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作用分析
2019-06-29韩飞高文智
韩飞 高文智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大幅增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认知偏差、能力较弱等问题,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水平,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心理承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1-0155-03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近几年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笔者从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问题,尝试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范围,就如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创业的主要动力,在高校课程中适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真刀真枪开展探索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前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了解专业就业形势,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大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尝试进行创新创业,丰富个人社会实践经验。2017年6月,教育部公开了《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为国内高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高校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并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影响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挥
目前,高等学校对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缺乏系统的研究与落实,措施也不具体。 知识与智力、能力的关系不甚明确,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不够深厚与宽广、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缺乏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学校教育往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讲提高教学质量也仅是考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量。 在课程设置上,较多地考虑课程设置的门数和课时数,满足于教学计划中既定课程的开设,检查教学也多以考试分数为依据,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学生需要什么样知识。 学习的课程基本是固定的,大多数没有选修余地,加之某些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又是注入式,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考试时只要死记答案就能取得优良成绩,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人的知识发展而轻视个性培养 ,评价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也往往是以他所掌握的知识、所获得的成绩来评定。这种长久沿袭下来 的观念使得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专业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注意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学习知识时忽视联系实际思考、分析问题,由此造成部分大学生在考试上往往能胜过别人,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时常技不如人。
(二)自我认知的偏差加大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的偏差。大学生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着高昂激情和美好幻想,加上社会对大学生所寄予的厚望,使他们对未来往往有着过高的角色期望。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忽略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他们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他们感到困惑、迷惘,以至情绪消极低落,甚至出现失望心理。虽然他们的愿望是好的,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 ,需要持之以恒并付出艰辛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转折点 ,校园生活的相对单一和社会经验的相对匮乏,学校教育又是以传播积极的、正面的、主流的东西为主,对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介绍不多 ,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社会遇到所学与所见不同时,行动上难免出现幼稚的冲动和盲目的激情,导致他们不能客观、公正地把握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拉大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距离。
(三)大学生专业技能单一且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仅仅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首先要求大学生具备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劳动能力,其次还要求大学生具有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最后要求大学生具备用法律和道德约束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只具备单一的专业技能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作为职业人的要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顺利过渡
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高校毕业后都将走向社会。对于在校园中学习、生活了十几年的学生来说,步入社会后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承担繁重的工作压力,因此难免会出现身体吃不消、心理不适应的情况。尤其是在就业压力空前增大的情况下,近年来大学生因为社会适应问题而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是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借助于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尽可能地减轻了大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也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到创业之艰辛,提前摆正对待工作的态度,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待就业问题不迷茫,从而在毕业求职乃至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二)培养大学生选择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现代社会,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职业生涯的成败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大学教育主要的目标在于其能否为学生的求职择业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业生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可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发觉自己的职业兴趣领域,在校期间提前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这对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大学生有关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的困惑有很多,比如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樣的人,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不知道现在该做些什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学生困扰大学生的所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意义重大。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把握能力,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扬长避短,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培养大学生用法律和道德约束自己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法律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这两个概念显而易见,道德是出自于内心、法律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大学生毕业以后进入职场工作,要有自觉接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能力。要想约束个人行为,首先要从一个人的思想里有道德意识,没有道德意识,就不会有法律意识。所以說没有了道德做基础,那么法律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法律的社会,人们的行为就可能“随心所欲”。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规则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做事有底线,犯错有成本。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之一。
四、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依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优化传统的课程结构
学校要改进内部的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完善教学与管理等一系列制度 ,努力创造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条件。 优化课程设置,在加强基础课教学的同时,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给他们自学与研究问题的自主权和机会。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增强学生生物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要接受“双向选择”的挑战,必须围绕社会和职业的要求开展自己的学习,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己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教育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所学到的实践知识以及所接受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能力的训练,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
(二)引导大学生转变求职观念和工作观念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缺乏主动的择业和创业意识,这里体现的核心弱点是社会适应能力偏弱,限制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潜能,使学生由被动求职向主动创业就业转变。其本质在于挖掘出每一名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拓展就业视野,完善创业心理品质,提升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学生的综合实力,它的核心包括求职能力、合作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转变大学生的求职观念和工作观念,对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三)丰富大学生的个人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达到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的目标和理想,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基础上实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其既要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据此看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带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高校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取得满意的岗位。需要珍惜和利用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机会,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高专业知识;要在创新创业学习中,学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社会适应问题,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天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24):164-165.
[2] 笪学军.大学生就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6):86-88.
[3] 韩 飞.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J].商业经济,2016(9):157-159.
[责任编辑:马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