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活动对术中缝针丢失率的影响研究

2019-06-29卢雯静甘弘利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缝针手术器械品管圈

卢雯静,甘弘利,谭 秀,杨 春,罗 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在手术室手术操作中托医护人员操作或处理不当引发手术器械丢失,其中术中缝针丢失率较高,因此需要加强重视。若术中发现缝针丢失,应立即找到以免遗留在患者体内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品管圈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的人员自发组成数的小团体,通过团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此降低术中缝针丢失率,我院将品管圈活动开展与手术室中,分析其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手术室实施品管圈活动作为研究组,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手术室未实施品管圈活动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随机抽取2000台手术。组间的基本数据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我院手术室参加此次评管圈活动的护理工作人员共32名,其中男性3名,女性29名;年龄龄20~53岁,平均(34.5±2.0)岁;工作年限1~19年,平均平均(8.52±1.48)年;职称:护士17名,护师11名,主管护师4名;学历:本科及以上7名,专科25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未开展手术室品管圈活动,而研究组则开展手术室品管圈活动,具体内容为: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由主任护师担任组长,其余护师和护士为组员,共同确定活动的主题。通过对术中缝针丢失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干预措施计划书。

干预内容:①对手术室和供应室专业人员做好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要求手术室人员严格遵照手术室规范执行术中操,加强各供应室与手术室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②制定规范化的术后器械交接流程,建立标准的器械交接登记本,严格执行交接规范并详细记录。③一旦出现术中缝针丢失现象,应沉着、冷静,及时找回,同时报告给护士长并寻求支持;另外减少术中对巡针器的依赖,要求医护人员在台上、台下等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寻找,必要时可借助X线片拍摄找回。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缝针丢失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研究组的缝针丢失率1.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丢失率7.15%(P<0.05,见表2)。

表1 两组的缝针丢失率比较n,(%)

3 讨 论

手术器械管理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部分,一旦发生手术器械丢失,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品管圈是指将一些工作性质相关关联的人自发的组织起来,同实施各种品质管理方法,以持续不断的改进工作上存在问题,提高工作质量。本组研究在手术室开展品管圈活动中发现,手术中缝针丢失的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为:⑴手术护士和手术医师因素。研究发现手术医生出现的缝针丢失率明显高于手术护士[1]。究其原因在于手术医师专注于手术操作,对手术器械的管理依赖于器械护士,因此易忽视缝针出现丢失的现象。为此,应该使手术医师做到“针不离持”,同时手术护士需随时掌控缝针去向,做到“一递一收”的传递,确保术后每颗传递出去的缝针均能被收回。⑵传递与矫形中丢失。临床研究报道,在术中缝针传递与矫形时易发生缝针丢失的现象[2]。主要是由于多数手术医生习惯性将夹缝针的持针器抛掷在器械托盘上,从而使缝针飞出医护人员的视野,另外医护人员在夹持固定于针垫的缝针和持针器间断时由于向前惯性力,也易造成缝针飞出视野。为此,应该要求医护人员养成轻拿轻放良好的习惯,以减少持针器与器械托盘的撞击;同时在缝合不同组织时医生应根据组织的韧度与厚度选取合适的缝针,以减少弯曲、变形或断针。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室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研究组的缝针丢失率1.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丢失率7.15%(P<0.05),这表明了品管圈活动可显著降低术中缝针丢失率。

综上所述,将品管圈活动开展于手术室中,有助于降低术中缝针丢失率,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在临床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缝针手术器械品管圈
风险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处理流程中的应用探讨
持续质量改进对手术器械供应及时性与准确性的影响
缝针
敷贴巧用于缝针的固定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综合管理在减少手术器械包装质量缺陷中的应用效果
医疗质量也要有“品管圈”
KD338:不看都能穿进线的手缝针