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的”教育 塑造“美的”心灵
2019-06-30吴安浩
吴安浩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用美的教育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今年4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提出了“8个1”密码。多年来,我市坚持在“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融合渗透,统筹推进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与“8个1”密码高度吻合。2017年,我市将原学生安全工作科的德育管理职能划入体卫艺科,成立学生工作科,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美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目前,全市大部分中小学校完成了德育部门与艺教部门的重组,基本形成了由同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工作机制,学校美育工作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一、构建“美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市依托音乐、美术学科基地、艺术课程基地和特色项目基地,通过团队攻坚、辐射引领,构建了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为一体,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市、县、校三级美育课程体系。在市级层面,音乐、美术学科均构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其中“塔基”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养普及课程,“塔中”是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艺术实践活动等为主要载体、满足学生追求美的兴趣和技能需要的活动拓展课程,“塔尖”是为音乐、美术等特长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发展的专业专修课程。目前,每一个层级均孵化出近20门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的特色课程。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美育课程。例如,炎陵县按照“讲述炎帝故事,传唱炎帝歌曲,普及炎帝文化,弘扬炎帝精神”的思路,整合资源、提炼精髓,研发课程、开发课本,拓展阵地、开展活动,区域整体推动炎帝文化走进校园,扎根青少年心灵;攸县成立了“攸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管理中心办公室”,辐射带动攸县网岭镇罗家坪社会实践基地等基地的蓬勃发展,每年全县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6万余人。
在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的引领带动下,探索审美视野下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已经成为全市广大中小学校长的自觉价值追求;以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主要途径,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化办学道路成为校长们的共识。以株洲市八中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一度陷入教育教学质量低迷的困境,时任校长曾湘漳从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敏锐地选择以特色发展突围,构建了以篮球、舞蹈、桥牌等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并成功引入生命教育、舞蹈、篮球等三个市级特色项目。如今,以舞蹈为“龙头”的艺术教育特色让株洲市八中名声大噪,一批优秀的舞蹈作品成功“登陆”国际、国内顶级艺术展演的舞台,一年一度的“梦航音乐会”已经成为株洲美育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我市很多学校致力于美育校本课程研发,将美育活动进行课程化管理的中小学校不胜枚举。它们是株洲教育以课程为手段,将美育以行之有效的手段进行实践外化,把外在的美的因素作为实质性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生动体现。
二、实施“美的”教育教学
我市在整体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尤为注重美育的渗透与融合。
1.突出美育与德育的融合。美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在开发各类美育教材、开展各级美育活动、实施美育教学时,都会旗帜鲜明地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主题,涌现出一大批将美育元素与德育要素有机融合的品牌活动,如“咱们教育有力量”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等。此外,我市还建成了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这些学校在坚持传承书法、剪纸、戏曲、民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让学生长期浸润在传统文化美不可喻的氛围里,树立了民族文化自信。
2.突出美育与学科的渗透。美育就是“美+育”,没有教育之美、学科之美、教学之美,美育便是一纸空谈。为此,我市积极倡导学校拆除音乐、美术等美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围墙”,努力将美育的因子渗透到每一个学科的课堂。以株洲市四中为例,该校从2009年开始,以教育部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为统揽,研发了特色学校建设系列丛书,并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充分挖掘语文、数学等学科中的歌曲、绘画、书法、语言、意境、对称、和谐等美育因子,提升课堂的“美感”,并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3.突出美育与环境的交融。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诸多美的因素,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2004年开始,由市教科院帅晓梅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区域整体推进书香校园建设,通过六年不间断地营造书香氛围、建设书香环境、开展书香活动,到2010年,我市书香校园建设的氛围基本形成。此后,以帅晓梅副院长为核心的團队调整思路,重点抓各阶段儿童课外阅读和教师阅读,以校本阅读课程及教材的开发、阅读课型的研究、全域推进班级读书会的建设、阅读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为实施途径,打造升级版书香校园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我市书香校园建设获全国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提供“美的”资源环境
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学校美育工作机制。除了牢牢占领课程和课堂两个“主阵地”外,我市还积极搭建市、县、校三级美育成果展示平台。要求各中小学校每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文化节等美育活动,打造了一批如市十九中“阳光大舞台”、市四中“春之声音乐会”、市八中“梦航音乐会”等群众性校园美育活动品牌。指导县(市、区)教育局每年举办足球联赛、“艺术之星”评选赛、优秀文化艺术传承项目展示、趣味运动会等区域美育活动,形成了各美其美、百花齐放的美育工作局面。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美育的元素之一,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让师生身心愉悦,获得美的体验,进而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市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校凝练办学的精神内核,并充分借助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的教育功能,凸显办学理念与特色。如芦淞区贺家土小学按照“现代中式书香校园”的文化建设定位,精心设计建造了“一园、二塑、三廊、四馆”,走进校园,一股浓郁的书香味扑面而来。学校将书法特色外化于形,并通过环境的熏陶,内化在师生心中。近年来,以贺家土小学、株洲市四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美丽、精致校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美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机制,加强区域内美育工作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美育师资短缺问题。目前,全市共有兼职美育教师100余名。每年组织“送课下校、送教下乡”活动,充分盘活教师资源,推动城乡美育资源共享。与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市戏剧传承中心等单位长期合作,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县(市、区)教育局每年联合文联、各类文艺协会对艺术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并通过知识讲座、专场演出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非遗文化知识,展现非遗技艺。
四、筑牢“美的”发展根基
完善三项制度,推动学校有效实施美育工作。
1.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将美育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对局直属学校年度发展目标达成度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各级政府教育履职情况、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2.实施专项督导制度。从2011年开始,坚持每年定期开展美育工作专项督导。明确要求各中小学校以周为时间单位,以班级集体项目和兴趣小组为单位,安排每天的美育活动。结合督学责任区工作,督促县(市、区)开展美育工作随访督导,重点督促各校按国家标准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开展美育活动。实施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定期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公布督导结果。
3.落实评价监测制度。下发《株洲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评价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情况,其中艺术素养主要考查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能力。从2016年起,我市实施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将学生艺术素质按照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三个维度,分别按10分、40分、50分进行量化测评,其中学业指标测试(艺术基本素养考試)实行全市统一闭卷考试。在全省率先开展发展指标(艺术技能)测试,由考生在演唱、演奏、朗诵、舞蹈中任选一项,进行现场表演。
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美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美育课程,进一步深化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切实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学校美育工作氛围,让美育之花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由、热烈地绽放。
(作者系株洲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