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2019-06-29郭小伟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6期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改革对策

郭小伟

摘 要: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教科领域的改革路径选择,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机电一体化教学在过去的数年间获得了高速发展,但仍需要紧跟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步伐进行改革。基于此,本研究选定“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对策分析”为课题探究对象,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对策

教育部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拟在机电一体化等代表性学科领域应用教学改革来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同时在“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新工科背景下,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提出,有必要对现存教学问题进行汇总,才能采用合理措施和解决办法以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究

当前机电一体化教学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技术水平、教学要求上,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有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总,以便在新一轮教学实践中以创新性姿态实现对高素质的要求。具备应用能力和设计要求的高端人才。具体教学问题如下:

(一)教学环节理论和实践的脱轨问题

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尽管有所引用,但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程度仍旧与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不符。一方面受制于不同校际之间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影响,导致应用现状差异极大,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初见成效,但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实践教学环节,一些学校仅仅在指导层面将专业理论和实践初步渗透进去,但在实践能力转化上仍旧不足;另一些学校则完全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整体运用程度不足以滿足新工科目标要求。

(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能力培养问题

教学中,受就业人才培养观念影响,忽略对学生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就业方面的实践指导,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基本工作能力要求。例如在新时期,企业与学生、学校和个人之间的衔接互动不足,学生技术能力薄弱、 综合素养与道德水平满足不了学校和企业要求。学院间没有明确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导致学生对未来工作一片茫然。

(三)教学评价模式问题

机电一体化教学评价方式多以考试为表现形式,内容偏重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着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技能情况的考核。该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其实际知识掌握能力等基本学习状况的考核多陷入单一局面,在操作提升及其激励方式上 ,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基于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问题的改革对策

基于机电一体化教学发展现状的考虑,要求学生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会工作、能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的改革创新成为迎合学生学习基本技能知识、具备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应把教学改革融入到技能型的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实现机电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解决对策为:

(一)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课程设置

学校的教学改革应是在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明确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而后再进行课程设置,最终使学习过程、教学深度、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发展方向等环节或过程更为清晰。教师要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院校间完善设备操作演示平台、应用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展开教学。在课程上多设置与学生就业相关的内容,而后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精神,让学生在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并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如: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观点,为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专门人才大开方便之门;夯实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销售及管理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机电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对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由“一言堂”到“众口铄金”,从原理到实物,从理论到实践,整体上满足社会需求。为提升教学效率,走出“重成绩、轻实践”教学误区,在理论课、实践课中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如:专业教学中,就“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中,有关“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电子电路装配与调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运维与调试”四个比赛项目。在教学环节,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技能教学改革方法,加快内涵发展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步伐,探索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途径,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4]。为确保学生在基本技能、核心技能上更为熟练、更为规范、更为客观,在教学中强化了基本服务操作技能、基本实验能力等素质,并通过以赛促训,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善用新时期评价方式

学校专业教师应立足于新时期评价方式的基本要求,以本专业基本目标为导向,整体上实现教学方式变革。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社会用工需求为各种能力评价基础。例如,创新评价项目,在最初的作业考试评价基础上,结合其他创新评价方式;具体合作项目上,着重对学生合作能力进行多元化评价,在教师之间、学生中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进行团队建设或角色互换;避免整个知识学习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等行为[5]。在评价内容上,增设多元评价法和评价内容,主要内容从理论延续到实际,并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最终,在校内外实践、校际比赛、阶段竞争、项目研发中,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多元化。在评价项目上,将综合技能评定作为主要参考依据。此外,借助网络电子学档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方面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教师、学生本人及其他学生对其学习成果进行统筹的评价,最终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改革路径和对策,主要基于该课程开设环节的专业特点和可操作性强的特征,于教师而言,要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实效性,需及时处理教学环节遭遇的问题,并以革新性对策加以解决。唯有以基于问题出发点为现实解决路径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新时期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温贻芳,苏益南,苏华.系统论视阈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74-78

[2]阚晓清.十三五期间苏南机电一体化专业面临的机遇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2):132

[3]邢婷婷,牛彩雯,王凤华, 等.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10):93

[4]陆武慧.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对策分析——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为例[J].新校园(上旬刊),2017,(6):96

[5]史颖刚 刘利 王转卫 郭文川 陈军.基于CDIO理念的机电一体化综合训练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5,0(7)

猜你喜欢

机电一体化改革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改革之路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改革备忘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