6]。三是农村空巢老人规模庞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农村空巢老人有1632.9万人[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空巢老人规模已达到2100万人[8],2014年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家庭已超过一半,并且农村远远高于城市[9]。四是农村老年人自理能力不佳,通过分析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尤其是高龄女性独居老人的自理能力存在很多障碍[10]。

人口老龄化从各方面对农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从数量和结构两方面对农村劳动力供给产生了影响、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和积极影响、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等[11]。具体来看,在微观层面,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家庭的抚养负担,阻碍了家庭收入的增长;在宏观层面,人口老龄化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水平,从而对总体产出的增加产生了制约[12],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也不断加大了政府财政负担和社会经济发展压力[13]。此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随着外出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和定居,农村“空心化”现象加重,导致农村人口锐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建设[14]。

2.农村养老模式转型研究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目前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承担着主要的养老责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15],加之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逐渐趋向多元化,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开始显露出弊端,甚至步入困境[16]。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正式制度来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于是出现了一些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新探索,如2008年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肥乡模式[17]。随后,河北省、吉林省、陕西省等地区的农村出现了另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即幸福院模式,来应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18]。近年来,北京市农村地区正在推广一种以幸福晚年驿站为服务供给主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于是在农村劳动力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徙的背景下,各地涌现出居家养老、协作式养老、邻里相助等一系列新型养老模式[19]。

通过比较分析居家养老、互助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三种模式的异同,得出未来的农村养老模式发展需要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互助养老为依托、社会化养老为支撑的思路[20]。尤其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更为严重,于是由家庭养老过渡到了目前的自我养老,但最终必然需要发展社会养老[21]。总体来看,农村养老方式会由以家庭养老为主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逐步转变,最终发展成以社会养老为主的模式[22]。在养老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识别农村老人的现实需求,多主体、多领域合作提供服务,着力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组织机制来实现农村地区的精准养老[23]。

3.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养老服务体系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4]。但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时,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却严重滞后[25],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连基本的生存养老服务都难以得到保证[26]。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养老服务制度建设落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养老基础设施陈旧、服务对象狭窄、保障程度有限等[27]。

在当前农村地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急不可待[28]。由于城乡差距过大,首先国家应该在养老政策上倾向于农村,增加财政投入来解决农村物质养老匮乏的难题[29]。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有限公益、满足需求、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六大原则[30],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31]。同时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有效整合资源,如上海市松江区以社区为主体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能够优化整合各类养老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值得中西部村庄借鉴与参考[32]。

4.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需求视角主要是基于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分为需求意愿、需求内容及其强度和需求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而供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性研究,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与发展建议。

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2014年江苏省的1051名农村老年人中77.8%的受访者选择“在家中由家人照料”,22.2%的受访者对社会养老服务有需求意愿[33]。2016年甘肃省农村的563位老年人中高达74.25%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只有28位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服务,仅占调查样本的5%,大多为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34]。2017年湖北省恩施市少数民族地区的206位老年人中,68.45%的老年人选择了家庭养老;23.30%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居家养老;8.25%的老年人选择了机构养老[35]。2018年对全国12个省份36个县的1218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6.6%的老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剩余83.4%的老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36]。一系列数据表明,农村地区大多数老人因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经济压力、身体状况等原因,还是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方式。

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内容及其强度,2006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上门看病的服务需求最高,达到了56.4%;其次是聊天解闷服务的需求比例为39.0%;上门护理的需求比例为30.5%[37]。2012年对浙江省1000名老人的调研发现,紧急救助、失能照料、上门服务、法律维权这四项内容是老年人迫切需要且非常重要的服务[38]。2016年对辽宁省S镇的老年人的调研发现,紧急救援、设立健康档案和提供保健知识的需求强度最大,即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排在首位,但多数农村社区未提供此项服务[39]。2018年对中、东、西部三省868名农村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上门看病”的需求程度排在第一位,“上门护理康复”和“上门做家务”的需求次之,“餐桌供餐”和“聊天解闷”再次之[40]。 通过多项调查数据发现,十多年来我国农村老年人对医疗服务方面的项目需求最高,这一需求目前没有因时间推移和地域差别产生变化。

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影响因素,2013年通过Logistic模型对江苏省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老人居住地的发达程度、家庭总收入情况与老人对居家养老方式的了解程度会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产生正相关影响;年龄会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产生负相关影响[41]。2016年对河南省450名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自理能力会影响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性别、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会影响文化娱乐服务的需求[42]。2017年对12个省市自治区的754位老人进行调查,发现婚姻状况、自理能力、家庭类型、家人照料满足度、子女探望频率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年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对其没有显著影响[43]。

目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模式是社区照护模式,此外还有老年食堂供给模式、村级养老院供给模式和户院挂钩供给模式[44]。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村幸福院”在实践中出现了养老设施不标准、服务对象定位不清、供给形式单一和整合养老资源能力差等问题[45]。因此需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协同供给主体,包括社会组织、福利服务部门、商业部门、家庭和社区,推进政府与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合作[46],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合作提供居家养老服务[47]。

(四)研究趋势分析

突现词是在某时间段内出现频次或使用频次快速增长的关键词,可以反映出某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48]。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2009—2018年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的突现词图谱,如图5所示。

图中的25个关键词为近十年国内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的突现词,红色加粗部分是关键词的突现年份[49],经过分析,将近十年国内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进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2009—2013年)内出现的突现词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农村居家养老、养老服务机构、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事业等关键词,这一阶段主要是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模式和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研究主题包括农村养老问题、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同养老模式的比较与思考、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等宏观层面的主题。第二阶段(2014—2018年)内的突现词为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财政、政府责任、新型城镇化、多元化、空巢老人等,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逐渐细化,实证研究出现并增加,关注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式、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和财政投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等。

图5 2009—2018年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突现词知识图谱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方向紧跟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展,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第一部养老服务体系五年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所以关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接连不断,未来也仍会持续。同时,2016年“十三五”总规划中提出: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建立不同的补贴制度,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因此关于农村不同群体的养老问题、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和相关主体也会逐渐成为新的研究主题。此外,全国农村地区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例如:上海市松江区的幸福老人村互助养老模式、安徽省安庆市的“贴心之家”居家养老模式、河北省孙家寨的“孝文化+产业”模式等,随着农村地区的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的研究也会逐渐增加。总体来看,未来关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仍是热点,关于不同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与需求、服务供给方式与主体、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将会成为新的研究主题。

四、结论

近十年国内对于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一直在不断提升:数量上从2009年的14篇到2018年的220篇,质量上从2009年两篇核心期刊文献到2018年35篇核心或CSSCI期刊文献,相关研究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有很大进展。二是研究内容稳中有新,研究主题逐渐细化:前期绝大多数是关于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体系等主题的定性研究,2013年开始逐渐出现了实证研究,之后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开始运用多理论、多主体角度的方法来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难题的路径与办法,研究内容总体上有了很大丰富和拓展。三是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理清了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思路,对改善农村地区养老问题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定量分析较为浅显,主要包括需求意愿、需求内容及其强度和需求影响因素,缺乏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供需关系、供给效果与矛盾等方面的研究。其次,我国农村地区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由以家庭养老为主向以社会养老为主过渡需要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家庭仍是承担养老功能的主体,而目前学界对于家庭养老的研究在数量、内容深度等方面有较大欠缺。再次,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尤其是针对解决养老服务供给困境的建议多是面向所有农村地区的统一对策,实践中很难在各地落实,没有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农村在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现有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最后,研究落后于实践,关于超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农村新兴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很少,如北京市2016年开始在农村村级层面建设幸福晚年驿站,而相关研究却几乎没有。

未来关于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趋势比较明显,以下提出一些未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研究的建议。研究内容上应关注不同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如失能老人、空巢老人、低龄活力老人、高龄老人等群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探索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服务供给方式;同时要增加对现阶段农村最主要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关注,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现状说明、困境思考与发展建议。在研究视角上要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对农村养老服务进行考察,甚至从需求研究转向更多的供给研究,包括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供给现状与供需矛盾、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滞后的深层原因等主题;同时要关注实践中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医养结合、时间银行、嵌入式养老、智慧养老等模式,以此来掌握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方法上应减少传统的定性研究,更多地采用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尤其关于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证研究要关注微观层面,考虑地区差异因素,通过深入分析来触及供给问题的实质。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高级篇)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居家的日子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