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比较思考
2019-06-29聂希达
聂希达
摘 要:家庭和学校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家校合作模式不仅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着眼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文章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家校合作育人现状,在此基础上,思考我国家校合作育人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提升我国家校合作育人成效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教育;家校合作;现状;启示
一、引言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学生个体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需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互相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学校发挥着教育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地位,而在国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早已紧密结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1]因此,对比分析国内外家校合作育人现状,探索构建家校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国内、外家校合作育人现状对比分析
(一)国外家校合作现状
家校合作重在强调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性,合作性,是目前各国开展教育的主体,更是未来改革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外关于這方面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主要集中在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研究、学校和家庭关系研究、家校合作类型研究、影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因素研究、家校合作的方案和策略研究等几个方面。从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PTA体系(家长教师联合会),到后来的Mega Skill项目、SDP项目等,都成功成为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情商培养的很好先例,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学校、家长间的权益。以美国家校合作教育为例,具有以下特点:
1.法律性保障
美国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正式介入教育领域,以联邦政府为首颁发各项法律,各州积极配合,社区提供相应资源与支持,在法律的前提下,整个国家的家校合作理念就像金字塔一样得到落实,最终作用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出台适合于规范的法律,一方面帮助学校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性格,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帮助家长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环境下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指出了学校与家长在育人方面的各方义务,有效推进了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家校合作机制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2]。
2.系统化组织
“家长教师联合会”(PTA)是充分发挥家长权利的组织之一,家长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其强调了家长在学校环境下的各项职能,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双方互相督促,家长同学校彼此有什么意见或要求,也都会以联合会作为媒介进行沟通。另外的同类型组织,有如 Mega Skill 项目组织、CICC项目组织等,他们在对于增强学校与家庭关系、促进学生进步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家校合作现状
我国对于家校合作方面的探索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而言,也尚处于初级实践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与家庭无法达成共识。一方面部分家长意识不到参与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子女的权利和责任完全推及给学校;另一方面学校也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在德智体美方面缺乏和家长的沟通。对于育人的目标,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平台和资源,而在我国却大多表现为沟通随意性较强,计划性较差,使得学校与家庭双方均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对于高校家校合作教育实践的探索,国内各个高校都在做不同程度的尝试,但是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寥寥无几,在制度运行、效能评估等方面并没有形成体系。
三、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校层面
家校合作是一个“双向”概念,只有整合好相互资源,才能实现共赢。学校和家庭分别享有不同的角色、权利、义务,但育人的目标是相同的,因此,学校和家庭间一定要有良好的沟通,从而加强双方合作积极性。目前家校合作所暴露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学校往往代表权威,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行我素”,很少参考家长们的意见,甚至认为部分家长的参与决策会妨碍学校的日常运作,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沟通交流形式也以“单向”为主体,如发送成绩单,和家长说明学生近期状况等,而很少主动要求学生家长切身来到学校同学生们一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家长层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发展,但伴随着学生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反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家长教育责任方面可分为两类:一方面家长持“各司其职”观点,将孩子的成长完全托付给学校,对自身作用缺乏正确的定位,对家校合作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经常以受教育水平低和工作忙碌为由推脱学校各类活动。
四、家校合作育人启示与思考
(一)强化合作观念,在以学校为主导地位中唤醒家长教育责任的回归
长久以来,许多家长对于家校合力育人的观念不强。“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与家庭、社会联系比较少,实行封闭式办学、行政化管理”,[4]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校合作的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理解学生方面更有所长,为了一个共同的育人目标,双方应该优势互补,而为预防问题的发生或及时有效地面对问题时,学校和家庭双方也都应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校合作重要性认识方面存在的差异。
(二)畅通合作渠道,增强双方教育的“导向性”
双方教育的“导向性”指的是一种“双向性、互动性”,绝不仅仅表现为任何一方,学校和家庭保留平等关系,互相督促,互相协调。对于高校来说,要充分发挥好育人工作者的职能,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引导学生家长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提高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网络平台不断更迭,新时代教学模式下催生出了很多新的网络联系方式。高校可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辅导员博客,班级博客,并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与家长进行实时交流,进行“电子家访”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建立“家校合作室”,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合理运用各类渠道,从而保证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效。
(三)明确育人计划,完善家校合作的保障机制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领导管理机制。目前高校的家校合作状态大都表现为随意性较大,学校和家长间的沟通方式也往往停留于表面,“大学教育是一门小的社会教育”必须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或组织进行规划引导。
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有效开展家校合作活动需要充足的资金扶持,从政府到家庭均需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予以大力支持。同时,高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队伍保障机制。育人工作责任重大,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对家校合作应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同时,对于教师,应当实行严格的任职标准,选拔真正有能力、有责任感的教师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莹莹.浅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J].时代教育,2014,(1)
[2]金熙英.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经验与启示[D].吉林:延边大学,2008
[3]李进忠.走向欧洲共同责任的家校合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
[4]罗福建.大学家校合作:问题、原因与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