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能否带来不一样的“炒新”?
2019-06-29张俊鸣
张俊鸣
科创板第一股本周顺利发行,7月份出现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基本已成定局。可以预期的是,在科创板开板初期,A股的“炒新”惯例会延续到科创板,参与申购打新仍有望获得较好的收益率;但从科创板的询价机制、交易制度的变革以及参与人数的限制来看,未来随着科创板上市家数的增加,炒作力度有望减弱,甚至不排除出现上市初期破发的可能。而从更长期的角度看,信息披露到位,让市场各方消除信息不对称,才能真正起防治“爆炒”。
“逢新必炒”助力科创板设立
历史上A股“逢新必炒”基本已成定律,“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对原有格局的突破,带来新鲜血液和想象空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尽管“炒新”过度追涨未必有好的结果,过度爆炒之后的高位追涨不乏长期的深套,但人性如此、古今皆然,科创板推出初期出现一波炒作也是预期之内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炒新”热情,无形中也助力了科创板的设立。有这么多热情参与的投资者,包括科创板在内的新股才能顺利融资,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能性。即使科创板未必每家公司都能成长为行业巨头,但市场炒新给予的相对高估值,客观上有利于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进入A股,也对提升科技人员创业和工作的热情大有裨益,这正是所谓的“千金买马骨”效应。炒新带来的高估值,对真正的好公司“千里马”来说,这样的“千金”重赏之下必会吸引其争先参与,让科创板成为孕育伟大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科创板被一些市场人士赋予“中国纳斯达克”的期许,这样的“千金买马骨”效应,在正版的纳斯达克市场也一再出现。在历经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之后,纳斯达克市场中,真正能成为参天大树也仅有亚马逊、谷歌等少数公司,更多的公司如同夜空中的流星匆匆而过。未来科创板如能百里挑一培育出几个行业巨头,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而多数追逐热点、热衷炒新的资金,极有可能成为科创板建设的垫脚石。炒新付出的千金,能买到的是千里马“好公司”,还是马骨“坏公司”,考验着投资的眼力、耐心,还有一点点运气,但不管如何,科创板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快速设立,A股投资者的“炒新”热情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涨跌停放宽加剧爆炒?“防炒机制”有望见效
和A股现行的新股交易机制相比,科创板在涨跌停方面明显放宽,除了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停之外,第6个交易日开始涨跌停为20%,是现行标准的两倍。表面上看起来,涨跌停放宽之后有利于資金向上炒作,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科创板新股在上市之初快速形成市场各方可接受的均衡价格。可以预期的是,上市前5个交易日科创板新股盘中的大起大落不可避免,并不一定会出现连续向上暴涨的格局。笔者认为,大部分科创板新股的爆炒周期会集中在上市前5天,甚至不排除在上市首日便一步到位的可能。
正因为预期科创板推出之后被爆炒的可能性不小,管理层围绕科创板也出台了不少“防炒机制”。比如,严格设定个人投资者开通科创板交易资格的条件,目前个人投资者仅有270多万拥有科创板的交易资格,“韭菜”数量明显较少,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例更高。这些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理性程度超过一般的小散户,也必然导致盲目追高的资金较少。即使有一些大户在上市之初不计成本收集筹码再进一步拉高,也很容易因为曲高和寡而难以顺利在高位出货;相反,科创板上市首日即可融券,且券源有保障,战略机构配售获得的股票在承诺持有期内可出借,投资者拥有更多借券卖出的可能性,甚至不排除出现主动融券卖出的“跌停板敢死队”,客观上起到压制股价爆炒的效果。
信息披露才是“防炒”的核心
应该说,管理层为了防止科创板爆炒之后大起大落,出现“割韭菜”的现象,在制度保障方面下了大工夫,值得点赞。但由于科创板的公司不少还处于“烧钱”阶段,未必能完全用利润作为估值的指标,如何定义“爆炒”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以美股电商龙头亚马逊为例,上市之后曾经连续多年亏损,但美股投资者看好其发展前景持续给出高股价、高市值。从亚马逊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当时连续亏损下市场给出的股价水平,也算是反映了公司长期发展的预期,并不能简单用“爆炒”、“泡沫”来扣帽子。科创板的公司也是如此,一些高科技的新领域,个人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都未必能完全看清核心,也是在预期中动态地修正估值,“爆炒”二字不能简单和股价或涨幅划上等号。
正因为如此,科创板的投资者最需要的是不是窗口指导股价波动的“父爱主义”,而是需要更加公开、透明、及时的信息披露,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在信息充分披露的情况下,市场各方充分博弈,科创板公司才能获得最合理的估值,客观上实现防止“爆炒”的效果。信息披露不能完全指望上市公司本身的主动作为,更需要通过监管层、媒体、投资者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问出一个明明白白的投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