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火锅血和泪
2019-06-30李碧华
李碧华
夏天特别酷热。香港三十多摄氏度,内地有超过四十摄氏度的。朋友在上海工作,听说我打算上去,便道:“太热了,球鞋踩在路面胶底也会熔。”
连水中的鱼儿,也热得把头伸出喘喘气。
世界各地的平均气温比去年同期高。多处有人中暑热死。
胃口尽失?
但在如此火辣辣的天气,还是有人爱吃麻辣火锅。尤其是四川的鱼头火锅。不啻火上加油。
为什么这也成为上菜?
追溯中国饮宴习俗,若整尾鱼上桌的话,鱼头是重要的。凡鱼头所对的客人都是贵宾。“鱼头喝一杯,鱼尾喝半杯”,贵宾应多喝一杯,以示主人尊敬善待。
鱼头剁下来,便沦落了,不值钱,也少人买。
鱼头的美味如何被四川人发现?据说在乾隆年间,成都青依江边一无名小镇,住着一户渔家,老两口和三个孝顺儿子,终日以打鱼为生,虽衣食无忧,但也悭俭,卖剩的鱼头舍不得扔掉,便放进锅里熬汤,愈熬愈浓,愈熬愈香。品尝之下,美味令人惊喜。四川人嗜辣,便加入了冲天椒等调料,成就了一锅红辣鱼头汤。经过百年流传,演变成今日的鱼头火锅。
火锅店名号甚多,有“孟鱼头”“津鱼头”“憨鱼头”“醉鱼头”“三哥鱼头”“巴乡鱼头”……不过最火的是“谭鱼头”。七八年前在成都创业,至今在内地各省市和台湾都有分店,成为名牌。香港开店,吸引了不少人排队尝新。
香港是个包容度很大的城市,但凡有來头的新鲜玩意,皆大力捧场。
鱼头火锅男主角当然是那肥美的花鲢鱼(俗名胖头鱼、大鱼)头了,有辣有不辣。麻辣汤锅女主角,则是二筋条辣椒,每年只有七天的最佳采摘时间,采后经过筛选,加入配料封存一年才成。辣椒、花椒、麻椒等,令汤锅一片红艳艳,滚热冒泡,有点像火地狱,也像急涌的鲜血。所以另一边的汤锅,可以用番茄汤锅、川式白汤锅、野山菌汤锅来调剂一下。
吃鱼头火锅的调料,称“油碟”,也称“味碟”“料碟”。反正是用了十八种材料调成一碟,有黄豆、花生粒、芹菜粒、芝麻、豆豉、韭菜粒、香菜、榨菜、葱末、辣酱等,舀上锅汤后蘸着鱼、肉、菜吃。不过,本人比较喜欢自己“混酱”,口味浓淡可以随意调配加减。我不爱千篇一律。
当然,你会说,天下火锅一般涮,不外待汤水滚烫,兴风作浪了,便把材料往里加,熟了便吃,没什么稀奇。
不过,能想出一个点子,扬名立万,到底是不容易的。还得经过各界食客的考验才站得稳。
不会吃鱼头的人,觉得有点烦。但会吃的,知道头脑比肉体可口,吃起来还十分滋味。有一定的步骤,顺序是先吮鱼唇,吸鱼脑,再吃鱼皮鱼肉鱼眼。鱼头骨多肉少,但有滑嫩的胶状物体,营养价值很高,不待咀嚼已经融掉,吃者非囫囵而吞,细细品味吮吸,发出啧啧的碎声。真是旁若无人。要很相熟,不拘礼,才可以一起吃鱼头、杧果、榴梿、金沙骨、手抓羊、印度抓饭……
这是吃过满意的鱼头吗?
当然不。
最难忘的“砂锅鱼头”,在常州“鱼米之乡”,位于江苏南部,溧阳有个天目湖,保持了天然山泉的纯度和矿物成分。此地的鱼头鲜,泉水甜,以豆腐清炖出来,没什么杂料添味,浅浅乳白色一个汤,就像喝到天目湖的眼泪般甜美动人。而把鱼头豆腐放砂锅中炖汤,也是乾隆下江南时在民间得享之美味,还给小贩提笔写下了“皇饭儿”三个大字,小贩感动得流泪长跪不起。
那餐厅我们不会路过,亦忘了名字。再也找不到了。
所以,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