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2019-06-29徐蕾
徐蕾
【摘 要】目前市场涌现的各种营销模式,时刻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同时促使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具有其固有的特征。大学生正处于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其个人品行的影响不容忽视,深入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并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解析产生的原因,对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2-0291-02
1 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点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网络App购物和手机微信购物已经深入人心。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一部分消费群体,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现象,根据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有所改变
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报告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中用于改善学习条件的消费比重为18.7%,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为38.5%,但是用于休闲及娱乐消费和人际交往的消费比重为42.8%,表明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休闲及娱乐消费和人际交往的比重普遍升高,还有继续升高的趋势。
目前大学生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现今大学生已经上升到一定的自我需求,他们更倾向于玩乐。据调查,闽南理工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在暑假或者寒假计划省外出游。
1.2 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模式发生改变
问卷调查显示,在“您有下载淘宝App或者唯品会App的购物经历吗?”100%的答案是“有”,可见网络消费已经被这些大学生广泛接受并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虚拟的网络店铺购物而不是实体店购物时,大家的答案是“价格便宜”,这成为他们网络购物的首要原因,占了原因调查比重的95.3%,第二大原因是“节约时间”,占比为82.3%。因频繁使用手机,微信购物模式也成为当今的热门,还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做微商。
1.3 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支付方式发生改变,以购买服装和日用品居多
在调查中,“您上网购物主要是用什么支付?”中,97.38%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作为终端支付方式,基本不使用电脑购物支付,可见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及使用能力均表现较高。据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吃饭、上课、走路、睡觉等情况下始终抱着手机不放,甚至出现没有手机就活不下去的状态。由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的便捷性,他们可以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随时浏览网页购买产品,无形中扩大了消费支出,增加了经济压力。他们“上网购买的商品主要有哪些?”首位是服装类产品,占比为91.27%,其次是日用品,占比为88.56%。
2 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和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和特点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消费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力差,盲目跟风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他们用于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的支出比重过大,因此导致消费结构中娱乐型、享乐型产品过多。这其中主要是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主观意识不成熟,在“象牙塔”一样的校园中把所有的事物都想象得很美好,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无法抵御不良消费思想的冲击,消费行为缺乏真正的约束力,容易盲目攀比跟风。同时,长期的享乐导致他们认同花父母的钱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完全偏离了饮水思源的意义,而且这种风气在民办高校中愈演愈烈,久而久之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学生从未考虑自己的钱是否够用的问题,也从未考虑过自身消費结构是否合理,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经济来源,自然不需要储蓄,即使真的急用钱大可以问父母要,这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导致了不成熟的消费行为。
2.2 家庭观念的影响
家庭作为一个人首先接触并熟悉的社会群体组织,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人类接触社会首先从了解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家庭环境优越的家庭,深受父母宠爱,养尊处优,这使他们养成了高消费的价值观。同时,在孩子进入大学教育以后,大部分家长就听之任之,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吃苦受累,放任他们的开销,而且父母总是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担心孩子在新的环境中受到他人另眼相看,于是在消费上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有些家庭拮据,仍然纵容孩子在学校里过度消费。家长的这些思想无形中造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2.3 缺乏学校强有力的监管
所谓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教育对象传授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民办高校办学仍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学校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教育等,但是并没有干预学生的消费行为。学校认为消费行为是学生的私人行为,学校无权干涉,对学生没有进行理性消费的疏导和监管。事实上,大学校园俨然一个“小社会”,大学校园里的各种消费理念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这不利于培养健康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只有将消费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和发展。
3 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消费问题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3.1 家庭给予正能量的教育
家庭的正确引导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平时对孩子的消费行为要多灌输勤俭节约的美德,让孩子养成理财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做到艰苦朴素,不攀比、不跟风,同时让孩子明白金钱并不是万能的,父母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清楚父母挣钱的艰辛,并且父母要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锻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感恩,不能将钱财随便挥霍在吃喝玩乐上,在提醒孩子理财的同时要做好资金储蓄,用以保证个人生活的持续性。
3.2 學校应从心理及生理上帮扶学生
首先在心理上,大学生应该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每个大学生都要有自我强调意识,在面对同学间攀比行为要理性分析,保持清醒的头脑。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互相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弘扬艰苦奋斗的讲座,让更多的学生明白艰苦朴素的真正内涵,并引导他们努力运用到各自的生活中。其次在生理上,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大学生在校的生活少了父母的呵护与约束,这就更需要学校和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对他们的消费观加以了解并作出正确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经常参与和消费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勤工俭学、向社会送爱心等公益活动,亲身感受正确规划金钱带来的益处,时刻关心大学生在校生活的每个环节。
3.3 国家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国家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会上各种活动和网络营销的监管力度,对为了制造某种噱头而出现的恶性循环低价竞争导致大学生无法控制的消费行为必须严加打击。网络营销人员自身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做一个有责任的良心企业,为社会创造一个真实的网络营销环境。全社会都应该积极鼓励节约消费的行为,让大学生消费群体不再奢侈浪费。反之,对于铺张浪费应该严肃批评指正,并且纠正社会大众的消费观,这样才能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4 结语
大学生消费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问题,其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健康。随着国家发展壮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物质基础上具有旺盛的消费需求、较高的消费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上各样消费模式的诱惑,他们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观与众不同,如果不及时纠正影响大学生消费的错误观念,对大学生将来的学习乃至生活都将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建立健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行为。
参 考 文 献
[1]苏亚飞,刘国帅.新时代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探析[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2):33-35.
[2]刘冬艳.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10):43-45.
[3]阎坤.浅析网络营销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6):127-128.
[4]高霞.大学生高消费的现象与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